嵐山號子

嵐山號子是一種山東省的傳統民歌。嵐山漁民的信天游,是漁民在撒網捕魚的過程中統一勞作的勞動號子。

起源

“嵐山號子”,是嵐山漁民的“信天游”,是漁民在撒網捕魚的過程中統一勞作的勞動號子。勤勞樸實的嵐山漁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不僅積累了豐富的海上生產經驗,而且還創造了自己的號子。嵐山漁民號子音調高亢,鏗鏘有力,旋律優美,有領有合,詞句簡潔,朗朗上口,具有較強的互動性和感召力,在漁民中廣為流傳。根據作業場景、作業時段和作業方式的不同而有幾十種不同的號子。主要有溜網號、推關號、上江號、棹掉號、打戶號、撐纜號、抬網號、箍樁號、淘魚號等。

它既重現了嵐山漁民們平日生活的真實景象,又在生活真實的基礎上有所升華,再現了嵐山漁民在捕魚勞作時馴海馭浪的激情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漁民們用他們那終日撈網捕魚、長滿老繭的雙手創作出了高於生活真實的藝術作品。

以前漁民下海時船上沒有機械助力,一切都是靠勞力,撐欖、箍樁、推關等,既是號子的名稱,也是他們下海時在船上必須的程式。乾什麼用什麼號子,有了號子大家就有了勁,勁往一處使,才能把船推出去,才能把魚拉上來。一般是六七個人一條船,所以嵐山號子一般都是六七個人一起喊。號子越高越有勁,號令號令,有號子喊著才能一起使勁。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六十年代曾多次參加山東省、臨沂地區及華東地區文藝匯演,北京中國音樂家協會也曾來嵐山採風。

發展

20世紀50年代,參加了華東地區文藝調演;60年代初參加了臨沂地區文藝調演;60年代末,海軍北海艦隊政治部邀請嵐山漁民指導表演漁民號子;1990年,嵐山漁民號子參加日照市春節晚會表演,中央七套“華夏文明五千年”欄目播出;2005年3月9日在中央電視台“激情廣場”演出;2005年12月參加了山東省軍區調演;2006年嵐山號子入選山東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2006年9月7日參加了日照市申報聯合國“新絲綢之路”明珠城市演出;2007年6月參加了市政府主辦的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工藝美術專業委員會第22屆年會開幕式演出;8月參加了2007中國水上運動會開幕式大型文藝演出,均獲得較好評價。2007年11月16日在浙江舟山群島舉行中國漁歌邀請賽上,《嵐山號子》以其鏗鏘粗獷的曲調和原汁原味的原生態風格,勇奪“最佳號子王”第一名。

現狀

目前,嵐山漁民號子已經列入山東省、日照市和嵐山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已經申報第二批國家級名錄。嵐山漁民號子的保護傳承,已經引起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關注。近年來,嵐山頭街道為嵐山漁民號子的保護傳承每年投入資金10餘萬元。我們相信隨著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力度的加大,嵐山漁民號子這一民族民間文化的瑰寶必將散發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