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門之戰

岸門之戰

秦召燕王,燕王欲往。蘇代約燕王曰:“楚得枳而國亡,齊得宋而國亡,齊、楚不得以有枳、宋事秦者,何也?是則有功者,秦之深讎也。秦取天下,非行義也,暴也。 “秦之行暴於天下,正告楚曰:‘蜀地之甲,輕舟浮於汶,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而至郢。漢中之甲,乘舟出於巴,乘夏水而下漢,四日而至五渚。寡人積甲宛,東下隨,知者不及謀,勇者不及怒,寡人如射隼矣。王乃待天下之攻函谷,不亦遠乎?’楚王為是之故,十七年事秦。 “秦正告韓曰:‘我起乎少曲,一日而斷太行。我起乎宜陽而觸平陽,二日而莫不盡繇。我離兩周而觸鄭,五日而國舉。’韓氏以為然,故事秦。

基本情況

時間:314BC

地點:岸門

對戰雙方:秦 vs 韓

結果:秦勝,斬首萬人

史書記載

《戰國策》記載:

秦召燕王,燕王欲往。蘇代約燕王曰:“楚得枳而國亡,齊得宋而國亡,齊、楚不得以有枳、宋事秦者,何也?是則有功者,秦之深讎也。秦取天下,非行義也,暴也。

“秦之行暴於天下,正告楚曰:‘蜀地之甲,輕舟浮於汶,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而至郢。漢中之甲,乘舟出於巴,乘夏水而下漢,四日而至五渚。寡人積甲宛,東下隨,知者不及謀,勇者不及怒,寡人如射隼矣。王乃待天下之攻函谷,不亦遠乎?’楚王為是之故,十七年事秦。

“秦正告韓曰:‘我起乎少曲,一日而斷太行。我起乎宜陽而觸平陽,二日而莫不盡繇。我離兩周而觸鄭,五日而國舉。’韓氏以為然,故事秦。

“秦正告魏曰:“我舉安邑,塞女戟,韓氏、太原卷。我下枳,道南陽、封、冀,包兩周,乘夏水,浮輕舟,強弩在前,銛戈在後。決榮口,魏無大梁;決白馬之口,魏無濟陽;決宿胥之口,魏無虛、頓丘。陸攻則擊河內,水攻則滅大梁。’魏氏以為然,故事秦。

“秦欲攻安邑,恐齊救之,則以宋委於齊,曰:‘宋王無道,為木人以寫寡人,射其面。寡人地絕兵遠,不能攻也。王苟能破宋有之,寡人如自得之。’已得安邑,塞女戟,因以破宋為齊罪。

“秦欲攻齊,恐天下救之,則以齊委於天下曰:‘齊王四與寡人約,四欺寡人,必率天下以攻寡人者三。有齊無秦,無齊有秦,必伐之,必亡之!’已得宜陽、少曲,致藺、石,因以破齊為天下罪。

“秦欲攻魏,重楚,則以南陽委於楚曰:‘寡人固與韓且絕矣!殘均陵,塞鄳隘,苟利於楚,寡人如自有之。’魏棄與國而合於秦,因以塞鄳隘為楚罪。

“兵困於林中,重燕、趙,以膠東委於燕,以濟西委於趙。趙得講於魏,至公子延,因犀首屬行而攻趙。兵傷於離石,遇敗於馬陵,而重魏,則以葉、蔡委於魏。已得講於趙,則劫魏,魏不為割。困則使太后、穰侯為和,贏則兼欺舅與母。適燕者曰:‘以膠東。’適趙者曰:‘以濟西。’適魏者曰:‘以葉、蔡。’適楚者曰:‘以塞鄳隘。’適齊者曰:‘以宋。’此必令其言如循環,用兵如刺蜚繡,母不能制,舅不能約。龍賈之戰, 岸門之戰,封陸之戰,高商之戰,趙莊之戰,秦之所殺三晉之民數百萬。今其生者,皆死秦之孤也。西河之外、上雒之地、三川,晉國之禍,三晉之半。秦禍如此其大,而燕、趙之秦者,皆以爭事秦說其主,此臣之所大患。”

燕昭王不行,蘇代復重於燕。燕反約諸侯從親,如蘇秦時,或從或不,而天下由此宗蘇氏之從約。代、厲皆以壽死,名顯諸侯。

秦國邀請燕王,燕王準備去。蘇代勸阻燕王說:“楚國得到枳地卻丟失了國都,齊國滅亡了宋國,而國君逃亡。齊、楚兩國不能因為得到枳地和滅掉宋國而能討好秦國,是什麼原因呢?因為對有戰功的國家,秦國最仇恨。秦國奪取天下不是靠實行仁義,而是靠實行暴虐。

“秦國在天下施行暴虐,公開直言不諱地對楚國說:‘蜀地的軍隊在泯江乘輕舟,入長江,趁夏季水漲時,順江而下,五日可到楚國郢都。漢中的軍隊在巴水乘船,入漢江,趁夏季水漲時,順江而下,四日可到五渚。我在宛地集結軍隊,東去隨地,智者來不及謀畫,勇者來不及發怒,我就象射鷹一樣,輕而易舉地達到目的了。然而您卻要等待諸侯去攻打函谷關,這豈不是太久遠了嗎?’楚王因為這個緣故,十七年一直服侍秦國。

“秦國公開直言不諱地對韓國說:“我從少曲出兵,一天就可以切斷太行要道;我從宜陽出兵,進逼平陽,兩天之後,韓國全民盡都參加徭役;我經過東周、西周,進逼韓都,五天可以攻下韓都。’韓國確認無疑,因此就降服秦國。

“秦國公開直言不諱地對魏國說:‘我攻下安邑,堵住女戟要道,韓國的太原交通就斷絕。順著枳道、南陽、封冀而下,包圍兩周,趁夏季水漲之時,坐上輕舟,強弩在前,銳戈在後,決開滎陽口,魏國就要喪失魏都大梁;決開白馬之口,魏國就要喪失濟陽;決開宿胥之口,魏國就要喪失虛、頓丘。從陸路進攻可以攻打河內,從水路進攻可以消滅大梁。’魏國確認無疑,因此就降服秦國。

“秦國打算攻打安邑,擔心齊國來救援,於是就把宋國給了齊國,秦王對齊王說:“宋王暴虐無道,雕刻了一個木頭人,刻成我的樣子,再射木人的臉。我國離宋國太遠,調兵不便,不能去攻打它。大王如果能打敗宋國,占領它,這和我占領宋國一樣。’秦國已經得了安邑,堵住女裁的要道,於是把‘滅宋’的罪責推到齊國的頭上。

“秦國打算攻打韓國,擔心諸侯救韓,於是就拿齊國來引誘諸侯,並對諸侯說:‘齊王四次和我訂約,四次欺騙我,三次率領諸侯堅決攻打我。所以,有齊國就沒有秦國,有秦國就沒有齊國,我一定討伐它,一定要消滅它。’秦國已經得到宜陽、少曲,並告訴在秦國的韓國人質藺君,於是把‘滅韓’的罪責推到諸侯頭上。

“秦國打算攻打魏國,擔心楚國救魏,就把南陽給了楚國,對楚王說:‘我本來要與韓國絕交。因此,攻下韓國的均陵,封鎖韓國要塞黽隘,只要有利於楚國,就如同有利於我一樣。’魏國拋棄了盟國而與秦國聯合,於是把‘封鎖黽隘’的罪責推到原來的盟友楚國頭上。

“秦軍在林中被困,擔心燕國和趙國,就把膠東給了燕國。把濟西給了趙國。這之後,秦國與魏國和解,並以公子延做人質送去魏國,要魏將犀首集結軍隊進攻趙國。在離石受到挫傷,在馬陵遭到失敗後,它又擔心魏國,就把葉和蔡給了魏國,這之後,秦國與趙國和解,於是挾持魏國,不給它割地。秦軍受困,就讓太后和穰侯去講和,秦軍獲勝,就以盛氣去欺凌舅與母。責備燕國就說:‘因為膠東’;責備趙國就說:‘因為濟西’;責備魏國就說:‘因為葉、蔡’;責備楚國就說:‘因為封鎖了黽隘;責備齊國就說:‘因為宋國’。秦國如此圓滑、詐偽,這樣循環推論下去是沒完沒了的,秦王善用兵,甚為工巧,母親管不了,舅舅制不住。在龍潭之戰、 岸門之戰、封陵之戰、高商之戰,趙莊之戰中,秦國殺死趙、魏、韓三國的人有數百萬,現在還活著的都是和秦國作戰犧牲者的遺孤。西河之外、上洛之地和三川都遭受秦禍,秦國差不多占領了趙、魏、韓三國的一半。秦國的兵禍如此之大,而燕、趙兩國的親秦派,都爭先恐後地去討好秦國,並遊說他們各自的國君,這是我最擔憂的事。”

燕昭王不去秦國了,蘇代又重新在燕國得到重用,燕國仍然與諸侯結成合縱聯盟,就如同蘇秦活著時那樣。諸侯中,有的同意合縱,有的不同意合縱,但他們從此都重視蘇氏兄弟的合縱盟約。蘇代和蘇厲都享其天年,聲譽在諸侯中頗為顯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