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生野古草

岩生野古草

多年生草本。常成墊狀密叢,每叢多達數十稈,近地面節上常有不定根,鬚根細密成團。稈纖細直立,高30-80厘米,徑約1毫米,節黃褐色,無毛或具微柔毛。葉鞘無毛,邊緣具纖毛;葉舌極短,兩側著生長柔毛;葉片線形,長7-30厘米,寬4-5毫米,兩面無毛。圓錐花序窄而疏散,分枝簡短,主軸及分枝被疏柔毛或微粗糙。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中文名岩生野古草(禾本科檢索表)

學名ArundinellarupestrisA.Camus

岩生野古草岩生野古草

科學分類(恩格勒系統,1964)[1][2]

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

單子葉植物綱(Monocotyledoneae)

禾本目(Graminales)

須葉藤亞目(Flagellariineae)

禾本科(Gramineae)

野古草屬(Arundinella)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常成墊狀密叢,每叢多達數十稈,近地面節上常有不定根,鬚根細密成團。稈纖細直立,高30-80厘米,徑約1毫米,節黃褐色,無毛或具微柔毛。葉鞘無毛,邊緣具纖毛;葉舌極短,兩側著生長柔毛;葉片線形,長7-30厘米,寬4-5毫米,兩面無毛。圓錐花序窄而疏散,分枝簡短,主軸及分枝被疏柔毛或微粗糙;孿生小穗柄分別長約1毫米及3毫米;小穗紫色至黃綠色,長3.5-4毫米,無毛;第一穎長2.2-3.6毫米,常具銳尖頭,具5-7脈;第二穎等長於小穗,具5脈;第一小花中性,長3.5-4毫米,外稃具5脈;第二小花長2.1-3毫米,無毛或上部表面微粗糙,內稃稍短;芒稃1-3毫米,宿存,芒柱棕色,不扭轉或鬆弛扭轉,有時無膝曲;基盤毛長0.5-1.3毫米,約為稃體的1/3-1/2。花果期5-10月。[1]

生態環境

常生於河床兩岸的石隙間及河灘上,在洪水期間常被淹沒。[1]

地理分布

分布於湖南西南部、貴州南部、雲南東南部及廣西北部;越南北部也有。

參考資料:

1.《中國植物志》第10(1)卷

2.中國高等植物資料庫全庫中國種子植物部分所在卷冊:10(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