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字聯

嵌字聯是以嵌字為主要特點的對聯。所謂嵌字,是將選定的字通過與其它字詞的搭配組合而專門嵌在聯中合適的位置上,能發生意變,能給人一種新的藝術享受。嵌字組句時必須符合上下聯句式相同、字數相等、音韻和諧、對仗工整、意義相關或相對等基本要求。也就是說,嵌好字的作品,在形式上必須是一副完整的對聯。大多是將人名、地名、寺廟景物、公司行號。...等之名號字眼崁入聯句之中,鋪設潤飾成對聯。

嵌字聯典故

昔日官妓多通文墨,當時之公卿大夫均樂於往來,與官妓們酬唱詩詞歌賦、對聯酒令,借於熱絡場面、增添文人之風雅嗜好;故留下不少當時尋歡作樂、風花雪月、紙醉金迷的崁字聯作品。此為一般書集中所常見,近代雖少風雅之妓,但一般文士亦偶有撰聯相贈之舉,不過無論在質與量上,均已大不如前.....
而在最常看到嵌字聯的地方,該是坐落各地寺廟楹聯;其次是舊式建築的正廳門旁的楹聯,再有者則是在一些名勝古蹟或可尋其蹤影。若想在聯楹之相關書籍里找尋,則更是難尋其專門介紹之書籍,有之也只是篇章帶過難窺全豹。

嵌字聯格式

大多是將人名、地名、寺廟景物、公司行號等名號字眼崁入聯句之中,鋪設潤飾成對聯。其鑲嵌方式以七言聯句而言,大概可分為下面幾種格式:
1.鶴頂 2.燕領 3.鳶肩 4.蜂腰 5.鶴尾 6.燕翎 7.鳳尾 8.魁斗 9.雲泥 10.蟬聯 11.碎錦等;如果作長聯則可顛倒參差,貼切主題隨意變化。今揀錄各格式如下:
1.鶴頂格:即嵌在聯中第一個字
如意:
如此年華如此貌
意中情事意中人
2.燕領格:即嵌在聯中第二個字
玉菱:
弄玉簫吹金縷曲
棌菱人坐木蘭舟
3.鳶肩格:即嵌在聯中第三個字
翠紅:
欲畫翠眉調翠黛
故燒紅燭照紅妝
4.蜂腰格即嵌在聯中第四個字
慧珠:
三生明慧菩提樹
一串璣珠解語花
5.鶴尾格:即嵌在聯中第五個字
紅玉:
雪白荼蘼紅寶相
水晶如意玉連環
6.燕翎格:即嵌在聯中第六個字
如意:
春花秋月能如否
怨綠啼紅有意無
7.鳳尾格:即嵌在聯中第七個字
理卿:
花枝綽約開連理
莘野耕勤不負卿
8.魁斗格即嵌在上聯第一字與下聯第七字
舒淇:
舒懷演藝震台港
快意影視撼岸淇
9.雲泥格:即嵌在上聯第二字與下聯第六字
素梅:
素貌嬌秋月明
情真意堅寒梅香
10.蟬聯格即嵌在上聯第七字與下聯第一字
清芳:
林花經雨意猶清
芳草怡人心自閒
11.長 聯七個字以上的長聯.聯語中嵌字位置不限
例如:
一.嵌"牛頭馬面"
馬鞭直指青山面
牛笛橫吹古渡頭
二.嵌"設計委員"
設無此席 何以為計
委不出去 聊備一員
其他如:藏頭縮尾.拆字.引典等.

嵌字聯格式由來

李利忠
“嵌字”,乃對聯常用的手法之一,即將所涉及的地名、人稱、歲次等等,按對聯所要求的對仗規律,巧妙而自然地嵌入聯語中。舊時嵌字聯有很多講究,如所嵌入的名號等僅限於上下聯第一個字的叫鶴頂格,嵌入上下聯第二個字的叫燕頸格,第三個字的叫鳶肩格,第四個字的叫蜂腰格,第五個字的叫鶴尾格,第六個字的叫雁翎格,最末一字為束履格。譬如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於紹興古軒亭口英勇就義。當晚,即有人冒死張貼了這樣一副輓聯:“悲哉秋之為氣;慘矣瑾其可懷。”聯語以鳶肩格將“秋”、“瑾”二字巧妙嵌入,把感秋氣之悲壯和思烈士之哀慟上下貫通,筆墨深沉,傳誦至今。又如若干年前,我曾撰寫過一副雁翎格嵌名聯:“但有虛名追李白;何妨散質過莊樗。”此聯立意、用典雖無足道,但為了將我的筆名“李莊”二字較為自然地嵌進聯語中去,我還是頗費了一番心思的。
也稱鳳頂格的鶴頂格,則相對較為常見。譬如“李白長風飛逸興;莊周秋水蘊深心”,王翼奇先生當年為我所撰的這副嵌名聯,用的就是這種格式,將我的筆名“李莊”二字分嵌於上下聯之首。又如清末台灣著名學者陳維英,曾為台灣艋岬(今台北市)的學海書院撰寫過這樣一副嵌名聯:“學知不足教知困,自反自強,古人云:功可相長也;海祭於後河祭先,或源或委,君子曰:本其當務之。”此聯不僅首嵌書院之名“學海”,而且引用點化古代文意,勉勵後人刻苦學習,含義深刻雋永。上聯引語出自《禮記·學記》:“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反躬自問);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闡述師生互教互學,相互促進,共同提高,所謂“教學相長”的道理,頗含深義。下聯之意也出自《禮記·學記》:“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後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謂務本。”委,末尾,指水的下游。三王祭祀時,按先祭河後祭海的順序,先祭源頭,以此比喻學習要打好基礎,重視本源,很富有教育意義。
抗戰初期,蔣介石曾拚命鼓譟所謂的“焦土政策”。此種日寇未至,便先自驚惶,放火燒城,毀滅一切,視民眾的生命財產如草芥的消極退卻招術,事實證明既不可能有絲毫打擊、挫敗敵人的作用,亦不利於保存自己的力量,只會使同胞的生命財產在戰禍中雪上加霜。令人痛心的是,1938年11月,當日寇攻占岳陽、威脅長沙時,仍然發生了自毀全城的“文夕大火”慘劇,長沙閭巷三分之二化為廢墟,無數民眾葬身火海。情狀之悽厲,舉國震驚。事後為了平息民憤,長沙警備司令酆悌、警備第二團團長徐昆、警察局長文重孚被軍委會明令正法。同時由重慶國民政府撥款20萬元,以資地方救濟。當時有一聯曾廣為流傳,分嵌時任湖南省主席張治中之名云:“治湘有功,五大政策一把火;中心何忍?三個人頭廿萬元。”橫披“張皇失措”。聯語不僅把“張治中”三字全嵌了進去,而且敘事完整簡潔,怨忿之情躍然紙上。當然,據《張治中回憶錄》稱,事前蔣介石有密令:“長沙如失陷,務將全城焚毀……”張氏只是遵命布置而已。而親睹長沙劫後慘狀的蔣介石,則表示“長沙焚毀,精神上之打擊,千百倍於戰敗之痛苦,可恥可悲,莫此為甚”。此前,他在獲悉長沙大火後,曾說:“文白(張治中之號)不知責任所在,猶以為普通罪過,尚思推諉卸責,此表示無能無知之事小,而對於革命與廉恥之事大……”至於上聯中的“五大政策”,或指張氏治湘所訂之《湖南省施政綱要》及《湖南省組織民眾改進政治,加強抗日自衛力量方案》二者具體內容而言。
與鶴頂格恰恰相反的束履格,又叫脫靴格,乃將有關名號分嵌於上下聯之末尾。譬如因學術與政治的複雜糾葛,章太炎向不待見康有為,曾痛快淋漓地撰歇後聯諷刺他:“國之將亡必有;老而不死是為。”聯語將“有”、“為”二字嵌入聯尾,且巧用集句歇後法。上聯出自《禮記·中庸》:“國之將亡,必有妖孽。”下聯出自《論語·憲問》:“老而不死是為賊。”聯語嵌字用典,頗能體現束履格之特色。

七言嵌字聯

七言嵌字聯的作法,先得了解對聯的一般格律要求。從對聯格律來說,其兩大基本要求就是:詞性對仗和平仄協調。
對聯格律的第一大基本要求是:詞性對仗。這也是對聯格律的核心要求,因為對仗性是對聯的本質特徵。這一點,即使是初學者也必須加以掌握,否則,你寫出來的東西可能就根本談不上是一副對聯。所謂詞性對仗,指上下聯相對的詞語性質應當儘可能相同或相近。說白了就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數量詞對數量詞,以及副詞對副詞、連詞對連詞、介詞對介詞,等等。在實踐中,對虛詞的要求比較寬鬆,一般能夠虛詞對虛詞即可。對實詞的要求較為嚴格,詞性不同一般不能相對。不過,那些詞性比較接近的、或者詞性能夠兼通的實詞,還是允許相對的,如名詞和代詞、某些動詞、形容詞、副詞之間。甚至個別虛詞和實詞之間也可以通融。因為在具體的對仗中,除詞語的性質外,還可適當考慮詞語在句中的作用。對修飾詞語的要求比較寬鬆,對中心詞語的要求比較嚴格。當然,詞性相同屬工對,詞性相近或相通屬寬對。舉一副眾所周知的工對如下:
書山-有-路-勤-為-徑
名-動-名-形-動-名
學海-無-涯-苦-作-舟
名-動-名-形-動-名
對聯格律的第二大基本要求是:平仄協調。這個要求往往成了區分初學者和入門者的標誌。大多數對聯愛好者之所以還沒有入門,就是因為平仄問題。換言之,平仄問題猶如一道門坎,將大多數初學者攔在了門外。因此,要真正懂得對聯,就必須懂得平仄。所謂平仄協調,狹義地說,就是指對聯在音調上的兩大要求:平仄交替和平仄相對。廣義地說,還包含其他一些平仄問題。要弄清平仄問題,首先必須區分什麼是平聲、什麼是仄聲。這又有兩種劃分標準。在對聯創作中,可以運用“古四聲”,即古漢語將音調分為平、上、去、入四聲,除平聲外,上聲、去聲、入聲皆為仄聲。也可以運用“新四聲”,即現代漢語將音調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聲。其中,陰平、陽平為平聲,上聲、去聲為仄聲。兩種聲韻的不同,關鍵在於入聲字。通俗地說,就是在“新四聲”中的一部分平聲字(比較常見的約200來個字),如:發、捷、格、德、達、識、說、國、絕、集、俗、出、澤、黑,等等,按照“古四聲”,則屬於仄聲(入聲)字。要注意的是,雖然上述“古四聲”和“新四聲”兩種用法可並行不悖,但在同一副對聯中,最好不要同時混用兩種標準。
對聯平仄方面的最基本要求就是平仄交替,指的是一個句子自身的音步位之間,平仄應交替使用,也就是通常所謂的2、4、6交替,也叫1、3、5(非音步位)不論,2、4、6(音步位)分明。這也是對聯格律與古典詩詞格律之間的共同要求。現分別以詩、詞、聯舉例說明:
朝辭白帝彩雲間
○ △ ○
千里江陵一日還
△ ○ △
兩岸猿聲啼不住
△ ○ △
輕舟已過萬重山
○ △ ○
滾滾長江東逝水
△ ○ △
浪花淘盡英雄
○ △ ○
是非成敗轉頭空
○ △ ○
青山依舊在
○ △
幾度夕陽紅
△ ○
書山有路勤為徑
○ △ ○
學海無涯苦作舟
△ ○ △
相對於平仄交替,平仄相對更能體現對聯格律的特色。所謂平仄相對, 就是上聯與下聯的各音步位之間,要平聲對仄聲、仄聲對平聲。它與平仄交替實際上是同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如:
書山有路勤為徑
○ △ ○
學海無涯苦作舟
△ ○ △
其中,上聯的“山”對下聯的“海”,上聯的“路”對下聯的“涯”,上聯的“為”對下聯的“作”,就是平仄相對。當然,對聯在個別情況下,也可以借鑑詩中的相粘格式,形成特殊的“相粘格”,即上聯與下聯的各音步位之間,不是平仄相對,而是平仄相同(相粘)。如:
兩表酬三顧
△ ○
一對足千秋(尤俊題成都武侯祠聯)
△ ○
對於七言聯來說,除了平仄交替和平仄相對之外,所謂其他一些平仄問題,主要是兩點:
1、避免同聲收尾
這是就上聯聯腳與下聯聯腳之間的關係而言。此要求的核心是:上聯與下聯不能同聲收尾,即上聯和下聯的聯腳不能同是仄聲或同是平聲。一般來說,要求上聯仄聲收尾(即上聯最後一個字應當是仄聲);下聯則要求平聲收尾。如:
書山有路勤為徑

學海無涯苦作舟

對聯一般不能上聯平聲收尾,下聯仄聲收尾。雖然也有少量對聯上平下仄收尾的,如:
捧著一顆心來

不帶半根草去(陶行知撰)

但是,這種情況一般應以特例視之,不是正格。
2、避免三平尾或三仄尾
指的是在一個句子的最末三個字,應儘可能避免都是平聲或都是仄聲。如:
書山有路勤為徑
○○△
學海無涯苦作舟
△△○
寶劍鋒從磨礪出
○△△
梅花香自苦寒來
△○○
在著重講了對聯創作的兩大基本要求(詞性對仗和平仄協調)以後,下面回到七言嵌字聯的作法上。嵌字也叫嵌名,是指將特定的名稱(多為人名、地名、事物名等專用名稱)嵌入對聯中一定的位置。這是一種運用得比較廣泛的對聯手法,尤其是在人名題贈聯中用得較普遍。嵌字聯多為七言。除了七言在漢語中是最常用的句式這個原因外,還有一個理由,就是:為了突出所嵌之字,嵌字聯一般不宜太長,否則無形中會影響嵌字的效果。所以,嵌字聯以七言較為常見,也較為適宜。
嵌字的具體方式很多,不下五十種。在此只介紹幾種常用的嵌字法。大體上,嵌字可分為整嵌、分嵌和散嵌。整嵌,就是將某一名稱(多為兩字)不拆開而完整地嵌入。但整嵌法用的不多。嵌字法用得較多的是分嵌,也就是將名稱(多為兩字)拆開,分別嵌入有關位置。分嵌的格式多種多樣, 以七言聯兩字分嵌為例,從第一字至第七字,分別稱鶴頂(鳳頂)格、燕頷(鳧頸)格、鳶肩(鴛肩)格、蜂腰格、鶴膝格、鳧脛(雁翎)格、鳳尾(雁足)格。現以家父肖玉蒼所撰《七唱桂林》為例,將上述格式分別舉例如下(嵌“桂林”):
桂子飄香清肺腑
林蔭夾道悅賓朋(《一唱桂林》,鶴頂格)
丹桂虬枝欺鬼斧
瓊林洞府仗神工(《二唱桂林》,燕頷格)
喜斟桂灑延嘉
笑飲林泉滌俗襟(《三唱桂林》,鳶肩格)
森然八桂甲天下
宛爾千林隱洞中(《四唱桂林》,蜂腰格)
吟詩共醉桂花灑
覽勝同披林壑風(《五唱桂林》,鶴膝格)
此地常招折桂手
今朝獨有植林心(《六唱桂林》,鳧脛格)
拿雲有志攀丹桂
射月無弓掛綠林(《七唱桂林》, 鳳尾格)
另外, 比較常用的兩字分嵌法還有蟬聯格(一字嵌上聯之末,一字嵌下聯之首),如:
事業創新須有紹
根基夯實定能成(嵌“紹根”)
嘔心瀝血育桃李
強志博聞通古今(嵌“李強”)
魁斗格(一字嵌上聯之首,一字嵌下聯之末),如:
青出於藍成大器
後來居上立高峰(嵌“青峰”)
嵌入上下聯非特定位置的格式多用於嵌三個以上的字。如:鼎峙格(將三個字嵌入上下聯非特定位置,形成三足鼎峙)、碎錦格(將四個以上的字分嵌於上下聯非特定位置)等。當然,如果僅將名稱拆開,嵌入任意之位置(不一定分別在上下聯,也不一定嵌在特定的位置),也未嘗不可,姑且稱之為散嵌吧。實際上,也可將所有那些無規律性的嵌字法,全都籠統地稱為散嵌。
最後,要說明的是,在嵌字格中,對所嵌之字(詞)的詞性對仗,要求可以寬鬆些。(肖大志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