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萬里扁舟

踏莎行·萬里扁舟

《踏莎行·萬里扁舟》是宋朝時期的一首詞,作者是張孝祥。

百科名片

名稱:《踏莎行·萬里扁舟》

作者:張孝祥

朝代:宋

體裁:詞賞析:張雙柱

詩詞原文

萬里扁舟,五年三至,故人相見尤堪喜。山陰乘興不須回,毗耶問疾誰為對。

不藥身輕,高談心會,匆匆我又成歸計。他時江海肯相尋,綠蓑青蒻看清貴。

詩詞題解

踏莎行:ta'suō'xíng,糾正一般人的錯誤讀音。

這是一首懷人詞。乾道五年(1169)春,張孝祥在荊州思懷長沙故人,作此詞。是時有詩《懷長沙知識呈欽夫兄弟》等五首。

詩詞鑑賞

起手三句平實自然,“萬里扁舟”虛寫,道出天各一方但情深意長。“五年三至”實寫,交代作者自一一六五至一一六九的五年間曾經三次到過湖南,先是一一六五年赴靜江任職及次年罷歸途經長沙各一次,再是一一六七年六月任知潭州第三次來此。友朋相逢,喜憂交加。“故人相見尤堪喜”,一作“故人相見憂堪喜”。

張孝祥詩詞多用典引義,繼開頭平實三句後,用了一個成語故事和一個佛教典故。“山陰乘興”,指訪友,成語源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毗耶”,又作“毗邪”、“毘耶”,佛教語,梵語譯音,古印度城名,今印度比哈爾邦南部。《維摩經》記載:維摩詰(意譯“淨名”)居士住毗耶城,釋迦牟尼於該地說法時,維摩詰稱病不去。釋迦派文殊前往問疾。文殊問維摩詰:“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維摩詰默然不對。文殊嘆曰:“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古詩文中,多以此佛教傳說故事為杜口不言而深得妙諦的典故。南朝·齊·王屮《頭陀寺碑文》:“掩室摩竭,用啟息言之津;杜口毗邪,以通得意之路。”唐·陸龜蒙《奉酬裘美早春病中書事》詩:“欲入毘耶問,無人敵浄名。”後以毗耶代指維摩詰菩薩,詩文中常用以比喻精通佛法、善說佛理之人。唐·賈島《和孟逸人林下道情》:“陋巷貧無悶,毗耶疾未調。”清·錢謙益《贈胡泌水》詩:“談天欲杜毘耶口,午夜燃燈禮浄名。”清·姚鼐《碩士約過舍久俟不至》詩:“巵言聊一放,閉口終毘耶。”詞人據此表明,友朋相訪聚會,本乘興而行,當興盡而返,似此乘興相會山野,得遇如此精解佛法、善說佛理一眾,更流連忘返願足也,即使朝廷呼召亦懶以回應。

換頭三句仍然平實自然,緊接上片用典引義,表明作者對儒、佛、道的深刻理解,並以此表明對朋友的深切眷念。故人相會一處,不用服藥,亦身心輕鬆,再加上彼此心領神會的高深而又高尚的交流,大家精氣神更足。可是,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詞人感嘆每次匆匆聚首卻又要匆匆告別。“歸計”,本意是回家鄉的打算和辦法,引申辭官回鄉。詞人寫作該篇時已請準致仕,故有上文“問疾誰對”之句,並引出下文“江海相尋”之約。

“江海”,泛指四方各地,常指隱士居處,引申為退隱。宋·蘇軾《臨江仙》詞:“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青蒻”,又作青箬。“清貴”,清高可貴。“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張孝祥這首《踏莎行》與唐·張志和《漁歌子》有異曲同工之妙。

作者簡介

張孝祥 張孝祥

張孝祥(1132-1169),字安國,別號於湖居士,歷陽烏江(今安徽省和縣)人。南宋詞人,書法家。父親張祁,任直秘閣、淮南轉運判官。出生於明州鄞縣,少年時闔家遷居蕪湖(今安徽省蕪湖市)。紹興二十四年(1154)廷試,高宗(趙構)親擢為進士第一。授承事郎,簽書鎮東軍節度判官。由於上書為岳飛辯冤,為當時權相秦檜所忌,誣陷其父張祁有反謀,並將其父下獄。次年秦檜死,授秘書省正字。歷任秘書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書舍人等職。1163年,張浚出兵北伐,被任為建康留守。此外還出任過撫州,平江,靜江,潭州等地的地方長官。乾道五年(1169)年,以顯謨閣直學士致仕。是年夏於蕪湖病死,葬南京江浦老山。年三十八歲。有《於湖居士文集》、《於湖詞》傳世。《全宋詞》輯錄其223首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