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勝寺後有竹千餘竿獨一根秀出人呼為竹尊者因賦詩

《崇勝寺後有竹千餘竿獨一根秀出人呼為竹尊者因賦詩》是宋代詩人惠洪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據實而論,此詩風格亦頗肖山谷,風骨清峻,措辭錘鍊,風格挺拔而無纖微煙火氣息。詩中間雜禪言佛語,自貼切自然,無生硬之感,是惠洪七律作品中的精品。崇勝寺系古寺,在宜春(屬江西省)。秀出,謂特別秀勁挺拔,超出於其他者也。尊者,佛家詞語,指釋子中德行高尚而為人們所尊崇者。

作品原文

崇勝寺後有竹千餘竿獨一根秀出人呼為竹尊者因賦詩

高節長身老不枯,平生風骨自清癯①。

愛君修竹為尊者,卻笑寒松作大夫②。

未見同參木上座,空餘聽法石於菟③。

戲將秋色分齋缽,抹月批風得飽無④。

作品注釋

①清癯:清瘦挺拔,常以喻人,此處指題中稱“竹尊者”之老竹。兩句詩雖以“尊者”寫老竹,自然貼切,亦系詩人洪公之自況。又黃庭堅詩《題竹尊者軒》有句云:“平生脊骨硬如鐵。”其意亦同。

②大夫:典出《史記·秦始皇本紀》:“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下,風雨暴至,休於樹下,因封其樹為五大夫。”兩句謂老竹寧為山寺中之尊者,不作秦始皇所封之大夫,誠高節隆德也。

③參:釋子稱拜師為參,參見也,求其教誨也。上座:或作首座,寺中職位崇高之和尚。木上座則戲稱手杖也。於菟(wū tù):虎。聽法石於菟系用生公說法故事。據《高僧傳》載:竺道生嘗於蘇州虎丘寺講《涅盤經》,人不信,遂聚石為徒,講至精處,頑石盡皆點頭。此句謂竹旁有虎狀岩石,如聽尊者說法。

④抹月批風:指用風花雪月作菜餚,藉以戲稱文人貧窮無物待客。細切謂之抹,薄切謂之批。又見蘇軾《和何長官六言次韻》有:“貧家何以娛客,但知抹月批風。”

⑤原題:崇勝寺後,有竹千餘竿,獨一根秀出,人呼為竹尊者,因賦詩

作者簡介

惠洪(1071-1128),北宋末南宋初江西筠州清涼寺僧。亦稱慧洪、德洪,字覺范,號寂音尊者。俗姓喻,筠州新昌(江西省宜豐縣)人。少孤,嘗為縣衙小吏,黃庭堅喜其聰穎,教其讀書並令出家。及長,學問淵博,工詩能文,所制小詞情思婉約,極受時人推重。亦能醫,禪余懸壺,與人視疾。久住洪州泐潭寺(江西省靖安縣寶峰寺),馬祖道場也。張商英慕其名,請主峽州天寧寺,遂依張商英、郭天信諸名臣。公元1111年(政和初年),張、郭以“元佑黨案”被貶,惠洪亦牽連決配朱崖(海南省瓊山市),久乃北歸,終老於潭州小南台寺。著作主要有《冷齋夜話》、《天廚禁臠》、《石門文字禪》、《筠溪集》、《僧寶傳》、《臨濟正宗》等。《石門文字禪》共三十卷,其中詩集十六卷,錄詩一千一百四十二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