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陰乘興

山陰乘興

山陰乘興(拼音:shān yīn chéng xìng)山陰:地名;乘興:趁一時高興。指訪友。成語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件誕》:“王子猷居山陰,人問其故,王曰:山陰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基本信息

釋義

山陰乘興shānyīnchénɡxīnɡ

山陰:地名;

乘興:趁一時高興。後指訪友。

“王子猷(王徽之)居山陰,夜大雪……忽憶戴安道(戴逵),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後因以“山陰乘興”指訪友。

出處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王子猷(王徽之)居山陰,夜大雪……忽憶戴安道(戴逵),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後因以“山陰乘興”指訪友。唐羅隱《寄崔慶孫》詩:“交情澹薄應長在,俗態流離且勉旃。還擬山陰一乘興,雪寒難得渡江船。”

宋張孝祥《踏莎行》詞:“山陰乘興不須回,毗耶問疾難為對。”

典源

《世說新語箋疏》下卷上〈任誕〉~760~

《藝文類聚》卷二〈天部下·雪〉~22~

《語林》曰:王子猷居山陰,大雪夜,眠覺,開室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徬徨,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溪,即便夜乘輕就戴。經宿方至,既造門,不前便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同源典故

乘興 乘興棹 乘興王猷 乘興船 何必見安道 剡中情味 剡中舟 剡川游 剡曲船 剡棹 剡溪乘興

示例

唐羅隱《寄崔慶孫》詩:“交情澹薄應長在,俗態流離且勉旃。還擬山陰一乘興,雪寒難得渡江船。”

宋張孝祥《踏莎行》詞:“山陰乘興不須回,毗耶問疾難為對。”

成語故事

山陰乘興山陰乘興
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王徽之生性高傲,行為豪放不拘,他辭官隱居在山陰,天天遊山玩水,飲酒吟詩。在一個大雪夜裡,他喝酒賞景覺得少了琴聲,就命僕人開船連夜趕往戴逵處,拂曉時趕到戴門前,卻說:“山陰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講魏晉風度時都會提到這個故事,魏晉名士們不受禮教的束縛,看重性情,大雪天的,又是深夜,想見了就去,不想見了就回,既然心情很好,又何必非見到老朋友呢?王子猷是魏晉風度的佼佼者,與那些熱衷於行為藝術的名士們不同,作為書聖王羲之的兒子,王子猷更像個思想藝術家。

與歷代雅士一樣,王子猷很愛竹子。他曾經借住別人的空屋,一進住就讓人種上竹子,有人問:“暫住何煩爾?”王子猷嘯詠良久,指著竹子道:“何可一日無此君?”這多像蘇東坡的“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在極重視門第的魏晉,出身望族的王子猷不愁沒有官做。他為桓沖騎兵參軍,桓沖問他在哪個官署管事,他答:“不知何署,時見牽馬來,似是馬曹。”又問有多少馬,答:“不知馬,何由知其數!”又問馬死了多少,答:“未知生,焉知死!”桓沖對他說:“卿在府久,比當相料理。”他也不答,兩眼望天,用手撐著面頰,說:“西山朝來,致有爽氣耳。”說話如此不著邊際的人竟也能做官,在今天看來匪夷所思,但在那個年代,應該是倍受推崇的。

王子猷個性太強烈,以至於“時人皆欽其才而穢其行”(《晉書·王徽之傳》),但他又是一個極重感情的人。弟弟王子敬(王獻之)病重,術士說若有人代死,則死者可生,王子猷願意代死,而術士卻告訴他將與弟弟同死,不能代替。果然,他和弟弟王子敬都病重,而王子敬先死了。王子猷問左右:“何以都不聞訊息?此已喪矣。”說話時一點也不悲傷。於是去奔喪,都沒有哭。王子敬平素喜歡彈琴,王子猷進去坐在靈床上,取來子敬的琴彈奏,弦聲總不成調,把琴扔在地上,道:“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哭昏過去許久,過了一個多月,王子猷也離開了人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