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生忍冬(原變種)

岩生忍冬(原變種)

岩生忍冬(原變種),二名法:Lonicera rupicola Hook. f. et Thoms. var. rupicola。植物界,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菊亞綱,川續斷目,忍冬科,忍冬族,忍冬屬,岩生忍冬(原變種)。分布:分布於中國大陸寧夏南部、甘肅(臨潭)、青海東南部、四川西部、雲南西北部及西藏東部至西南部等地。

基本信息

命名來源

岩生忍冬(原變種)LonicerarupicolaHook.f.etThoms.var.rupicola
來源:中國植物志第72卷||忍冬科CAPRIFOLIACEAE||忍冬屬LoniceraLinn.||忍冬亞屬Subgen.1.Chamaecerasus||直管組Sect.1.IsoxylosteumRehd.||杯苞亞組Subsect.1.CupulataeHsuetH.J.Wang||岩生忍冬(原變種)LonicerarupicolaHook.f.etThoms.var.rupicola
岩生忍冬(原變種)圖版39:1-6
LonicerarupicolaHook.f.etThoms.var.rupicola

植物形態

岩生忍冬(原變種)圖版39: 1-6岩生忍冬(原變種)圖版39: 1-6
岩生忍冬(原變種),落葉灌木,高達1.5(-2.5)米,在高海拔地區有時僅10-20厘米,幼枝和葉柄均被屈曲、白色短柔毛和微腺毛,或有時近無毛;小枝纖細,葉脫落後小枝頂常呈針刺狀,有時伸長而平臥。紙質,3(-4)枚輪生,很少對生,條狀披針形、矩圓狀披針形至矩圓形,長0.5-3.7厘米,頂端尖或稍具小凸尖或鈍形,基部楔形至圓形或近截形,兩側不等,邊緣背卷,上面無毛或有微腺毛,下面全被白色氈毛狀屈曲短柔毛而毛之間無空隙,很少毛較稀而有空隙,幼枝上部的葉有時完全無毛;葉柄長達3毫米。花生於幼枝基部葉腋,芳香,總花梗極短;凡苞片、小苞片和萼齒的邊緣均具微柔毛和微腺;苞片葉狀,條狀披針形至條狀倒披針形,長略超出萼齒;杯狀小苞頂端截形或具4淺裂至中裂,有時小苞片完全分離,長為萼筒之半至相等;相鄰兩萼筒分離,長約2毫米,無毛,萼齒狹披針形,長2.5-3毫米,長超過萼筒,裂隙高低不齊;花冠淡紫色或紫紅色,筒狀鐘形,長(8-)10-15毫米,外面常被微柔毛和微腺毛,筒長為裂片的1.5-2倍,內面尤其上端有柔毛,裂片卵形,長3-4毫米,為筒長的1/2-2/5,開展;花葯達花冠筒的上部;花柱高達花冠筒之半,無毛。果實紅色,橢圓形,長約8毫米;種子淡褐色,矩圓形,扁,長4毫米。花期5-8月,果熟期8-10月。

產地分布

岩生忍冬(原變種)產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甘肅(臨潭)、青海東南部、四川西部、雲南西北部及西藏自治區東部至西南部。生於高山灌叢草甸、流石灘邊緣、林緣河灘草地或山坡灌叢中,海拔2100-4950米。

物種區分

A.Rehd.(Syn.Lonicera46.1903)和H.Hara(Fl.East.Himal.2:125.1971)都曾經指出本種與L.thibeticaBur.etFranch.以及紅花忍冬L.syringanthaMaxim.是緊密聯繫的,也許可以視為同一種內的不同變異。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前人用來區分這兩個種的所有性狀看來都不可靠。事實上,本種隨著海拔高度和生態環境的變化,在形態和生長習性上都有很大的變異。例如,在乾寒的高山灌叢、草甸或流石灘附近的生境中,它們往往具有矮小的株型和堅硬針刺狀的短枝,葉較小而背卷,而在較濕潤的林緣,它們的小枝往往伸長甚至平臥地上,葉較大而不背卷。至於小苞片的離合以及花冠外面和葉下面毛被的疏密或有無,也同樣是不穩定的,甚至在同一植株上亦有變化,因此把L.thibetica歸併於本種內作為同物異名也許是適宜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