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孫太白嘗言:其曾祖肄業於南山柳溝寺[2] 。麥秋旋里[3] ,經旬始返。 啟齋門,則案上塵生,窗間絲滿。命仆糞除[4],至晚始覺清爽可坐。乃拂榻陳臥具,扃扉就枕[5],月色已滿窗矣。
輾轉移時,萬籟俱寂[6]。忽聞風聲 隆隆,山門豁然作響。竊謂寺僧失扃。注念間[7],風聲漸近居廬,俄而房門辟矣。大疑之。思未定,聲已入屋;又有靴聲鏗鏗然,漸傍寢門。心始怖。 俄而寢門辟矣。急視之,一大鬼鞠躬塞入,突立榻前,殆與梁齊。面似老瓜 皮色;目光睒閃[8],繞室四顧;張巨口如盆,齒疏疏長三寸許[9];舌動喉 鳴,呵喇之聲,響連四壁。
公懼極;又念咫尺之地,勢無所逃,不如因而刺 之。乃陰抽枕下佩刀,遽拔而斫之,中腹,作石缶聲[10]。鬼大怒,伸巨爪 攫公。公少縮。鬼攫得衾,捽之,忿忿而去,公隨衾墮,伏地號呼。家人持 火奔集,則門閉如故,排窗入,見狀,大駭。扶曳登床[11],始言其故。共 驗之,則衾夾於寢門之隙。啟扉檢照,見有爪痕如箕,五指著處皆穿。既明, 不敢復留,負笈而歸[12]。後問僧人,無復他異。
注釋
據《聊齋志異》手稿本。
[1]山魈(xiāo 消):也作“山臊”。傳說中的山怪。《正字通》引《抱朴子·登涉篇》:“山精形如小兒,獨足向後,夜喜犯人,名曰魈。”今本《抱朴子》“魈”作“魈”。《荊楚歲時記》、東方朔《神異經》“魈”並 作“臊”。山東民間視為惡鬼,方誌中多載春節燃爆竹以驅山魈事。如《商河縣誌》:“正月元旦……五更燃爆竹,以驅山魈。”
[2]肄(yì藝)業:修習學業。《左傳·文公四年》:“臣以為肄業及之也。”杜預註:“肄,習也。”
[3]麥秋:麥收季節。《禮·月令》:“孟夏麥秋至。”秋,指農作物成 熟之期。
[4]糞除:掃除。
[5]扃(jiōng 炯)扉:插門。扃,門插關。下文“失扃”,意思是忘了插門。
[6] 萬籟俱寂:什麼聲響都沒有。
[7] 注念間;專注凝思之時。
[8] 睒(shǎn 閃)閃:像閃電一樣。《膠澳志·方言》(民國本):“電光曰睒。”
[9]齒疏疏:牙齒稀稀拉拉。疏,稀。
[10] 缶(fǒu 否):一種口小腹大的盛器。
[11]扶曳(yè葉):挽扶拖拉。
[12] 負笈(jī及):背著書箱。笈,書箱。
譯文
孫太白曾說過這么件事,他的曾祖父以前在南山柳溝寺讀書,麥秋時節回家,過了十天又返回寺里。孫公打開他住的房門,見桌案上滿是塵土,窗戶上也有了蜘蛛網,便命僕人打掃清除。到了晚上才覺得清爽些,可以休息休息了。於是他掃掃床,鋪開被褥,關門睡覺。
這時,月光照滿窗,他躺在床上翻來復去多時,沒睡著,覺得萬籟俱寂。忽然間聽到風聲呼嘯,山門被風颳得咣當咣當直響,孫公心想可能是和尚沒關好門。他正尋思間,風聲逐漸接近住房,一霎時,房門也被刮開了。他更心疑了,還沒想過來是怎么回事,風聲已入屋內,並伴有鏗鏗的靴聲,逐漸靠近臥室門口。這時他心裡才害怕起來。霎時門開了,他急忙一看,一個大鬼弓著身子塞了進來,矗立在床前,頭幾乎觸著梁,面似老瓜皮的顏色,目光閃閃,向屋內四面環視。張開如盆大口,牙齒稀疏,長三寸多。哇啦哇啦亂叫,聲音震得四面牆壁山響。
孫公害怕極了,心想在這咫尺的小房子裡,勢必無法逃避,不如與它拼了。於是暗暗去抽枕下的佩刀,猛地拔出向大鬼砍去,正砍中了它的肚子,發出像砍石頭樣的聲音。鬼大怒,伸出大爪子抓他。孫公稍微縮了縮身子,被鬼抓住了被子,揪著忿忿地走了。孫公隨被子掉到了地上,趴在地上大叫。家人都拿著火把趕來,見門依然關著,如以前一樣,只得推開窗戶進來。一見孫公的樣子,眾人都很驚訝。把他抬到床上,他才把事情的前後說了一遍。共同檢查一下,才看到被子夾在寢室的門縫裡。開門用火把照著檢查,見有爪痕,大如簸箕,五個指爪碰到哪裡哪裡就被穿透。天明,孫公再也不敢留在這裡,於是便背起書箱回家了。後來再問寺里的和尚,他們說再沒有異常事情發生。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 年),清代傑出的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市)人。蒲松齡一生熱衷功名,醉心科舉,但他除了十九歲時應童子試曾連續考中縣、府、道三個第一,補博士弟子員外,以後屢受挫折,一直鬱郁不得志。他一面教書,一面應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歲時才援例出貢,補了個歲貢生,四年後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齡對當時政治的黑暗和科舉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認識。生活的貧困使他對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體會。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寫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齋志異》外,還有《聊齋文集》和《詩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