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在七仙湖西岸,有一座突兀的紅壤丘崗,伸入湖中,它就是“岳家咀”。這是個古老的地名。方圓不過
5千畝地,可它赫赫有名。它與湖南面的赤將咀、金竹咀遙相對應。通過走訪,作者發現,湖邊方圓數十里地,無岳姓人家居住。又查遍地方史志,均無岳氏之姓在此居住的歷史記載。一般而言,唐家灣肯定有不少唐姓人家群居一起;吳家村肯定就有吳姓家族居住的歷史。惟獨“岳家咀”這個古老的地方,居然找不到岳姓人家的居住歷史!那么這地名是怎么來的呢?
翻看中國封建歷史,風雲變幻;農民起義,烽火連綿。只要仔細讀一讀我國兩宋時期社會發展的歷史,就會找到它的答案。原來這小小的“岳家咀”,居然與鐘相、楊麼起義軍與岳飛領導的南宋地主武裝有著密切的聯繫。
南宋高宗建炎四年、鐘相“天戰”元年(1130)二月,鐘相起兵武陵,在“鄉社”基礎上,建立了農民武裝政權,定國號為“楚”,鐘相稱“楚王”。廢棄了宋高宗“建炎”年號。改元“天戰”,立妻伊氏為皇后,立長子鍾子昂為太子。接而攻取桃源,殺知縣錢景持;又克澧州,殺守臣黃宗權。士氣一路高漲。沿途百姓踴躍“入法”(參加義軍隊伍),起義軍直抵鼎州城下。
在鐘相的統一領導下,農民軍將領楊麼(楊太)、楊華、楊廣、夏誠、李合成、陳寓信、英宣、裴宥等人,分別在各自所在的州縣與宋軍開展武裝鬥爭。起義軍很快發展到了40萬人。遼闊的洞庭湖區,除了少數幾座孤城外,鼎州的武陵、桃源、龍陽(漢壽)、沅江;澧州的澧陽(縣)、安鄉、石門、慈利;荊南的枝江、松慈、公安、石首;潭州的益陽、寧鄉、湘陰、安化;峽州的宜都;岳州的華容;辰州的沅陵,“凡十九縣”,皆被起義軍占領。沉重地打擊了南宋地主階級的反動統治。起義出現了第一次高潮。
起義軍
起義軍士氣更加高漲,守備森嚴,英勇善戰,給南宋地主武裝重大的威懾。南宋地主階級政府看到強拼硬打不僅沒有作用,反而損兵折將,於是這年三月,荊湖南北路“捉殺使”孔彥舟搜羅一批反動的地主分子,以王靖之為代表,喬裝成貧苦農民,聲稱“入法①”。混進起義軍內部,實作奸細,伺機作惡。“素自誇,喜人從己”的鐘相,居然“信之不為備”,放鬆了警惕性,給兇惡的敵人以可乘之機。結果在孔彥舟官軍強大的攻勢之下,反動勢力裡應外合,鐘相束手無策,只得棄城轉移。于山谷之中,被發動的地主武裝范顏擊敗,鐘相父子被俘。押經攸縣途中,在反動地主武裝多派之間爭奪“勝利果實”時,鐘相被亂刀砍死。其幼子鍾子義幸得“匿山徑”而逃,為楊麼救至龍陽。起義一度陷入低谷。
其時,南宋王朝正處於內憂外患、局勢動盪的緊要關頭。一方面,北方的金、齊外族繼續南侵,給南宋王朝造成巨大威脅。金、齊之軍步步為營,攻城略地,勢如破竹。南宋官軍攻守無力,損兵折將,節節敗退,生靈塗炭。另一方面,江南農民義揭竿而起,攻城占地,此起彼伏。特別是洞庭湖區的農民義軍在楊麼的領導下,聲勢浩大,多次打退南宋官軍的進攻,取得了重大勝利。南宋王朝更加惶惶不可終日。不去掉南方的心患,南宋王朝就不得安寧。於是,朝廷三番五次派出精兵良將,多次發動對義軍大規模“圍剿”,但是都無功而返。
翌年,南宋王朝寧肯對南犯的金齊奴隸主貴族武裝妥協退讓,把岳飛(1103~1141)從抵抗金、齊的淮西前線召回,調往南方洞庭湖區,鎮壓農民起義。另外加派當朝宰相李綱(1083~1140)為“圍剿”官軍主帥,官銜至“荊湖廣南路宣撫使兼知潭州(今長沙)”。李綱是個精通六韜三略的封建地主階級軍事家。在主持朝廷要政與抗擊金齊外族入侵方面有過重大功績。紹興二年(1132)二月奉高宗皇帝之命,八月抵達湖南宣職。宋高宗對派遣李綱任主帥“圍剿”楊麼義軍寄予厚望,並下詔從孟庾、韓世忠管下調撥兩軍充實湖南戰線。與早先到達湖南的岳飛、韓京、吳錫[/url,]吳金等軍師協同作戰。各路兵馬官軍悉歸李綱節制。
這時,楊麼起義軍日益壯大起來。李綱一到湖南,隨即派遣統領官李進、馬準、吳錫等分別屯兵湘陰、益陽、橋口(沅江),“以備之”不測,從外圍對楊麼義軍形成包圍之勢。另派岳飛、程昌寓等將帥統兵深入洞庭湖濱,安營紮寨,分片包圍楊麼義軍水寨,斷絕內外交通和糧草進入楊麼義軍的中心水寨——龍陽。
楊麼起義軍以龍陽為中心,建立了70多個水寨,遍及整個洞庭湖區。起義軍在原始村落的基礎上,建立了一種“兵農合一,勞武結合”的戰鬥堡壘。他們採取“陸耕水戰”的耕戰體制,除了自給自足外,還有力地促進了起義軍水寨的經濟發展,促成了解放區的繁榮。楊麼不再像鐘相那樣,以攻城略地為主要目標,而是在洞庭湖邊建立起義基地,形成攻守自如的指揮中心。他們大量採集木料,打造戰船,訓練水師,戰術靈活,創造了打擊南宋官軍的新方法。敵人來犯時,“陸攻則入湖,水攻則登入”,出沒無常,牽著敵人的鼻子走,常常大敗南宋官軍。
起義軍不久獲得車船式樣,大量招募能工巧匠。於是,楊麼造和舟載二十四車大樓船;楊欽造大德山二十二車船;夏誠造大樂山船;劉衡造成大欽山船;周倫造大夾山船;高癩造小德山船;全琮造成小夾山船。兩月之間,水軍擁有大小車樓船十多制式,氣勢雄偉,時至鼎州城外挑戰,宋官軍戰將惶恐不已。
楊麼起義軍的大小戰船多達數百艘。車船長達36丈,高、寬達數丈,號稱“車船”(即用人力布滾槳推動),大船能載兵兩三千人,小船也能載上百人。主要使用巨石、箭矢及“木老鴰”(拋石機)等兵器,常用大船撞擊敵人的木筏、小舟,打退敵人的攻襲。
宋高宗紹興三年(1133)四月,楊麼根據鬥爭的需要,重新建立了農民命政權。楊麼聲稱“大聖天王”,旗幟亦書此字,並用以紀年。且立鐘相少子鍾子義為太子,自楊麼以下,皆臣事之。有文獻記載說:“楊麼與鐘太子俱稱王,官屬名號、車服儀衛,並以王者。居有三衙大軍,所居稱之日內,文書行移、不奉正朔。”
五月,楊麼領義軍各都督來到“千子湖”,看望當地義軍,巡視水寨軍事防務,並連日設宴,分功賜將。據史料記載:“楊麼主誅殺,黃誠主謀劃”。此外,分賜各路軍馬將帥。劉衡為“殿帥”,黃誠為“馬帥”,夏貓兒為“步帥”,張彥通、黃缺子、白德等八十餘人為“統制”,楊欽為“軍馬太尉”,夏誠為“左僕射”,周倫則“自稱統管鄉社水陸軍馬”。楊麼封功賜將的地址在今黃家湖的赤江咀。此地名實際上就是當時楊麼封功賜將的地方--“賜將嘴”。赤江咀是因方言諧音演變而來的。
此後,起義軍在各路將帥的指揮下,英勇抗戰,屢建戰功。其中十月的“鼎口①大捷”就是楊麼義軍徹底消滅由王X為首率領的南宋官軍的著名戰役。接而又取得“陽武口②大捷”等多個較大戰役的勝利。起義出現了第二次高潮。
此時,楊麼起義軍發展到20萬之眾。他們恃水出沒,所據之地北達湖北公安,西及鼎、澧,東至岳州,南越益陽達潭州(今長沙)之界。春夏耕耘,秋冬作戰,堅持不懈地進行反“圍剿”鬥爭,使得南宋小朝廷無可奈何。史稱“跳梁自如,無降意也”。
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年,即“大聖天王”3年)二月,南宋小朝廷以張浚為右僕射,並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知樞秘院事,都督諸路軍馬;以岳飛為荊湖南北襄陽府路制置使,發動第七次反革命大“圍剿”。岳飛決定採用“以水寇攻水寇”的反動策略,即所謂:因敵人之將,用敵人之兵,奪其手足之助,離其腹心之託,使之孤立,而後以大兵之勢乘之。五月,張浚令岳飛統領南宋官軍分別屯於鼎、澧、益陽。並於“千子湖”西岸擴建營寨,加派重兵,切斷楊麼水軍的東邊出路;在此把守水陸交通,斷絕起義軍的援兵及糧草出入。由於岳家軍駐紮在此無名的山嘴近6年之久,從那時起,“岳家咀”的名字就慢慢地叫開了,如今這個地名仍在使用呢!它位於沅江三眼塘鎮的黃家湖邊。據湖邊老漁人說,前些年他們還從“岳家咀”陡坡下的千子湖水底打撈上來一些古怪磚頭和琉璃碎瓦。由此可以證明這裡曾經有過繁華的城堡或工事建築設施。另外在沅江XXX地方出土了一柄岳飛劍,現被沅江市博物館收藏。
岳飛另派大兵開進鼎州,給楊麼以威脅與壓力。先遣潭州兵馬鈴轄、義軍叛徒楊華入湖招安,謀刺楊麼。六月,岳飛又派叛徒黃佐潛入義軍楊欽大寨招安。楊欽率所部三千人詣降岳飛。接著,楊欽又誘騙全棕、劉銑出降。至此,起義軍內部動盪不安。
六月中旬,岳飛發動對楊麼大寨的總攻。楊麼臨危不懼,鎮定自若,率領車船、大小海鰍頭(一種尖頭戰船),迎擊來犯的岳家軍。在南洞庭湖的萬子湖蓮花坳,楊麼大敗岳家官軍。這時,岳飛聽從叛徒楊欽所獻毒計:一方面派譴楊欽帶人去岳州城陵磯掘閘放水,降低洞庭湖的水位,迫使義軍所乘大船擱淺;另一方面,又令大批兵士“伐君山木多為巨筏,塞湖中航道及諸港灣,又以腐木亂草,自(沅水)上流浮下。擇水淺之地,遣善罵者二千人挑之,且行且罵”。楊麼義軍“不勝其憤”,“揮瓦石追而投之”,結果中計上當。因腐木亂草被瓦石“壅積”,起義軍的“舟輪礙不行”,而對小巧靈活的敵船沒有了任何阻礙。於是,岳飛趁機“急遣兵攻之”,農民起義軍船隊只得退回港中,但被岳家軍設定的“巨筏所拒”,以至“車船”動彈不得。岳家軍士趁勢披牛皮“以敝矢石”,趁勢登筏,用巨木撞擊起義軍的戰船,船破進水,陷入無用之地,從而被岳家軍擊潰。此時,義軍中又有一將領陳韜突然“內變”,劫鍾子義之舟,投降了牛皋。楊麼大寨終因敵人內外勾結,裡應外合而被攻破。楊麼拒不投降,舉鍾儀投於水,己繼之,期盼泅水突圍。不幸被牛皋赴水擒獲,押送岳飛面前。楊麼大義凜然,威武不屈。雖命將不保,“猶叫數聲‘老爺’(‘老爺’即對起義軍首領鐘相的尊稱)”,表示對鐘相未盡事業的無限忠誠和深表痛惜。岳飛命刀手“梟其首級,函送都督行府告捷,奏聞朝廷”。楊麼英勇犧牲,起義失敗。
楊麼就義後,農民起義軍餘部在左僕射夏誠領導下,仍然堅守水寨,繼續戰鬥。岳飛軍又在叛徒黃佐、楊欽等人的帶領下,以巨筏塞置湖港溝汊之中,用腐木爛草填入行船通道,使起義軍的車船無法行進。然後發起強攻,義軍水寨各個擊破。夏誠、劉衡等被俘,最後英勇犧牲。不幾天,義軍的另一個將領黃誠因孤軍奮戰,深感“窘懼”,亦與周倫等詣都督府請降。至此,持續六年之久的鐘相、楊麼領導的農民起義,最終還是被南宋地主政府鎮壓下去了。
鐘相楊麼領導的南宋初年農民起義,席捲了荊湖地區七個州、軍所屬的19個州縣。義軍英雄們在“等貴賤、均貧富”的戰鬥綱領指引下,從1130~~1135年間,前後經歷了近六年的英勇激戰,建立了農民政權。他們伴山紮寨,依水練兵,“陸耕水戰”,與南宋地主政府進行了英勇頑強的殊死戰鬥。奪取了大片土地分給農民兄弟耕種,形成了一個幅員數千里的農民割據局面。多次以靈活戰術粉碎了南宋朝廷官兵的六次大“圍剿”,給南宋地主以有力的打擊。迫使南宋王朝七易主帥,特派宰相李綱,繼而又派抗金名將岳飛等親臨督戰。還先後派出20 多次“招安”使臣,在起義軍內部從事分裂活動。但是英雄的義軍兄弟大義凜然,富貴不淫,威武不屈。表現出了中華民族光榮的革命傳統和百折不饒的戰鬥精神。
七仙湖意義
七仙湖(黃家湖)邊現存的“赤江咀”(賜將咀)和“岳家咀”兩個地名,宛如兩座永不傾覆的歷史碑塔。一個記錄著鐘相、楊麼領導的農民起義軍的偉大功績和敢於犧牲的革命精神,為中國農民革命樹了光輝榜樣。另一個則記載著南宋地主階級集團的醜惡與兇殘。岳飛是鎮壓英勇的農民起義軍的“劊子手”的典型代表。他雖然以早期的抗金民族英雄而被載入史冊,但後期又親自殘酷鎮壓正義的農民起義,千秋萬代落罵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