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南宋初年岳飛領導的抗金軍隊。
宋朝軍隊多以主將姓氏稱某家,如韓世忠部稱韓家,張俊部稱張家,李和順部稱李家。
岳家軍是大宋朝名將岳飛帶領的軍隊。踏白軍、游奕軍、背嵬軍為岳飛親軍,皆有長戟硬弩兵車數千和步兵數千。
大軍組成
岳家軍的十多萬大軍又由12支大軍組成:
1、背嵬軍:
背嵬軍是岳家軍主力中的主力。在南宋初年的各路駐屯大軍中,唯有 岳家軍和韓家軍有背嵬軍的編制。“背嵬軍”這個名稱最先被韓家軍使用。韓世忠在紹興二年(1132)設立背嵬軍作為自己的親軍。岳家軍背嵬軍的編制是仿照韓家軍編制而來。
“背嵬”一詞是党項西夏語的音譯,也有的史籍上寫成“背峞”。“峞”有酒瓶之意,大將的酒瓶必然是由親信士卒背負,因此,背嵬軍便引申為大將的親軍之意。背嵬士卒的選拔是極其嚴格的:軍中進行軍士技能比武的時候,將勝出的士卒登記在冊。一旦旗頭和押隊一類的低級軍官陣亡,則迅速以這些優秀士兵補充進去。這些被登記了的勇卒之間也會經過多次選拔並決出優勝者來,一旦各級將官有傷亡需要補缺,則再從這些優勝者中進行選拔。這些人都有可能進入背嵬軍。但凡進入背嵬軍編制的士卒便享受到與岳家軍各級統制相同的尊重,犒賞也異常豐厚。
因此,這支背嵬軍頗具有戰鬥力,每每戰事膠著之時,岳家軍必定投入背嵬軍打開局面,每仗必勝。所以在戰事最激烈的時候,背嵬軍往往被用作為突擊隊或敢死隊使用。
背嵬軍戰鬥力強悍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在於背嵬軍中編有8000人的一支精銳騎兵部隊。我們都知道南宋初年戰馬緊張,南宋各支駐屯大軍並不能組建有效的騎兵部隊與北方敵人做野戰拼殺。前文我們交待過岳飛大軍在剿滅曹成時得到過廣西經略安撫司戰馬的支持,但是戰馬緊缺仍舊是阻擾岳飛組建騎兵集團的最主要問題。
岳飛利用與金齊聯軍交戰的機會,獲得大量戰馬並組建了南宋歷史上第一支真正意義上馬軍。岳飛也成為南宋歷史上第一個能夠大規模以騎兵發起集團野戰的將領。背嵬軍八千騎兵的意義便在於此。
當然,八千騎兵之外,背嵬軍還有步兵。因此,步兵騎兵相加,背嵬軍大約有兵員一萬五六千,甚至更多。
背嵬軍作為岳飛親軍通常由岳飛直接指揮。但是,在不同時期,背嵬軍也有專門的統制官,限於史料的局限,我們無法得知各個時期背嵬軍的統制分別是何人。岳飛冤殺前後,背嵬軍統制是傅選。
2、前軍:
前軍統制張憲是岳家軍最重要的將領之一,他追隨岳飛多年。在紹興五年鎮壓楊麼結束以後,他成為岳飛的左右手。他也是岳飛冤案中最先遇害的兩名將領之一。另一位是岳飛長子岳雲。
前軍副統制王俊。按照秦檜意圖誣告岳飛的第一人,便是王俊。王俊在軍中頗無人緣,從併入岳家軍之後便沒多少戰功,因而無法因功升遷,但是王俊很會打小報告。岳家軍中,王俊是難得一大惡人。也正因為如此,作為前軍統制的張憲對王俊很是不滿,兩者關係不好。王俊在誣告岳飛之時,也將張憲順手捎帶上了。
3、右軍:
右軍是岳家軍組建比較早的部隊。右軍的前身是岳飛在江淮宣撫司任統制之時,他的戰友扈成所統轄的舊部。岳飛、劉經南下廣德軍後,扈成與他們分道揚鑣而最終被戚方殺害。扈成手下統領龐榮在岳家軍駐屯宜興時期歸入了岳家軍的戰鬥序列。龐榮擔任右軍統制。
4、中軍:
中軍統制王貴,副統制郝晸。王貴與張憲一樣,加入岳家軍時間較早。錢彩在《說岳全傳》中介紹王貴是岳飛兒時的夥伴,也是岳飛恩人王員外的孩子。這都是與歷史不太符合的。王貴與張憲一樣,成為岳飛的左膀右臂。他的級別較高於張憲。岳飛遇難時,王貴被秦檜抓住把柄,只有參與到秦檜集團中來。郝晸與王俊同一時期併入岳家軍,都是岳家軍中最不堅定者。郝晸為人嗜殺,頗好財。岳飛遇難之後,朝廷調換了包括王貴在內的大多數統制,唯有王俊、郝晸、傅選等人沒有變動。這也說明了郝晸為人如何。
5、左軍:左軍統制牛皋。牛皋頗好飲酒,或有酗酒之嫌。牛皋也是戰功卓著的將領,這在前文也做過介紹。他本人身有污點,因為短暫投靠過偽齊。
6、後軍:後軍統制王經。
7、踏白軍:“踏白”在宋語中表示偵察之意。大軍以“踏白”命名只是取其名稱,而並不取其本意。踏白軍統制董先。董先與牛皋一樣,都是紹興三年北伐的推動者,兵敗後併入岳家軍。
8、選鋒軍:統制李道,副統制胡清。選鋒軍也是採用了比較好聽的名字“選鋒”。下面的勝捷軍和破敵軍也是同一用法。
9、勝捷軍:統制趙秉淵。趙秉淵是前遼將,後與岳飛在洪州飲酒鬥毆,差點被岳飛打死。儘管趙秉淵要求調出岳家軍。可岳飛最終以自己的大度包容了趙秉淵,趙秉淵成為岳家軍統制之一,也曾為岳飛第四次北伐鎮守淮寧府的幹將。
10、破敵軍:統制李山。
11、游奕軍:統制姚政。紹興十一年猶武糾繼任。
12、水軍:水軍是岳飛在平定楊麼以後而建立的新軍種。岳家軍水軍被命名為“橫江軍”,建立之後,橫江軍便一直是南宋沿江駐屯大軍水軍之冠。岳家軍水軍規模龐大,其以鄂州沿江對面的漢陽為水軍駐屯之地,漢陽軍軍成的三分之一都被水寨占據。我們也可以想見岳家軍水軍規模的龐大。橫江軍有一小部分後被岳飛以禮物送給韓世忠和張俊以結好兩位大將,因此人數有所減少。
隨著大軍的擴充,岳家軍大軍原先只有十將的編制已經完全不敷使用。因此,朝廷將岳家軍軍官將級官員編制擴充到了三十將。將是宋時期武官名稱,“各支大軍都有軍、將、部、隊等編制單位。軍一級的統兵官有統制、同統制、副統制等名目。此外,還有統領、同統領、副統領等,他們或者當統制的助手,或者在統制之下分統軍馬。將一級的統兵官有正將、副將、準備將等名目,總稱“將官”。將官之下,有訓練官、部將、隊將、隊官等”。因此,岳家軍擁有八十四將。可謂規模龐大。隨著兵員的增減,每將從剛開始統軍3300人開始,逐漸下降到了每將統軍1200人(紹興九年)。
人員組成
大軍規模擴充之後,給岳飛對這支大軍的管理帶來了很多不便之處。如果我們仔細回憶大軍擴軍的過程,我們就會發現,這支大軍的人員組成大多是這么幾類人:
跟隨岳飛從北方來到江南的前東京留守司的士卒。但是這些老班底人數不足兩千,而且長期戰爭中真正存活下來的就更少了;
軍賊戰敗而並與岳家軍者;
各地官軍而陸續被岳飛歸併者;
游寇戰敗而被岳家軍俘虜者;
後三方面則構成了岳家軍大軍的主要組成。比如,楊麼戰敗後,岳飛精選了楊麼步卒併入本軍。這使得岳飛大軍擴充到10萬人以上,楊麼併入岳家軍有五六萬人之眾,遠超過岳家軍在剿滅楊麼前的大軍數。
創立背景
南宋初年,在宋金民族鬥爭的烽火烈焰之中,逐漸鍛鍊出幾支抗金大軍,其中最主要的有張俊的張家軍,韓世忠的韓家軍,岳飛的岳家軍,楊沂中的楊家軍,劉光世的劉家軍等,尤其是岳飛所部岳家軍,驍勇善戰,紀律嚴明,控扼荊襄戰略要地,成為南宋朝廷立國江南的屏障,在抗金鬥爭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岳飛統率的岳家軍在發展壯大過程中,包容了形形色色的人物,組成了一個龐大的武裝集團。
創始人
岳家軍的創始人是岳飛。岳飛(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著名軍事家、民族英雄、抗金名將,字鵬舉,謚武穆,後改謚忠武,漢族。河北西路相州湯陰縣永和鄉孝悌里(今河南 省安陽市湯陰縣城東30里的菜園鎮程崗村)人。岳飛20歲投軍抗金。紹興十一年(1141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奸臣秦檜以“莫須有”(可能有)的罪名將岳飛治罪,在臨安(今杭州)風波亭中被賜死。另有說法一為臨安大理寺獄中被獄卒拉肋(猛擊胸肋)而死,二為“賜毒酒”而死或被吊死,時年三十九歲。而正史中對岳飛之死沒有詳細記載。古中國民族英雄漢人岳飛忠心報國的心神,征討女真的事跡深受中國漢族人民的敬佩。留有《岳武穆集》。存詞3首。中國民族英雄漢人岳飛的“岳家軍”在征伐的女真人的戰場上無一敗績。女真人恐懼地說:“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名字由來
岳家軍以朝廷撥隸為主,加上牛皋、董先等歸正(曾在金或偽齊任職,後歸宋)將卒,後陸續收編楊麼等部眾,吸收山東兩河忠義社梁興、李寶等,匯成大軍。飛申明紀律,加強訓練,號“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金貴族有“撼山易,撼岳家軍難”之語。部隊久駐鄂州(治今湖北武昌)、襄陽,世居其地,南宋末年抗擊金蒙的將士,猶多其子孫。
岳家軍是當時習慣的說法,並非官方名稱。南宋時起義軍蜂擁而起,有很多都投靠了岳飛(岳飛雖然級別不是最高的,但在民間威望很高,否則就不會直到今天知名度還這么高了)。然後那些歸順岳飛的農民軍隊就自稱為岳家軍,這個稱呼也得到了廣大人民的認可。而且岳飛武功高強,在金兵中也頗有名聲。
所以岳家軍只是口頭的稱呼,並不是一個編制。在正式的場合是不會出現的。不過當時習慣以統帥的姓氏來稱呼某軍,比如張俊部可稱為“張家軍”,韓世忠部被稱為“韓家軍”等。有人誤以為“岳家軍”名稱具有私軍性質,是導致岳飛後來被殺的原因之一,這其實是一種沒有根據的望文生義。
岳飛是南宋時期抗擊金國進犯的名將。他師承周侗和陳廣,從小家境貧苦,邊做傭工邊刻苦讀書,熟練師傅的十八般兵器,特別愛讀兵法,常與師傅研究排兵布陣之法,20歲時參加了軍隊,後來很快成長為一方統帥。
岳飛一心想收復被金國占領的中原大地,對自己要求十分嚴格,又關心愛護士兵。他領導的岳家軍作戰十分勇猛,從沒打過敗仗。岳家軍採用兵車戰法演化而來的戰法打擊了金軍重裝騎兵。宋軍重鎧手持大型盾牌的防禦性士兵保護其它步兵兵種,弓弩在300米時先由一弩手試射,如果能打到敵騎兵陣內,則弩手齊射;在200米時弓手試射成功,則弓手齊射.敵軍騎兵進入宋軍陣中,持超長勾槍的宋軍勾取金軍鐵騎的馬足,使整個金軍馬陣崩潰。岳飛用此戰法,十年中把“無人可敵” 的金人打得落花流水,潰不成軍,使岳家軍僅以犧牲一萬五千人,傷兩萬人的代價,殺死金兵約十五萬人,傷不少於五萬。 “兀朮大慟”的可以看出女真人對岳家軍是又怕又恨。
軍隊來源
岳飛 從北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投軍,到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 )獨立成軍,大部分時間是在黃河以北抗金。因此組成岳家軍的基礎是河北人,“後護軍者,本岳飛所將河北部曲”。岳家軍中的一些重要將領,也是同時與岳飛參加抗金鬥爭的,他們成為岳家軍的原從將領。
南宋初年社會動盪,政局擾攘,潰兵盜匪遍野。朝廷無力控制各支軍事武裝,兵將驕悍難制,“諸軍動則潰,潰則盜,盜則招,招則官,反覆循環,無有窮已”。各武裝集團潰散、火併之事常有發生,分合無定勢。岳飛素以治軍紀律嚴明著稱,他的軍隊一直比較穩定,許多潰散武裝集團紛紛投靠岳家軍,成為岳家軍中的招降將領,使其隊伍不斷壯大。
岳家軍兵強將強,成為朝廷的一支王牌勁旅,只要邊防軍情緊急或內地寇盜充斥,必調岳家軍應付戰事,並撥隸一部分當地軍隊歸岳飛指揮。高宗甚至有時心血來潮,詔岳飛“中興之事,朕一以委卿,除張俊、韓世忠不受節制外,其餘並受卿節制。”有些將領戰事結束仍回歸本司,但有相當部分兵將則因之編隸岳家軍中,成為岳家軍中的撥隸將領,從而也壯大了岳家軍。
1135年(紹興五年),岳家軍的規模從三萬多人的規模增加到十萬人左右的規模。這是因為楊麼軍的壯丁五、六萬人大都編入岳家軍,再加上江南西路安撫司統制祁超、統領高道等部(約八千五百多人),和此後增撥的統領丘贇所部(近一千五百人);荊湖南路安撫司統制任士安、郝晸、王俊、統領焦元等部(約一萬多人);以及張浚都督府左軍統制杜湛改任岳飛統轄的黃州武將知州帶來的幾千蔡州兵。岳家軍以後也大體維持十萬左右的數量直到岳飛被女真酋長金兀朮、哈迷蚩和漢奸的秦檜所害。
岳家軍至少有十二統制“軍”:1.背嵬軍;2.前軍;3.右軍;4.中軍;5.左軍;6.後軍;7.游奕軍;8.踏白軍;9.選鋒軍;10.勝捷軍;11.破敵軍;12.水軍。其中背嵬軍是絕對主力,名字學自韓世忠的同名統制軍;游奕是巡迴的意思;踏白是武裝偵察的意思;其它軍名都是增長士氣的軍號。據紹興九年(1139年)統計,這十二軍共有22名統制、5名統領和252名將官分別率領,其中有正將、副將和準備將各84名。王貴任中軍統制,張憲任前軍統制,這二人是岳飛的副手,岳飛不在時可代替岳飛指揮其他統制,主持岳家軍全軍的事務;徐慶、牛皋和董先三人最為善戰,此五人是岳家軍的中堅人物。
主要戰役
建炎三年(1129年),岳飛時任江淮宣撫使司右軍統制,率部轉戰廣德(今屬安徽)、宜興(今屬江蘇)地區 ,並於清水亭等戰大敗金兵,一舉收復建康 ,又追擊金兀朮四戰四勝。
紹興三年(1133年),金扶植的偽齊劉豫政權派軍攻占襄陽(今屬湖北)等郡。次年四月,岳飛自江州(今江西九江)揮師北上,大敗劉豫軍,收復六郡。
五年(1135年)夏,宋廷疑楊麼勾結偽齊圖謀南宋,岳飛受命擊破楊麼軍,徹底消除內患。
六年(1136年),任湖北京西路宣撫副使 ,舉兵奇襲劉豫軍 ,以部分兵力東向蔡州(今河南汝南)誘其來攻,主力自襄陽出擊伊陽(今河南嵩縣),收復今豫西、陝南大片失地。
十年(1140年),完顏宗弼毀約南進。岳飛遣將聯絡北方義軍,襲擾金軍後方,自率主力北上,在郾城、潁昌諸戰中擊敗金軍主力。
主要將領
原從將領
王貴,相州湯陰人,從岳飛起兵。建炎四年(1130)戰宜興,敗郭吉;紹興元年(1131)隨岳飛平定虔州盜賊;紹興二年(1132)隨岳飛進軍郴州、桂陽監討曹成;紹興三年(1133)在袁州擊敗高聚、張成,殺獲甚眾。紹興四年(1134)從岳飛戰漢上,收復襄陽、鄧州;紹興六年(1136)率兵收復偽齊盧氏縣、唐州、直逼蔡州。紹興十年(1140)從岳飛北伐,克復鄭州、西京洛陽,在順昌大敗金兀朮。累官承宣使,提舉岳家軍一行事務,中軍統制。紹興十一年(1141年)岳家軍歸隸樞 密院,任鄂州御前諸軍都統制。紹興十二年(1142)引疾辭職,改侍衛步軍副都指揮使、福建路副總管等閒職。
張憲,從微隨岳飛征戰,是岳飛最心愛和倚重的將領,任岳家軍同提舉一行事務,前軍統制。紹興二年(1132)隨岳飛在郴州破曹成,與王貴、徐慶招降曹成降卒 2 萬,在沅州擒獲曹成部將郝政。紹興四年(1134)岳家軍收復襄陽六郡,張憲率本部攻克隨州,又與董先、王萬等收復鄧州。紹興十年(1140)金人敗盟,張憲與金兵戰穎昌、陳州、克復其城,與兀朮主力戰臨穎縣,破其眾 6000 ,兀朮夜遁,中原大震。紹興十一年(1141)被誣謀反,下獄遇害,後贈寧遠軍承宣使。
岳雲,岳飛前妻劉氏之子,12 歲從張憲征戰,軍中呼為贏官人。岳家軍南征北伐,岳雲每戰必從,手握兩柄鐵椎,重 80 斤,往往先諸將登城,數立奇功,岳飛隱而不報。紹興四年(1134)隨張憲攻隨州、破鄧州、平長河,功在第一,岳飛不上奏。後銓曹辨功,遷武翼郎。紹興五年(1135)平楊麼,功又第一,都督張浚得知其事,奏上遷資,岳飛又不受。紹興十年(1140)岳家軍北伐,岳雲率背嵬軍戰穎昌,身受百餘創,甲裳盡赤,以功遷忠州防禦使,帶御器械。紹興十一年(1141)與張憲同時被誣遇害 ,年僅 23 歲,後贈安遠軍承宣使。
徐慶,相州湯陰人,從岳飛起兵,為岳家軍重要領將。紹興元年(1131)平定白波寨叛兵姚達、饒青。紹興二年(1132)與張憲、王貴討曹成,降其眾 2 萬。紹興三年(1133)從岳飛平 虔、吉盜賊,率本部討彭友,又赴袁州擊高聚。紹興四年(1134)參加收復襄陽六郡戰役,與牛皋等攻克隨州,斬守將王嵩,又與牛皋戰廬州,擊敗金偽聯軍。紹興十年(1140)隨岳飛北伐,克淮寧府,與張憲取得臨穎大捷。累官防禦使、岳家軍統制。
姚政,相州湯陰人,從岳飛起兵,建炎四年(1130)與岳飛殺建康留守司叛逃統制劉經,並有其軍。紹興三年(1133)任岳家軍正將,屢戰有功。紹興九年(1139)任岳家軍游奕軍統制。紹興十年(1140)岳家軍北伐,與張憲趕順昌援劉琦,戰臨穎獲捷。紹興十一年(1141)任鄂州御前諸軍統制。
寇成,岳家軍馬軍統制。紹興六年(1136)與金人戰虢州,撫定商、虢等京西屬縣。紹興十年(1140)金人南侵,攻占臨穎縣;寇成與李山、徐慶、傅選隨張憲在臨穎東北與金人交戰,取得臨穎大捷。十一月金人進犯鐵嶺關,寇成設伏於橫澗,突然出擊,大獲全勝。後因違犯軍律,被岳飛撤職。
王經,岳家軍後軍統制。紹興二年(1132)五月,岳飛與曹成戰莫邪關,岳家軍第五將韓順夫與曹成將楊再興作戰失利。正值王經率本部軍卒運糧到此,與前軍統制張憲合擊,大敗曹成軍,活擒楊再興。紹興三年(1133)隨岳家軍赴饒陽與張俊會師,官至正任團練使。
招降將領
傅慶,衛州窯戶,原為杜充建康留守司統制戚方部屬,建炎三年(1129)戚方叛逃,岳飛招撫其部眾,傅慶率軍歸降岳飛,授岳家軍前軍統制。建炎四年(1130)與王貴戰宜興,大敗郭吉;又隨岳飛大敗叛將戚方。傅慶勇敢善戰,屢立功勳,但生性功自傲,屢次向岳飛勒索財物,不喜岳飛治軍嚴格,曾謀投劉光世軍,建炎四年(1130)十一月為岳飛所殺。
龐榮,原隸建康留守司為統領。建炎四年(1130),叛將戚方殺留守司統制扈成,龐榮率眾赴宜興投岳飛,被岳飛任命為右軍統制。紹興三年(1130)隨岳飛平定虔州盜賊,龐榮帶兵攻打賊寨。紹興十年(1140)隨岳飛北伐,岳家軍從郾城班師,龐榮率部屯駐德安府,防遏韓常、李成南侵。宣撫司罷,改任御前諸軍統制。
楊再興,原為曹成部將,紹興二年(1132)隨曹成與岳飛戰莫邪關,殺岳飛之弟岳翻和第五將將官韓順夫,後為張憲所擒,歸附岳飛。紹興六年(1136)隨岳飛征戰,率所部收復長水縣及西京險要之地,直逼蔡州,中原回響。紹興十年(1140)郾城之戰,單騎入陣擒兀朮,兀朮僅以身免。與金人戰臨穎縣,率300騎開路軍與金軍主力猝遇,戰於小商橋,殺敵2000餘人,斬萬戶撒八李董及千戶數人,因寡不敵眾戰死。
梁興,原為河北太行山忠義社首領,屢次與金兵作戰,殺敵頭目300 餘人。紹興六年(1136)正月,梁興率百餘人渡河歸岳飛,被任命為湖北、京西宣撫司忠義軍統制。紹興十年(1140)七月,梁興會同趙雲、李進等渡河,破金兵於絳州垣曲縣,又捷於沁水縣,收復濟源、翼城縣;會合喬握堅克復趙州,岳飛班師後,梁興仍留在河北抗金,收復懷、衛二州。紹興十一年(1141)返回南宋,官至親衛大夫、忠州刺史,任鄂州御前選鋒軍同統制。
孟邦傑,原為劉豫政權轄下權河南府尹,紹興八年(1138)率眾歸降岳飛。紹興十年(1140)七月岳飛北伐,遣孟邦傑經略西京、汝、鄭、陳、光、蔡諸州,以為應援。孟幫傑統制忠義軍馬收復南城軍,殺金兵 3000 餘人,奪得器械無數,又乘勝收復永安軍,功勞顯著。
胡清,原劉豫偽齊政權右武大夫、成州團練使,馬軍統制。紹興八年(1138 年),胡清率十餘將歸附南宋,宋廷詔胡清等隸岳家軍,任選鋒軍副統制。紹興十年(1140 年)金兀朮、韓常攻穎昌府,胡清與董先率所部守城,後與岳雲裡應外合,夾擊金兵,殺其統軍夏金吾、擒千戶等 70 人,殺死金兵 5000 人,兀朮遁走。
撥隸將領
傅選,原為江西制置大使司統制官,紹興三年(1133)拔隸岳飛,任岳家軍統制。紹興三年(1133)正月,與徐慶往筠州平定叛兵李宗亮、張式部,殲其軍。紹興五年(1135)從岳飛平楊麼,屢敗楊麼水軍。紹興六年(1136),金兀朮聯合偽齊劉麟大舉南侵,傅選與王貴、董先將兵2萬在唐州拒敵,奪馬 5000 匹,降敵 3000 人,擒獲敵將數人。紹興十一年(1141)荊湖宣撫司罷,改任鄂州御前背嵬軍同統制。
牛皋,汝州魯山人,先隸京西制置使翟興為射士,後隸東京留守杜充,以功遷榮州 刺史、留守司中軍統領。累遷果州團練使、和州防禦使、安州觀察使,除蔡、唐州、信陽軍鎮撫使。紹興三年(1133)李成南侵,牛皋失鎮,宋廷詔隸岳飛。任岳家軍中部統領,紹興四年(1134)破隨州,復襄陽,又與金人戰廬州,皆獲勝捷。紹興五年(1135)平楊麼,除武泰軍承宣使,升湖北、京西宣撫司左軍統制。紹興十年(1140)岳家軍北伐,牛皋出兵沛、許,以功最除捧日天武四廂都指揮使、成德軍承宣使。紹興十一年(1141)宣撫司罷,改任樞密行府提舉一行事務、鄂州御前左軍統制。紹興十七年(1147),被鄂州御前諸軍都統制田師中毒害。
李道,相州湯陰人,早年從宗澤抗金,澤死隸襄陽鎮撫使桑仲,任副都統制、知隨州。累官武義郎、合門宣贊舍人.武義大夫,遷榮州團練使,授鄧隨鎮撫使。紹興三年(1133)李成南侵,李道移軍江州,詔隸岳家軍,任選鋒軍統制。紹興四年(1134)隨岳飛北復六郡,克唐州、襄陽諸郡,積官復州防禦使、果州觀察使。紹興十一年(1141)加中侍大夫、武勝軍承宣使,鄂州御前諸軍統制。紹興三十二年(1162) 與金人戰光化軍,以外戚功拜慶遠軍節度使,卒贈太尉,進封楚王。
董先,河南洛陽人,建炎中從京西制置使翟興抗金,權任商虢鎮撫使,後偽降劉豫,旋歸南宋。紹興三年(1133)因李成南侵失鎮,詔隸岳飛軍,任踏白軍統制。紹興四年(1134)攻京西,克鄧州;紹興六年(1136)與王貴取盧氏縣,戰唐州、蔡州,皆大捷。紹興十年(1140)隨岳飛北伐,從牛皋、傅選等戰漢上,以功除正任承宣使;與王貴、岳雲戰穎昌,再克金兵。紹興十一年(1141)宣撫司罷,先後任鄂州御前諸軍統制、侍衛親軍步軍統制等職,紹興二十六年(1156)卒。
趙秉淵,原為江南西路兵號鈐轄,屯兵洪州。紹興元年(1131)岳飛移軍洪州平盜,乘醉毆擊趙秉淵,幾乎斃命。紹興三年(1133)岳飛奏乞為制置司屬官,任勝捷軍統制。紹興五年(1135)隨岳飛平楊麼。紹興十年(1140)從岳飛北伐,閏六月張憲克陳州,命趙秉淵權知軍州事。紹興十一年(1141)後任鄂州御前諸軍統制。
李山,原為江西安撫大使司統制官,紹興三年(1133)岳飛除江西沿江制置使,奏乞李山軍歸隸,任為破敵軍統制。李山等歸岳飛後,岳家軍始初具規模。紹興十年(1140)金人敗盟,李山與張憲出兵臨穎東北,破金兵 6000。紹興十一年(1141)偽齊將李成侵廬州,李山與牛皋、徐慶救援,配 合劉鋪大敗李成部將孔彥舟。宣撫司罷,任鄂州御前破敵軍統制。
郝晸,原為湖南安撫司統制官,從荊南制置使王(王燮)討湘寇,不稟號令。紹興五年(1135)岳飛赴湖湘平楊麼,詔令撥隸岳家軍,任中軍副統制。紹興六年(1136)與王貴、董先攻盧氏縣,克之;又與偽齊西京留守司統制郭德等戰鄧州,生擒郭德,招降 1000 餘人,獲馬 500 匹。紹興十年(1140)六月隨岳飛北伐,率所部赴京西援李興,收復西京。
王俊,原為東平府雄威將,以告訐補本營副都頭。靖康元年(1126)與金人戰汴京,以功補成忠郎。紹興五年(1135)任湖南安撫司統制官,從捧日天武四廂都指揮使王(王燮)討楊麼無功。岳飛平湖湘,宋廷詔王俊隸岳家軍,任前軍副統制。此後數年無功不遷官。紹興十一年(1141)希朝廷旨意,誣告主將張憲謀反,是製造岳飛冤案的主要幫凶,以此升正任觀察使。
李興,原為河南府兵馬鈐轄,知河南府。紹興十年(1140)偽齊將李成南侵,李興率軍抵抗,後撤至永寧白馬山。岳飛奏乞李興歸隸岳家軍,朝廷詔允,岳飛差李興兼湖北、京西宣撫司左軍統制。岳家軍北伐,李興率所部戰河南府,又戰永寧軍,皆獲勝捷。
軍隊幕僚
孫革,原為岳家軍將領,紹興四年(1134)因岳飛奏請,以承信郎、神武 後軍準備差遣遷右承務郎、簽書襄陽府判官廳公。事後換文資左朝散郎,任岳家軍幹辦公事。紹興十一年(1141)宣撫司罷,奉祠居行在,後出為興化軍通判,被誣為岳飛書寫咨目通書張憲謀反,除名勒停,送尋州編管。
黃縱,北宋末年進士,補從事郎。紹興初上所著兵論,為岳飛所賞識。紹興五年(1135)岳飛討楊麼,闢為宣撫司主管機宜文字,赴楊欽水寨撫諭,說降楊欽,以功授昌州文學。紹興七年(1137)提出北伐計畫,聯絡河北,平定中原。岳飛被害後,黃縱受到牽連,屏歸田裡。
於鵬,原為岳家軍將領。紹興四年(1134)從岳飛戰漢上,以功遷武顯大夫。紹興六年(1136) 因岳飛奏請,權知鄧州,遷武功大夫、辰州刺史,兼合門宣贊舍人。紹興八年(1138)用岳飛奏乞換文資右朝散大夫,任岳家軍幹辦公事。紹興十一年(1141)以右朝議大夫、直秘閣除廣西路安撫司參議官,被王俊誣告替岳飛通書張憲軍中謀反,除名送萬安軍編管。
胡閎休,開封人,北宋宣和初年為太學生,著兵書二卷。靖康初應試兵科,中優等,補承信郎。金兵圍攻汴京,胡閎休分地而守;二帝北遷,從辛道宗勤王。宋室南渡,胡閎休以忠義進二官。湖湘盜起,著《致寇》、《禦寇》二篇,主招討並用,被岳飛闢為招討司主管機宜文字,以平楊麼功進成忠郎。岳飛被誣,胡閎休杜門佯疾 10 年卒。 李若虛,湖北京西路宣撫司參議官。紹興六年(1136)因岳飛奏請,除提舉京西南路常平、茶鹽司公事,兼權轉運、提刑司公事。紹興七年(1137)因台諫言罷監司,仍為岳飛宣撫司參議官。紹興十年(1140)岳家軍北伐,高宗派李若虛赴岳飛軍前議事,於德安府見岳飛,諭上旨班師,岳飛不從。李若虛甘願獨當矯詔之罪,支持岳飛北伐,取得了軍事上的勝利。紹興十一年(1141)改任司農卿,隨即出知宣州。岳飛死後受到牽連,紹興十二年(1142)落秘合修撰,勒停官職,送徽州編管。
薛弼,溫州永嘉人,北宋政和二年(1112)進士,任杭州教授,監左藏東庫。與李綱議守京城,遷光祿寺丞,改湖南轉運判官。岳飛討楊麼,薛弼建議造木筏斷其水路,以草塞其上流,破楊麼水軍之所長,湖湘底定,以功遷直秘閣。紹興六年(1136),由直徽猷閣、知荊南府除任湖北、京西宣撫司參議官。紹興七年(1137)岳飛離軍,安撫岳家軍,赴廬山促岳飛復職。紹興八年(1138)三月除戶部侍郎,離開岳家軍。岳飛之獄即興,薛粥因與秦檜有舊,未受株連。後經略福州,知廣州,擢敷文閣待制卒。
朱芾,古文殿修撰,湖北京西路宣撫司參謀官。紹興十一年(1141)四月充敷文閣待制,出知鎮江府。紹興十二年(1142),右諫議大夫羅汝楫論朱芾任參謀官而不能阻止主帥岳飛之異謀,落職罷郡,責授左朝奉郎,軍器少監,邵武軍居住。
張節夫,河朔安陽人,豪邁尚氣節。紹興元年(1131)任湖東安撫司錢糧官,劇盜曹成侵擾湖東,安撫使向子湮遣張節夫去曹成營議事,節夫遁去。後為岳飛幕客,積功左宣教郎。紹興九年(1139)金朝歸還南宋河南地,朝廷與金議和,岳飛命張節夫撰文,指陳議和不可恃,願率軍收復中原。紹興十一年(1141)宣撫司罷,奉詞居行在,以台諫論,出為南劍州通判。紹興十二年(1142) 勒停官職,送鄰州編管。
後世評價
岳家軍的建立,從1130年初杜充叛變投金起開始算起,轉戰於建康(現南京)一帶、淮東(現江蘇西部、安徽東部)、滅曹成、滅楊麼、收拾李橫的殘局恢復襄漢六郡,終於在1135年在湖北襄漢六郡固定駐紮下來。1140年,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組織,其騎兵擊敗了黑水靺鞨——女真的騎兵。岳飛的戰略領導能力非常出色,可能是歷史上漢人中首屈一指的,漢人中能與之相媲美的,只有後世明代戚繼光的戚家軍和李成梁李如松父子所率領的遼東鐵騎。秦軍、漢軍雖強,但缺乏一個像岳飛一樣的奠基人,是很多人努力的結果,功勞很難歸到一個像岳飛這樣明顯的人的頭上。東晉的北府兵、李世民的唐軍,其戰力到幾十年後都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