川北道貢院

川北道貢院

閬中清代考棚是川北貢院的俗稱,也稱閬中貢院、四川貢院,位於閬中古城學道街中部北側,是清初朝廷掄才大典的重地。貢院又稱作“考棚”,是科舉時代仕子應試的考場,即開科取士的地方,古代的考場之所以叫“貢院”,就是通過考試選拔人才貢獻給皇帝或國家的意思。在古代,凡是獻給皇帝的物品叫貢品,唯獨“貢院”是貢獻人才的。 川北道貢院是目前全國能夠看到全貌的唯一的中國古代鄉試貢院,也是保存最完好的一處高等級科舉考場。

興衰歷史

川北道貢院 川北道貢院

川北道貢院究竟建於何年已無從稽考。閬中清代考棚的前身是明代縣試、府試所在地,也是最基層的選拔人才場所。它能升級為貢院是因為明末清初 ,四川的東、南、西、中均屬明朝管轄地,駐節閬中的明將李國英歸順清廷後,閬中最先成為清政府在川的許可權地並開始代行臨時省會。

順治八(1651)年,清廷每三年一次的鄉試開考在即,而閬中原有的考棚卻規模較小隻好停考對它進行改建和擴建,直到順治九年八月,辛卯科鄉試才被補上。從順治九(1652)年到順治十七(1660)年,閬中清代考棚共舉行了辛卯、甲午、丁酉、庚子四科鄉試,它被稱作清代四川第一考棚。

川北道貢院 川北道貢院

嘉慶二十二(1817)年,閬中清代考棚因年久失修已部分傾塌,時任川北道道台的黎學錦組織人力進行了搶救性修復和擴建,整個考棚占地面積一下增至10餘畝,從布局設計分出了前院和後院,屬於典型的三進兩院式明清建築。

前院即為現在的清代考棚,主要分布為:考舍、考務室、監臨、致公堂等。後院多為齋舍,並配有水池、花園等,是考官們休寢場所。

清末,張之洞、劉坤一上疏變法,推行學校教育,科舉制度被廢除,閬中清代考棚因此而閒置。它緊鄰川北道的那一部分被“挪用”作了川北道署。

民國初年,閬中開辦師範講習所,清代考棚再次被啟用作了學校。

解放後,閬中清代考棚先後改作會議場所和縣招待所,1959年因擴建招待所需要,清代考棚的後院和殿堂全被拆除,只留下了前院。

川北道貢院 川北道貢院

1986年12月17日,閬中縣人民政府公布閬中清代考 棚為文物 保護單位。1987年10月,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會議在閬中清代考棚內召開,與會專家對閬中清代考棚考察之後作出了極高的評價,認為全國像這樣大規模、保存較為完整的考棚應該建成科舉考試歷史博物館。2006年,閬中市政府投資200多萬元,復建貢院主要組成部分明遠樓後,2007年又斥資1000多萬元,對貢院進行閉館擴建和修繕,使昔日的川北道貢院不但悄然長大,而且古樸厚重,成為目前國內規模最大、展品最多、製作最專業的科舉博物館,並吸納了北京國子監、江南貢院和上海科舉博物館的精華,還將“川北道貢院”更名為“四川貢院”。1991年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風格

川北道貢院 川北道貢院

現在所能看到的閬中清代考棚為穿斗木結構的長方形四合院,院中十字形甬道連通南北東西,整個考棚臨學道街一面是一長排平房,平房中間為考生進入考棚的入口,這裡俗稱作龍門。

從龍門進去,左邊是門禁(以前這裡叫議察廳)右邊是傳達室,和它們緊連著的是考舍。

考舍不大每間約十來個平方,鄉試時,這十來個平方的空間要被分成六格,每格坐一人,僅正南面出入和採光通風,其它三面均被隔斷,這樣一來前排與後排之間間隔不足一米,看起來就像是一排排鳥籠式的建築,過去把這稱巷號。

從龍門一直往前走是十字形廊道,廊道兩邊設定有長*背木椅供考生休息候點。廊道末端是樓亭殿堂中的致公堂。考試期間主考就坐在這裡巡視。致公堂左右分別為監臨、監試、巡察、同考、執調、執事等考務用房。因此考棚用作考舍的實際用房只有東、南、西、三面 的平房。

據介紹,考棚像這樣設計和布局是頗具匠心的,一方面考試時考舍內的情況主考、監考坐在對面的廂房裡一看便知;另一方面,整個考棚能保證有充足的光源,還可避開風雨之苦。按傳統意義上的貢院設計,考棚內應建孔廟、設立孔子牌位,考棚西望樓上還應留出專門房間供科考前夕用紙紮“恩”鬼和“冤”鬼讓考生們參拜。它的龍門設計,外牆設計也是有極高的要求的,因為閬中清代考棚是清初四川鄉試的臨時考場,所以這方面的設計簡化了。

社會影響

川北道貢院 川北道貢院

閬中同成都一樣,是全國興辦學校最早的地方,人才輩出,文風熾盛。1987年10月,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會議就是在貢院裡召開的。

目前,已建成科舉博物館,現有孔子塑像、清代衣妝、應試考物等,遊客可自主參與,自得其樂,不久巴蜀第一硯也將落戶貢院。

發軔於隋朝的中國科舉考試制度,像奧林匹克大賽一樣,堅持了一千三百餘年,對中國和世界的影響巨大而久遠。西方學者S·威廉斯說:“古代中國文武官吏所由產生的這種……無可比擬的制度,被東亞鄰邦所仿效,並被西方社會借鑑採用,形成西方的文官考選制”被西方學者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至今,從聯合國到大多數國家,官員仍須由考試 選;在中國,考選人才更關聯著每項事業,每個家庭每個學子……

歷史青睞人文薈萃的古閬中。這裡珍藏的至今尚為完整的古代貢院,定會將人帶進深邃時光隧道,又引向輝煌未來。

旅遊看點

龍門 龍門

川北貢院是三進四合庭式建築。第一進正廳是至公堂,即考官唱名、髮捲、監考的場所;第一進與第二進兩廂為考室,每間考室有進出小門一道,正中牆頭有小窗一扇,房頂有亮瓦和氣孔。第一進庭院中有十字形走廊,走廊兩邊欄桿連帶靠背木椅,供考生休息候點。第二、三進是考生食宿之所,也是四合庭式一樓一底建築,中間有縱向走廊通連。此外,還有供閱卷官、考官生活及辦公用房。

龍門

跨進大門,迎面是龍門,有鯉魚跳龍門之意。

至公堂 至公堂

龍門後面,是至公堂。至公,最公正。

考場

貢院前院是考場,四周都是號房。考試時按天、地、玄、黃……編號,每間號房有進出小門一道。

參觀貢院的遊客,還可以喬裝參與科舉考試,成績優秀者可以披紅戴花,作弊者則會被羈押甚至判刑。

考生進場之前,先進行“摸圖測運”,類似今日的“盲人摸福”之類,以保佑接下來的考試能順利完成。

彌封所

會經堂孔子塑像 會經堂孔子塑像

彌封所,北宋始行試卷糊名。清沿明制,貢院外聯設彌封所,負責把所有試卷上寫有考生姓名、履歷的前頁摺疊起來封好,糊名,連同所備謄錄用卷編上相同紅號,彌縫處加蓋印信。待錄取後,再對照紅號折看姓名。

會經堂

會經堂正中有孔子塑像。會經堂本是考官閱卷的地方。

貢院春秋

劉春霖的試卷 劉春霖的試卷

參觀貢院春秋,可以了解貢院的發展歷史,而看完一系列有關科舉制度的展館,則可以全面地了解中國科舉制度的歷史。中國古代科舉,是通過國家考試,平等、公開選拔官員的一種基本制度。它萌芽於漢,創生於隋,發展於唐,完善於宋,中衰於元,鼎盛於明清,堅持了一千三百年,對中國和世界影響巨大而深遠。有西方學者曾說:“古代中國選拔文武官吏的這種……無可比擬的制度,被東亞鄰邦所仿效,也被西方社會借鑑採用,形成西方的文官考選制”,西方學者甚至譽科舉制度是中國“第五大發明”。至今,從聯合國到大多數國家,官員仍須由考試來選;而在中國,考試還是選拔人才的有效機制。

狀元館

劉春霖(右)和名女狀元——傅善祥畫像 劉春霖(右)和名女狀元——傅善祥畫像

跟科舉密切相關的一個詞是狀元,在狀元館,可以了解其有關歷史。狀元之稱始於唐代,指進士科終取第一名,原稱狀頭,亦稱狀元。宋以後則專指“第一甲第一名”。他們是科舉制度造就的明星,其中多數堪稱一代才傑,有的更為推動歷史進程和文化藝術發展做過卓越貢獻。據考證,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科舉狀元孫伏伽開始,到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最後一位狀元劉春霖止,在這1283年間,已知舉行過文科考試近八百次,武舉二百餘次,先後有湧現了數以百萬計的舉人和十多萬名進士,但狀元總數只有一千多人。其中有姓名可考的,只有文狀元672人,武狀元 246 人,總計918人,還有百餘狀元淹沒於歷史塵封之中。

館內陳列有清末最後一名狀元劉春霖的試卷,那字寫的實在漂亮!劉春霖,河北肅寧人,光緒三十年(1904)甲辰科狀元,後來他拒絕擔任偽滿要職,是一位書法家。

右圖是唯一的一名女狀元——傅善祥,金陵(南京)人,太平天國三年(1853年)女試進士狀元,據說頗有文才。

閬中“唐宋四狀元”雕塑 閬中“唐宋四狀元”雕塑

在近千名狀元中,據說四川籍25人:唐代5人,五代2人,宋代13人,元明清代各1人,大西國(張獻忠)2人。而其中閬中就出了尹樞、尹極、陳堯叟、陳堯咨、馮涓5個狀元,可以說閬中是四川的狀元之鄉。

狀元英傑館的閬中“唐宋四狀元”雕塑,他們是唐代的尹樞、尹極兄弟狀元和北宋的陳堯叟、陳堯咨兄弟狀元,尹樞、尹極、陳堯叟三位文狀元錯落而坐,神態自然,而武狀元陳堯咨則身披盔甲腰掛彎弓,威風凜凜。其中,尹樞中狀元時年已71歲,9年後病逝,享年80歲。尹樞是四川也是全國年齡最大的“古稀狀元”,又是四川壽命最高的“長壽狀元”。“二陳”更是“文武兼備”,他們的弟兄陳堯佑,進士及第,官至宰相,又是詩人、書法家,有“賢相”之譽,相傳閬中市內的三陳街即因他們而得名。

軼聞趣事館

作弊衣服 作弊衣服
蘇軾題“將相堂” 蘇軾題“將相堂”

貢院的監考很嚴,進貢院大門時,要進行嚴格的搜身,以防考生的身上藏有“夾帶”,但為了博取功名,仍然發生過很多起舞弊案。這是貢院裡一件寫滿文章的作弊衣服。軼聞趣事館講的是一些散見於稗官野史、雜本閒書的有關科舉考試的故事,其中還有眉山的大文豪蘇東坡呢,他是因“一語失狀元”的。原來,宋仁宗嘉柏六年(1061年)辛丑科殿試後,25歲的蘇軾寫的論文《刑賞忠厚之至論》,深受主考官歐陽修和其他考官的讚賞。文章舉例說:“堯之時,將殺人,皋陶(司法大臣)曰:‘殺之三(該殺,該殺,早就該殺)。’堯曰:“宥之三(要寬恕,要寬恕,還是赦免了吧)。”文章主張以教育為主,可殺可不殺者不殺,能少殺就少殺;至於獎賞,則可賞可不賞者,則賞之,這樣就會取得百姓的擁護和支持。經歐陽修和考官們商議,決定取蘇拭為狀元。但考慮到在瓊林宴(皇帝賜新科迸士的宴會)上,皇帝可能問到唐堯和皋陶的對話,出自何經典著作,怎樣回答呢?答不出,則顯露試官學說淺薄;答錯了,涉嫌欺君之罪。於是便派參評官梅堯臣去找蘇軾落實出處。東坡回答說,堯是個慈祥寬厚的人,皋陶是個嚴肅正真的人,根據他們兩個人的性格,想像他們會那樣講的。梅堯臣聽了,氣憤他說:“你年歲不大,卻膽量不小,太不嚴肅了。你怎么能隨便地杜撰呢!”結果,蘇軾便由一甲第一名狀元降為一甲第二名榜眼。

據說,蘇軾於仁宗至和二年(1055)冬赴京應試過閬中,在讀書岩(俗稱狀元洞,位於大像山上。北宋閬中人陳省華為避城市喧囂,將其三個兒子陳堯叟、陳堯佐、陳堯咨安置在此讀書,故名讀書岩;後來堯叟、堯咨高中狀元,故名狀元洞;又因堯叟、堯佐官至宰相,堯咨善騎射,文武雙全,官至節度使,成為將軍,故又名將相堂)題“將相堂”等字。元佑(1086年-1094年四月)中,再次到閬中為“會經堂”題額。

貢院地址

四川省閬中市學道街12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