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古八景

宜昌古八景

“宜昌古八景”中的單個景點的演變,據文字記載,如三游雨霽、東山圖畫等,從唐朝就開始了,更早的,像黃牛棹歌,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中就已有描寫。至於傳說的,像雅台明月,始於東晉郭璞注《爾雅》。但“宜昌古八景”作為一個整體推出,就應該從清朝算起了。據同治五年《宜昌府志·東湖八景》載,“宜昌八景”是:東山圖畫、西陵形勝、雅台明月、靈洞仙湫、三游雨霽、五隴煙收、赤磯釣艇、黃牛棹歌。 “

簡介

“宜昌古八景”,曾是宜昌的驕傲。宜昌這個曾因戰爭滿目瘡痍的江邊小城,如今已高樓四起,車水馬龍。 一些上了年紀的宜昌人,偶爾還會想起東山之巔曾有一座始建於唐代的寺廟,其舊址就位於紀念
宜昌市全景(黃元武攝)
碑附近。這就是宜昌八景之一的“東山圖畫”。
“雅台明月”,根據有關記載,其舊址位於今天的“爾雅街”一帶。這個相傳為晉代文學家註解《爾雅》的院落,經過1700多年的風雨後,已經只剩下了抽象的記憶。 除了以上兩處景觀以外,八景之一的“赤磯釣艇”也退出了人們的視線。相傳在三江入江口的河道中,古代有一小島呈赤色,故名“赤磯”,曾是人們停舟垂釣的遊樂處。
還有“五隴煙收”。此景觀位於宜昌江南岸,傳說從江北望去,“五峰連峙、蜿蜒
三峽起始點
起伏,如游龍飛騰雲霧之中”。現在這裡已是廠房林立、柑桔滿坡了。
“西陵形勝”、“五隴煙收”,已漸失昔日的神韻。
所幸有“ 三游雨霽”、 “黃牛棹歌”、“靈洞仙湫”等,依舊是宜昌市重要的景點,以它們特有的風光,嘉賞天下遊人。

景點

東山圖畫

今天的東山地處宜昌城區中心地帶,山巒起伏連綿蜿蜒十里,東山大道和城東大道橫貫于山
東山日出
體兩側,鐵路直通山崗始末,山間道路四通八達。古代,此山因在宜昌城東故名“東山”。“旭日曈曈上,東山霽色開”,“試看城東景,峰巒列畫屏”,“桃李逢春花錦繡,竹松透月玉玲瓏”,這些讚美東山的詩句,是明朝弘治年間夷陵(宜昌古稱)地方官員和文人墨客要把此山用“東山圖畫”之辭列為“夷陵八景”之一上《夷陵州志》的理由。
“東山圖畫”的確立,不僅僅有自然美景的存在,也有人文底蘊的展示。山上有慈雲寺東山寺東山草堂等名勝古蹟。尤其是始建於唐朝、重建於明朝的東山寺,坐落於“藹藹東山巔,悠悠圖畫裡”(清宜昌籍學者王定安《東山寺》),位於現烈士陵園偏南,即現湖心亭北,與古白龍神井隔塘相望。寺內有攬勝樓、東山草堂、鐵因庵。與江南葛道山(現磨基山)對峙。登攬勝樓,可遙望江流東去、俯看黛瓦街市,猶如圖畫之中,寺毀於抗戰中;又從城中望東山,暮鼓晨鐘,竹木蒼翠;東山日出之時為景物最美,舊宜昌縣府衙門門額上刻有“東山旭日”,為宜昌舊八景之首。北宋大文學家歐陽修讚賞有加:“日暖東山去,松門數里斜”,“惟有山川為勝絕,寄人堪作畫圖夸”。農曆九月九日重陽來臨之日,東山成為人們登山的好去處。
東山新韻
滄桑古寺

明朝夷陵(宜昌)出了兩位與東山有關的大官,一位是在朝廷任工部尚書劉一儒,一位是在朝廷任吏部左侍郎的王篆。兩人家均在夷陵城裡,前者在鎖堂街(後名爾雅街),後者在天官牌坊街(今名民主路),分別是因劉一儒清政廉潔鎖堂故事和王篆得“鐵御史”之稱受人崇敬稱其為“天官”立有牌坊而得名。劉一儒在世時,於東山山腳下修建有一座能聚會和食宿的“東山草堂”,方便到東山遊玩的客人。王篆在世時,不僅為修繕東山寺寫有記,並在發源於東山寺左側的綠蘿溪經會南湖之水流入長江處修有一座石橋,後人取名為天官橋,以示紀念。這兩位高官逝世後,均葬於故里東山之上。雖頗有規模的這兩座墓至上世紀50年代已不復存,但他們膾炙人口的美談流傳至今。
摘抄兩首古詩,以助心馳神往,領略美景:
《峽州東山》
綠蘿植物園

(南宋) 陸游
十年不踏東山路,今日重為放浪行。
老矣判無黃鵠舉,歸哉惟有白鷗盟。
新秧刺水農家樂,修竹環溪客眼明。
已駕巾車仍小駐,綠蘿亭下聽鶯聲。
《登東山寺》
船行峽口

(清宜昌貢生) 楊振世
信步東山上,憑高眺遠村,
雲連奔峽口,煙合鎖荊門 。

西陵形勝

又名:西塞晚霞。西塞即西陵山廟(現復建成嫘祖廟),原為前後坪的分水嶺,住有道士,毀於抗戰中。
西陵山位於城區西北南津關東南、長江與黃柏河之間,泛指從營盤崗到天燈
峽口全景
堡之間的山頭。《宜昌府志》與《東湖縣誌》均載,“西陵山在社林鋪,縣西北十五里,蜀江之險始此。”
西陵山一帶,風景秀絕,白居易在《三游洞序》中讚嘆:“斯境勝絕,天地間其有幾乎!”
這一帶聚集了桃花村白馬洞、三游洞等諸多景點。
西陵山最高峰海拔只105.7米。站在嫘祖廟大殿前,千米之外的葛洲壩橫於一湖春水之上,延伸至湖心的防淤堤上雜樹生花。
扭頭向上游的西陵峽口眺望,則群山連綿,往遠處次第高大莽遠,“山至此而陵”真
西陵風光
是對此地理最恰如其分的描述。
這裡處在中國地理二、三級階梯分界線上,長江分成上、中游。古人入蜀,常在此置酒餞行,折柳送別,古往今來無數大家留有詩文和話。
這裡扼三峽入口,自古就是軍事要塞。下牢戍、古軍壘、擂鼓台等歷史勝跡則是天然的軍事博物館。
西陵山腳下是平坦的前坪、後坪,有農戶散落其間。 修葛洲壩時,前坪被淹了一部分。
《圖說宜昌二千年》一書中稱,明代曾在此山建西陵山廟。每逢農曆三月十五嫘祖生日,舉
廟堂月色
行廟會。嫘祖廟占地1000平方米,海拔高度108米,為紀念黃帝正妃嫘祖而建,1993年重建於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山。嫘祖又叫雷祖、累祖,民間蠶農稱之“蠶母娘娘”,是黃帝元妃。
清光緒末年,四川張道人擴建西陵山廟,“建有靈官殿、正殿等大小房舍十餘間”,寺廟的山門正對宜昌古城,為當時宜昌著名的寺觀之一。抗日戰爭時期,宜昌淪陷,西陵山廟被日寇炸為廢墟。解放後,西陵山廟遺址被闢為農田。
古詩二首:
《 西塞山懷古》
(唐) 劉禹錫
山形依舊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西陵形勝》
(清)饒世榘
煙束霞蔚

江流觸石浪成堆,帶繞孤城實壯哉。
山勢遠從煙際束,峽門高向日邊開。
累朝霸業埋焦壤,萬古灘聲走巨雷。
天險由來籍人力,時清不必問雄才。

雅台明月

宜昌市曾經有條名噪數百年的街道叫做爾雅街,位於學院街和西陵一路之間。雖然這條街道不長,有不少的名勝古蹟坐落於此,象著名的爾雅台,就在街上的爾雅書院中,還有明月台、明月池,相映生輝。
爾雅台,是晉代文學家郭璞流寓夷陵時注釋《爾雅》的地方。爾
爾鄰爾雅(宜昌中國建設銀行三峽分行總部)
雅台旁有明月台,前為
古閭湫湫
明月池。當年郭璞流寓於此時,就山川形勢相度,分配五行,獨中央地勢卑下,於土德為弱,因自中州輦土至峽州(宜昌),相陰陽向背之宜,特建爾雅明月二台鎮之。郭璞精於陰陽五行,選擇臨江高阜處建台,正是體現了“南火北水安其位,東木西金處其隅……中央以居”的意境。
夷陵之有爾雅台,最早見於梁朝任昉所著《述異記》。宋李昉《太平御覽》和王應麟《玉海》所載夷陵爾雅台皆引自《述異記》,稱“郭景純注《爾雅》,台今在夷陵郡”。
宋朝以來,記載夷陵爾雅台的歷史地理圖書頗多,諸如樂史《太平寰宇記》“峽州”條載:“爾雅台,郭璞注《爾雅》於此台,故郡有稱郭雅台焉。”王存《元豐九域志》亦稱:“爾雅台,郭璞注爾雅於此 。”王十朋、范成大和陸游都曾游峽州登臨夷陵爾雅台。王十朋游峽州作《爾雅台》詩云:“隱跡江山郭景純,學兼儒伎術通神。蟲魚草木歸箋注,何害其為磊落人。”范成大《吳船錄》記載,夷陵“有爾雅台,相傳郭景純注《爾雅》於此,台對一尖峰,曰郭道山,景純所居也”。陸
誰識雅台
游《入蜀記》載其游夷陵爾雅台的情況:“遍歷爾雅台、錦障亭,亭前海棠二本,亦百年物。爾雅台者,《圖經》以為郭景純注《爾雅》於此。”
雅台明月”一景的來歷有二種說法。一是文物說,因為爾雅台與明月台為千古稀世文物,是神州難覓的人文景點;二是景觀說,因為月夜,登爾雅台,空中明月映在靜靜的洗墨池(明月池)水面上,亭台樓閣,二月同輝,實為人間美景。其實,“雅台明月”景觀是二者的共同作用——靜夜觀二月,依台思古人,豈不美絕?
古詩二首:
終極守望(爾雅街最後的雅居)

《爾雅明月二台》
(明) 詹同
爾雅台前草木疎,明月台前月影孤。
試問當年著書者,二台留得此間無。
《雅台明月》
一椽屋老(昔日尚書巷)

(清)王基煦
歷朝棟宇掩蒿萊,典午猶留爾雅台。
三卷書尊東晉上,一椽屋老北城隈。
門臨隘巷緣多曲,土運中州喜厚培。
明月不言何處問,僅餘池影共徘徊。

靈洞仙湫

點軍石門洞
石門洞又名龍王洞,位於湖北省宜昌市點軍區內,為宜昌古八景之一的“靈洞仙湫”。現列為宜昌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洞中空間之大居當地乾溪48洞之首。洞內建築始於宋朝。明太祖朱元璋昭書賜字後,相繼修建了龍王殿、張仙殿、佑聖殿、靈泉寺、臥雲樓和殿前的漱玉亭。洞前峰巒拱揖環峙,群山秀麗如畫,筆架山的旗山、鐘山、鼓山十分引人入勝。群洞上下環繞,恍若天上人間,令人心曠神怡。古今中外文人騷客將此描繪成“輞川圖畫,桃源世界”。洞內還存有巨幅石刻,上有清代著名書法家鄧石如所書“列岫叢青”四個大字,更形象的概括了洞周邊自然景觀的秀麗風光。遊人贊
陰陽泉
曰:“偷得浮生雙休閒,且作石門洞中仙”。
道教始祖張三豐在復入武當之前,曾來此修煉。也
靈洞仙湫(德國柏石曼1909年拍攝)
許這裡有泉水於翹翹蓬勃陽石和柔柔綻放陰石之間滴下,陰陽結合,沒有一絲人工雕塑的疤跡;這裡有六百年石砌的八卦泉(道教理論中,陽爻和陰爻,陰陽互濟之道理);這裡供奉著拂、道兩教都信奉的“觀音大士”。總之,這裡幽深奇特,十分清淨 ,實為仙靈之窟,適於道教修煉,便於洞中居住。明代學者雷思霈所著《荊州方輿書》中寫到:“城西五十里有石門洞,眾龍居之,霈雨輒應,上有張仙以土書數字,風雨不變也”。古詩詞兩首:
《水調歌頭·和吳允成游靈洞韻》
(南宋) 陳亮
不去為誰留

人愛新來景,龍認舊時湫。不論三伏,小住便覺凜生秋。
我自醉眠其上,任是水流其下,湍激若為收。世事如斯去,
不去為誰留。
本無心,隨所寓,觸虛舟。東山始末,且向靈洞與沈浮。
料得神仙窟穴,爭似提封萬里,大小几琉球。但有君才具,
何用問時流。
《靈洞仙湫》
(時期不詳) 王奎榮
出谷仙湫(八卦井)

石門靈洞勢崢嶸,最愛仙湫出谷清。
冬暖夏涼如有候,山花嶺樹半無名。
一犂雨足資民禱,萬壑雲深滯客行。
古寺憑高峰似削,閒來聽鳥弄晴聲。

三游雨霽

三游洞位於宜昌西北7公里,是西陵山北峰峭壁上的巨大山洞。它背靠長江三峽的西陵峽口
洞天福地
,面臨下牢溪,洞奇景異,山水秀麗,是湖北省著名名勝古蹟和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相傳唐元和14年(819年),白居易白行簡元稹三人會於夷陵(今湖北宜昌),同游洞中,各賦詩一首,並由白居易作《三游洞序》,寫在洞壁上,三游洞即由此而得名,這是人們稱之為“前三游”。到了宋代,著名文學家蘇洵、蘇軾(東坡)、蘇轍父子三人,也來游此洞,各題詩一首於洞壁之上,人們稱之為“後三游”。
壯麗山水

三游洞地勢險峻,形如覆蓬,冬暖夏涼,洞室開闊,呈不規則長方形,深約30米,寬約23米,高約9米,是古代地下水沿岩層岩面不斷溶蝕,並經塌陷而形成的石灰岩溶洞。它的地層地質年代為寒武紀,距今約五億至六億年,洞中岩石褶皺起伏,斷裂縱橫,千姿百態,有似圓若方的鐘乳石柱三根,垂直平行橫列,將洞隔成相通的前後兩室:前室明曠,詩文滿壁;後室幽奧,旁有耳洞,可通於外。後室頂部空圓若懸鐘,以石投擊,其聲如鍾,石子落地,其響如鼓,故有“天鍾地鼓”之說。
三游洞景色奇麗,曾被古人喻為“幻境”。洞外林寒澗肅,風景極致,尤以雨後
奇奧幻境
新晴,江山如洗,清靜秀麗,分外好看,是為三游雨霽。歷代途經夷陵(宜昌)的人,大都到此一游,並以楷、隸、行、草各種字型和詩歌、散文、壁畫、題記等形式寫景抒懷,鐫刻於石壁之上。至今洞內外尚存有宋代歐陽修題記、明代重刻之《三游洞序》等各種壁刻和碑文40餘件,留下了寶貴的文化史料。
古詩文二:
《三游洞序》
[唐]白居易
平淮西之明年冬,予自江州司馬授忠州刺史,微之自通州司馬授虢州長史。又明年春,各祗命之郡,與知退偕行。三月十日參會於夷陵。翌日,微之反棹送予至下牢戍。
又翌日,將別未忍,引舟上下者久之。酒酣,聞石間泉聲,因舍棹進,策步入缺岸。初見石,如疊如削,其怪者如引臂,如垂幢。次見泉,如瀉如灑,其奇者如懸練,如不絕線。遂相與維舟岩下,率僕夫芟蕪刈翳,梯危縋滑,休而復上者凡四五焉。仰睇俯察,絕無人跡,但水石相薄,磷磷鑿鑿,跳珠濺玉,驚動耳目。自未訖戌愛不能去。俄而峽山昏黑,雲破月出,光氣含吐,互相明滅。昌熒玲瓏,象生其中。雖有敏口,不能名狀。
既而,通夕不寐,迨旦將去,憐奇惜別,且嘆且言。知退曰: “斯境勝絕,天地間其有幾乎?
三游洞-白居易《三游洞序》碑
如之何府通津繇,歲代寂寥委置,罕有到者乎?”予曰:“藉此喻彼,可為長太息者,豈獨是哉,豈獨是哉!”微之曰:“誠哉是言!矧吾人難相逢,斯境不易得。今兩偶於是,得無述乎?請各賦古調詩二十韻,書於石壁。”仍命予序而紀之。又以吾三人始游,故目為“三游洞”。洞在峽州上二十里北峰下,兩崖相廞間。欲將來好事者知,故備書其事。
《三游洞》
(宋)蘇轍
洞前危徑不容足,洞中明曠坐百人。
洞氣橫雲

蒼崖硉兀起成柱,亂石散列如驚麇。
清溪百丈下無路,水滿沙土如魚鱗。
夜深明月出山頂,下照洞口才及唇。
沉沉深黑若大屋,野老構火青如磷。
平明欲出迷上下,洞氣飄亂為橫雲。
深山大澤亦有是,野鳥鳴噪孤熊蹲。
三人一去無復見,至今冠蓋長滿門。

五隴煙收

五隴山又名五龍山,因五峰連峙,蜿蜒如游龍奔江,故名。實際上,當地人把五隴山,分
夕陽下的宜萬鐵路大橋
成上五隴與下五隴。五隴山隔江相對天然塔
煙收壩(亦稱胭脂壩、煙洲壩)是宜昌古八景“五隴煙收”的點睛之景,是宜昌城區長江上僅存的一個島嶼,寬1600M,長5000M,常見桃花魚和各類候鳥。這裡自古本無橋,現如今宜萬鐵路長江大橋立於其上,並將成為宜昌城區江上夜遊項目的組成部分。
1992年版的《荊楚名勝概覽》等書籍中提到:傳說東海龍王的五個龍子違背天意,在
鞭打五龍
夷陵為患,葛道山的天然嫂用天賜的七節降龍鞭狠打五龍,終將其治服,使之變成了一座五龍山。天然嫂也因連戰五龍而累死。其夫地忽哥按照遺囑,將其埋在五龍山對岸。天然嫂的降龍鞭隨即化成了一座七級寶塔。每當太陽東升時,長長的塔影宛如一支巨大的七節鞭直刺五龍山,五條惡龍再也不能復活了。後人為紀念天然嫂,便將塔取名“天然塔”。塔對江五龍山,五峰連峙,狀若五龍蜿蜒臨江,每當朝陽初起時,塔光山影倒映江面,宛如有一條巨型鋼鞭,壓在五龍之上,因而又有“鞭打五龍”之稱。
“老宜昌”夢回三峽先生曾對《宜昌府志》收錄的關於宜昌地區的古詩進行研究,認為五
煙收壩
龍及江面上午煙未消散,故而難見五隴面目。下午,太陽要落山時,五隴山的煙幕逐漸收起,山中美景慢慢向觀看者展現出來。煙收壩原是長江中的一個無名沙洲,平時五隴山煙霧起時,從江北岸自然塔上看不見長江對面的五隴山。只有當下午煙霧慢慢收起,人們才能逐漸看清五隴山,還有那江心的沙洲!煙收才可見的沙壩,自然取名“煙收壩”了。夢回三峽先生推測還有一種解釋,“五隴煙收”中的“煙收”並非指煙收壩,而是指五隴山在煙收過程中展示的美景。 五隴山與煙收壩當年究竟有多美?當年《東湖縣誌》記載:“其間,清流潺潺,村落參差,林木蔭翳。凌晨薄暮,崗霧朴地,莫識津涯。迨清風徐起,微煙縹緲。獨裊晴空,碧峰洗掃如黛,春華疏密,秋色丹黃,風景如畫。”
古詩二首:
煙樹迷離

《五隴山》
(清) 景大任
朝見五隴煙,暮見五隴樹。
煙樹兩迷離,停驂不知處。
《五隴山》
日落寒煙

(清)吳士瑛
移情薄暮望江頭,日落寒煙五隴收。
樵客歌聲沿谷去,青山勝有白雲流。

赤磯釣艇

長江出三峽峽谷後,水流由東急轉向南,江面由390米突
宜昌市區測繪地形圖(1924年)
然擴寬到壩址處的2200米。由於泥沙沉積,在河面上形成葛洲壩、西壩兩島,把長江分為大江二江三江。大江為長江的主河道,二江和三江在枯水季節斷流。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橫跨大江、葛洲壩、二江、西壩和三江。
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全景
西壩島,地處宜昌城區西北部,與主城區隔三江相望,三面環水,被波濤洶湧的大江和相對平緩的三江互相擁抱,北部與葛洲壩水電樞紐工程相連,地理位置極其優越。
經西壩基督教堂下江邊來到廟嘴江灘,眺望江北,高樓林立。若遇華燈初上,江天漁火,一派繁華璀璨氣象。
據《宜昌府志》記載:“赤磯在縣西北五里,步闡築城之所”。由於赤石聳立江水中,其形怪異似虎,當地人稱“老虎礁”。每逢秋冬季節,枯退的江水衝激紅色礁石,泛起層層白色浪花,十分壯觀。昔日赤磯曾是宜昌人停舟垂釣的好去處。春暖時節,“桃花流水鱖魚肥”,赤磯江面,碧水連連,岸柳青青,漁舟
古赤磯(同治《宜昌府志》插圖)
點點。
赤磯釣艇是宜昌古八景中消失得最徹底的景觀,甚至連它的具體位置 也難以說清。明《夷陵州志》有赤溪和八景之“赤溪釣艇”的記載,稱赤溪“在州西北五里,昔吳陸抗步闡築城之所,東合大江”,赤磯在後來的方誌中才出現,《東湖縣誌》說赤磯“面西壩而負北壇,磯嘴插入江底,水勢鏇折迂迴,經至喜亭而會大江”。《夷陵州志》和《東湖縣誌》都稱至喜亭在西壩上。從同治《宜昌府志》插圖看,赤磯踞三江之中。歲月更替,川岸消長,赤磯釣艇這一美景已隨水而逝,幾成傳說。詩云:“幾爿洲壩虎礁紅,城壘江灣轉換中。記取垂綸饗兩岸,溪川浪底總歸同。”
古詩二首:
《西洲雜詠》
(明) 雷思霈
漁婦盪尾槳,漁翁撒細網。
網得鯉魚見,賣與客船上。
百年漁舟(三江口)

《郭州春望》
(清) 戈保泰
無端怪石沖人立,不斷遙峰學水波。
芳草出時連雨氣,暮煙起處有漁歌。

黃牛棹歌

距三峽大壩幾公里處,位於廟南寬谷中黃牛峽南岸的黃
黃牛棹歌
牛山腳下,臨江聳立著一座紅牆黃
黃牛雲濤
瓦和金碧輝煌的古建築,這就是三峽中年代最久遠的古建築黃陵廟。黃牛山高岩之上一大片石形,狀似躬耕農夫趕牛扶犁,故名黃牛岩。黃牛岩在西陵峽中,帆棹漿櫓,上下唱號子,名曰棹歌。古人唱云:朝見黃牛,暮見黃牛,三朝三暮,黃牛如故。
黃陵廟,原名黃牛祠、黃牛廟。相傳此廟是春秋時代為了紀念神女助禹開峽的功績而修建。宋朝文學家歐陽修任夷陵(今宜昌)縣令時,只信禹王開山之功,認為神牛助禹開峽的傳說純屬無稽之談,故
古廟巍峨
將"黃牛廟"改名為"黃陵廟"。
黃陵廟初建時,氣勢十分的宏偉。"廟前遊客拜且舞,擊鼓吹笙屠牡羊"。香火極旺,後因屢遭戰爭毀壞,幾經重建,雖不如初建,卻仍然是三峽中規模最大的古建築,現僅存明歷四十六年(公元1618)重修的禹王殿、武候祠等。
禹王殿富麗堂皇,斗拱飛檐,陶瓦獸脊,由36根大楠木立柱支撐,殿前高懸著兩塊木匾。其中有清慈禧太后所書的"砥定江瀾"和署名惠王所書"玄功萬古"。殿外立有《黃牛廟記》石碑、相傳為諸葛亮所撰寫。
古詩文二:
《黃牛灘》
(北魏)酈道元
黃牛霞光

江水又東,徑黃牛,山下有灘,名曰“黃牛灘”。南岸重嶺疊起,最外高崖間有石如人,負刀牽牛,人黑牛黃,成就分明。既人跡所絕,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紆迴,雖途徑信宿,猶望見此物。故行者謠曰:“朝發黃牛,暮宿黃牛。三朝三暮,黃牛如故。”
江水又東,逕狼尾灘,而歷人灘。袁山松曰:“二灘相去二里。人灘水至俊俏,南岸有青石,夏沒冬出,其石嵌崟,數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鬚髮皆具,因名曰‘人灘’也。”
峽江棹歌

《黃牛棹歌》
(清) 陳宏鑒
黃牛峽口晚風多,打鼓發船聽棹歌。
歷盡灘聲休道險,人心還較險如何?

八景放歌

七律《題宜昌古八景》
文/ 文正清風
一、東山圖畫
翁過蘿溪

碧水環城不枕流,滄桑古寺梵音幽。誰登葛道揮笻杖?翁過蘿溪泛釣舟。
忍撿殘詩吟國難,甘拋熱血解民憂。隔塘相望連南北,日照東山攬勝樓。
二、西陵形勝
西塞煙舟孰可撐?峽川湮沒瀉湖平。許多頑石隨風化,不盡韶華與歲更。
虎帳何人能擊鼓,紅塵有貌欲傾城。江山千古懷飛將,祖廟焚香繞世名。
三、赤磯釣艇
碧峽慧種

江心石嶼葛洲圍,又自憑欄眺落暉。過眼風雲猶散去,離鄉遊子未知歸。
隴頭牧笛村牛歇,壩上流花野鳥飛。欲問漁磯今底在,幾人泛棹著蓑衣?
四、黃牛棹歌
扶犁倚麓望蒼煙,朝暮漁歌唱大千。悄斂塵心皈古寺,同持慧種播新田。
機靈青鳥窺人笑,憨厚黃牛抱石眠。野趣箇中誰識得?西陵高枕白雲邊。
礫灘晚鳴

五、三游雨霽
雨霽三游洞外天,翛然放壑竹林間。憑溪宴坐忘飢久,扶杖尋仙不住還。
一別紅塵行似鶴,長棲蒼峽氣如山。興來客筆留余跡,流水嵐雲自得閒。
六、五隴煙收
五隴江前煙霧收,世間何物解煩憂。人如泡影因緣聚,道有玄機次第修。
片羽光沉花幻境,一灘柯爛晚鳴鳩。尋僧謁取長生訣,古島揚帆斷鐵流。
數峰迢遞(筆架山)

七、雅台明月
水遇雲逢隨意安,當年黃石砌碉欄。踏歌送岸情偏劇,聽棹沾衣淚未乾。
淺醉思鄉人已老,高台解夢意何難?憑風欲覓池中月,湛湛清輝爾雅殘。
八、靈洞仙湫
求雨祈神興鼓鍾,潭深千尺盪浮舼。數峰迢遞秋波隔,一洞滄茫野草封。
塵世久羈徒累眼,雲天雖遠自藏胸。漁夫未辨直鉤意,不釣凡鱗釣巨龍。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