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節日風俗
1 .春節俗稱“年下”、“過年”,農曆正月初一,人人競相早起,燃放鞭炮,焚香拜族。孩子們都要穿上新衣服,隨大人們早起,挨家跑著搶拾“螞蚱炮”。初一早上普遍吃水餃,午飯多擺桌設酒,菜餚豐盛。從初一到初五(俗稱破五),一直稱為過年。初二開始帶禮品按舅、岳、姑、姨……登門拜訪(俗稱瞧親戚)。過去,禮品多為麻花籃(即用柳籃裝滿油食,上覆紅紙),20世紀90年代後,多改為肉禮或老年人營養品。長輩要給孩子們掏壓歲錢。
在農村,初一至十五一般都不乾農活。較大的村都演大戲,三里五村的人聚在一起湊熱鬧,看地方戲。俗有“三天戲,五天年,稀哩呼啦就過完”之說。
2 . 元宵節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實際上是過正月十六。十六早上家家戶戶吃水餃、元宵。正月 十五、十六晚上,農村、城鎮到處燃放禮花,縣城舉辦元宵燈展、燈謎,組織大型焰火晚會,萬民仰望。十六上午,縣城及鄉鎮組織舞獅、銅器、高蹺、旱船、高裝、背裝等娛樂活動。田湖獅舞、灑落鑼鼓、舊縣背裝、孫店高裝、橋北社火及西關村、南街村的高蹺、旱船、秧歌都比較有名,縣城最熱鬧,到處人山人海。
3 .二月二農曆二月二,處於“驚蟄”前後,俗說:“二月二龍抬頭”。農村家家戶戶到祖墳上添土、掛白紙、擺供品、燃香、磕頭祭祖(俗稱上墳),燃放鞭炮。
4 .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俗稱“五月端午”,家家戶戶吃粽子,幼童腕系五色線,佩香囊等。早晨日出前下河洗臉(意在健目),採集艾蒿、金銀花、麥稈或捉蟾蜍風乾以做藥用,嵩南地區早晨多為煮雞蛋、煮蒜。
5 .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家家戶戶置備月餅,白天瞧親戚,晚上一家相聚,拜月亮食月餅,以示團圓。農村還有吃棗糕、灠柿習俗。
6 .寒衣節農曆十月初一。傳說為鬼節,家家戶戶備置五色紙、冥幣、供食等,日暮在祖先牌位前或到十字路口焚燒祭奠,給故去的親人和“遊魂路鬼”送錢、添置寒衣。
7 .祭灶節農曆臘月二十三,傳說為灶君夫婦上天界省親奏事的日子,故家家戶戶備佳肴餞行。在廚房內貼灶王夫婦像,兩側多書“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對聯,晚餐前要擺供香,燃放鞭炮。晚餐一般為火燒饃、粉湯。
8 .除夕農曆大年三十夜。除夕之日家家戶戶貼春聯,炸油食,備佳肴,包餃子。傍晚鳴放鞭炮,焚香燒紙,祭祀祖先。入夜,堂房、院落燈燭通明,闔家歡聚,敘舊話新,圍爐烤火、看電視,深夜不睡,俗稱熬年。年輕人多喝酒打牌,通宵達旦。
二、婚喪禮俗
( 一)婚嫁禮俗
1 .提親也叫說媒,在山區男女談婚論嫁主要依賴媒人,媒人大都對雙方情況比較了解,說媒一般不少於三次,即一次說服女方父母同意,二次訂婚,三次商量出嫁事宜,故有“說媒不說媒,也得兩三回”之說。
2 .訂婚婚事徵得女方父母同意後,男方擇吉日到女方家送彩禮,彩禮多為衣物、首飾,另附若干現金。.
3 .送紅又叫送“好”。雙方到了結婚年齡後,男方要請人擇結婚吉日(俗稱“好”),備禮品,由男方父親送去,並將“好”(用紅紙寫上迎親吉日)送給女方,讓其準備婚嫁事宜。
4 .添箱女家接“好”後,臨近嫁期,其同宗近門、親友街鄰便送禮添箱,禮品主要是衣料、首飾、梳妝用具及生活用品。1990年後多為現金,農村多為10元~20元,城鎮50元~100元。
5 .迎娶婚日,男家門貼婚慶對聯,洞房貼大紅“囍”字和窗花剪紙。近親、鄰里要提前上門幫忙料理婚禮和待客宴席,設總管、禮桌、庫房、照客、旋風、大小廚等執事人員,將具體事宜進行詳細分工,各自準備。
婚日新娘多乘汽車,車輛檔次、多少視家庭情況而定。車頭掛紅花,車身貼紅“囍”字,新娘座車扎彩,身著大紅裝、打紅傘,城鎮時興穿白婚紗。穿街過村要燃放鞭炮,撒香菸喜糖,路遇墳墓、巨石、石碾、古樹要貼囍字避邪趨吉。
婚日中午舉行婚宴,嵩北多為“三八場”或“八碗四”,嵩南有“三滴水”宴,即每上二道菜,中間夾一個湯。縣城職工及子女的婚宴,一般都在酒樓舉辦,大多請樂隊助興。
也有結婚當天,新郎到女家迎新娘,娘家、婆家同日待客,稱為“迎親”。
6 .回門新婚第二天,新娘由長輩接回娘家叫回門,新郎要由同輩人陪同到女方家,女方家設宴待客。“迎親”的不再回門。
( 二)喪葬禮俗
1 .報喪凡家有老人去世者,門前出吊,向舅家報喪,向親友發出訃告。亡者晚輩戴孝帽,穿孝衫,並在鞋頭表白布志孝。孝子對前來弔唁者,不分大小,一律行跪禮。
2 .守靈尊長亡,要立即從頭到腳更新穿戴,遺體頭朝外、蒙面,扎雙足,仰置於堂屋草鋪之上。靈前供品為插著筷子的整雞或豬肉塊(俗稱“倒頭肉”),配麵食兩份,備紙、箔、香等祭品,點素燭油燈。所有嫡親、近族晚輩男女孝子守靈於側,遇到近親朋或弔孝者,要陪哭靈。一般守靈三晝夜,也有大族人家過五日或七日的。
3 .裝殮裝殮即入棺。一般家庭有老人者,在病故前幾年就已置備棺材。棺木多用桐木、柏木。棺木做成後要塗黑漆,不用時,過年要貼上“百年不用”、“千年不用”等紅帖。人棺時,亡者男穿長袍大褂,女穿對花氅衣、杏黃裙子,棺內放衾褥衾被,並多以亡者生前喜好之物作為隨葬,經至親近戚瞻仰遺容後釘棺。
4 .行禮在殯葬前一天下午和晚上,由孝子行九叩或二十四叩禮;城鎮一般開追悼會。
5 .殯葬起殯赴墓地時,子孫們舉花圈、紙紮前行,執事端供品前導,嫡長子抱遺像,次子等執引魂幡、抱“澇盆”哭行於棺前,所有送殯孝子執哀桿(哭喪棒)於棺後痛哭跟隨,沿路撒方孔紙錢。掩埋時,孝子向墓穴鏟放第一杴土,而後眾人封土成丘,並插引魂幡於墓首,最後哀祭。墳地選擇,大都請“風水先生”確定墳位方向,以求“福蔭子孫”。
6 .久祭之禮殯葬後追悼亡人的日期有“一七”(一個七日)、“五七”、“百日”、“一、二、三周年”。第一年全家不貼對聯,第二年貼藍色、綠色或紫色對聯。三周年為大祭,忌日前一天為“白事”,正日為“紅事”,貼紅對聯,還要擺宴待客。
三、生活習俗
( 一)衣食習慣
1 .飲食農村居民飲食以小麥、玉米、紅薯製品為主,蔬菜為副。早上麵湯、玉米糝湯,吃饅頭、烙饃,配小菜、醬菜;中午撈麵條、蒸(烙)饃,炒雞蛋、青菜、南瓜、蘿蔔、豆角;晚上一般喝稀麵條、糊塗麵條。
城市居民早上飲食,老年家庭多為牛奶、豆漿、蛋糕,上班家庭多領孩子到餐飲市場用早餐,喝豆漿、小米湯、胡辣湯、八寶粥,吃油條、油餅、菜角、瓷麵餅,冬天多喝羊肉湯或牛肉湯泡烙饃;中午蒸米飯、滷麵條、撈麵條,炒青椒、蒜薹、蘑菇、豆芽等蔬菜配以肉類;晚上一般喝麵條、肉絲湯、豆腐湯等。
2 .衣飾農村居民穿戴從以買布料自己加工走向成衣化,撅兜子棉襖、老式對襟布衫、大襠打褶褲子、補丁衣服越來越少,樣式逐漸接近城市。男青年夏秋以T恤衫、羊毛衫、西裝、夾克衫為主,冬春以毛衣、皮革衣、呢子短大衣、羽絨服居多;女青年夏季多著裙衫,冬季多穿羽絨服、花棉衣;中老年男子冬春以棉大衣、短棉大衣、棉衣絨衣套外套為主,夏秋以汗衫、背心、襯衫、夾克衫、中山裝、軍乾服為主;中老年婦女多穿長褲、棉褲、棉襖套深色布衫或羊毛衫外套。納底布鞋基本淘汰,年輕人多穿皮鞋、球鞋、機制花布鞋;中老年多穿黃球鞋和塑膠底布鞋、軍用大皮靴。中老年多染黑髮,小青年多留長髮,年輕婦女多燙捲髮、染黃髮。
城鎮中青年男子,夏秋流行T恤衫、布坎肩、西裝,冬春流行羽絨衣、夾克衫、皮衣;中青年婦女夏秋流行連衣裙、西裝裙、皮裙、一步裙、旗袍、T恤衫、短褲;冬春流行彩色羽絨衣、皮衣、長毛衣,花色、款式繁多;老齡男子以休閒服、夾克衫、灰色羽絨服、軍用絨衣、羊毛棉大衣、羊毛皮衣為主;老年婦女注重小翻領上衣、深色棉衣、深底花羊毛衫外套、休閒外套,以適用、寬鬆、美觀大方為主。
( 二)吉日
凡蓋房破土動工、生意開張、出行、遷居、婚嫁、壘灶台等,有請人擇吉的習慣,多數民眾把農曆逢三、六、九日或臘月下旬當做吉日,有“三、六、九,不問就走”之說。
( 三)忌諱
已婚女子不在娘家過農曆大年初一和臘月二十三;不在娘家生孩子;產婦不滿月不串門,不能回娘家。出行擇日,有“七不出門,八不回家”的習慣(即逢農曆七、八的日子)。
人亡忌諱說“死”,對長者稱“老了”,對中年人稱“不在了”,對幼兒則說“板了”。
( 四)過生日
過生日沿襲吃長壽麵的習俗。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長壽麵的質量也不斷變化,農村由雞蛋撈麵條發展為肉滷麵,一般還要再炒幾盤好菜。給老人過生日,子女都要回家祝壽、團聚,宴席豐盛,一般家庭都要買些生日蛋糕、冷盤、燒雞、白酒。城鎮人家給老人和孩子過生日,上飯館、酒店較多,開宴前還要燃蠟燭、許願、唱生日快樂歌,分吃生日蛋糕等。
( 五)送米麵
小孩出生後,親朋好友都要去探望產婦和孩子,表示祝賀和關懷,禮品主要有白面、雞蛋紅糖、花布和小孩衣物,叫“送米麵”。
( 六)慶滿月
小孩出生一個月叫“滿月”,滿月時,一般都要炸很多油食品,用碗分送給鄉親鄰里,鄰里要在碗裡回贈些豆類。特別是頭胎或男孩,一般人家都要大宴賓客,城鎮家庭大都到酒樓待客。親朋賀禮一般都是衣物、玩具或現金,叫“送滿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