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峽江揚帆圖》作者:傅抱石。傅抱石出生於晚清末年——1904年江西南昌,1965年去世,原名長生、瑞麟,號抱石齋主人。是現代著名的美術教育家與畫家。傅抱石分非常善於畫山水畫。
《峽江揚帆圖》縱75厘米,橫32厘米,設色水墨畫,紙本。畫面近取其質,遠取其勢,筆墨華滋,酣暢淋漓。圖中取材於巴蜀山水中的一段,描繪出峽江兩岸如詩如畫和千帆競發江流天外的壯麗景色。其近景所寫者乃江岸之一段,岸上山勢巍峨,懸崖峭壁,雄奇險峻,峰出畫外。山下古松蒼勁,竹林茂密,鬱鬱蔥蔥,滿目蒼翠。中景是一條群山夾持下的大江,水勢浩蕩,洶湧澎湃。江上征帆數艘,正乘風破浪,順流而下,由遠及近,翩翩而來。對岸是莽莽蒼蒼的山嶺,草木蒼秀,生機無限。更有那一片片竹林,或大或小,或疏或密,縱橫交錯,坐落其間。遠景是重巒疊嶂,時隱時現。全畫以氣取勢,大氣磅礴,蓊鬱淋漓,筆挾風雷,驚天動地,咫尺而具千里之勢。這正是畫家心靈的反映,表現出傅氏的思想感情和博大情懷。因此,作者在這裡所寫的已不僅僅是峽江風光,而是藉此張揚民族之氣、民族之魂。
畫上題款為“伯璞先生正之,壬午冬抱石。”下鈐“抱石”朱文印,右下角鈐“徐氏”收藏印。此“伯璞先生”即此畫的受畫人徐伯璞。此“壬午”即1942年,是年10月10日,傅抱石的“壬午畫展”在重慶夫子池歷志社舉行。是日徐氏應邀前去觀展,並向傅氏索畫。不久,傅氏就送來了此圖。因此,此圖是傅氏重慶“壬午畫展”不久後的作品,具有強烈創新意識。是時傅氏“抱石皴”技法尚未成熟,仍處於探索階段,但已開始套用,如此圖就是證據之一,從中可以看出傅抱石畫風的轉變和風格的形成,故在傅氏山水畫研究中,有重要意義。
傅抱石善於創造新奇的意境,結構雄奇,行筆高古,大氣磅礴,與齊白石並稱為“南北二石”,新金陵畫派領袖,是20世紀的中國畫大師之一。1937年,抗戰爆發後,傅抱石應郭沫若之邀,於1938年進入國民革命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工作,後隨三廳撤至重慶。在重慶,傅抱石迎來了他藝術創作的第一個高峰期。是時傅抱石得江山之助,多見急流奔湍,雲雨變幻,秀麗的巴蜀山水給了他靈感,把強烈的個人感情、人生觀與宇宙觀注入畫圖,創作了一批具有時代精神的山水畫,現江蘇省淮安市博物館收藏的《峽江揚帆圖》就是其中的一幅。
日本投降後,傅抱石端起酒杯暢飲,以他自己的方式來慶祝中國民族抗日戰爭的勝利。在1945年10月,傅抱石和他家人一起離開了重慶,跟隨中央大學遷回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