嶧縣獨桿轎

嶧縣獨桿轎

獨桿轎以其獨特的意蘊和精彩的表演形式而流傳於魯南、蘇北一帶,在眾多民間藝術門類中獨樹一幟,被認為是“稀有藝術品種”。

發展淵源

獨桿轎,發源於嶧城。以其獨特的意蘊和精彩的表演形式而流傳於魯南、蘇北一帶,在眾多民間藝術門類中獨樹一幟,被認為是“稀有藝術品種”。

嶧縣獨桿轎嶧縣獨桿轎

故事傳說

在清代乾隆年間,嶧縣知縣張玉樹親民愛民,清正廉潔,克己奉公,眾口皆碑,有許多故事在民間流傳。每年春節,張玉樹都率領全家給百姓拜年,並端著糖果、花生、瓜子、菸酒茶水熱情接待。‘獨桿轎’第一次出現在公元1776年的春節,張玉樹走上大街與民同樂,給百姓拜年,接著城裡的文人、商人、民間藝人隨之起舞,這種表演形式由此誕生,並逐步得到充實、完善。從此後,每逢春節、元宵節,人們便表演著‘獨桿轎’到城鎮鄉村拜年,深得民眾喜愛,活動便被世世代代沿襲下來。

道具及表演形式

近年來,“獨桿轎”在城鄉日漸紅火起來,在保持“原生態”的基礎上又增添了眾多新的文化元素,以此為主的專題民間藝術節目—— 《嶧縣社火》還登上了中央電視台。記者看到,“獨桿轎”是以一根四米多長的竹桿為道具,由兩個身著艷麗服裝的演員抬著,一個亦端亦諧的演員坐在竹桿上,配合鑼鼓點,或端坐行禮,或懸空騰躍,或展現武功,各種各樣的表演妙趣橫生。60多歲的民間藝人劉傳祥說:“起初,坐轎的表演者身穿官衣,頭戴烏紗帽,轎前二人各執一面旗牌,分別寫著:‘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字樣。現在,經過改進,嶧城的青檀品質、榴花情懷、匡衡精神和運河文化等,也融入‘獨桿轎’表演中,但兩面旗牌終始未變,這是‘戲眼’,因為有它才深得民眾的欣賞心理認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