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職員表
總策劃:張兆本、張強總監製:李以章、趙征、閻於京
策劃:柳小滿、高春景、孫國珍
監製:李俊德、楊小松、萬增昌
製片人:葉中秋
導演:呂樂
攝影:王天麟
美術:南楠
出品人:趙征、張振華
編劇:禾木、余紀、彭景泉、趙玉衡、費琦盛、許言等
文學編輯:葉梅
故事原型:劉銀昌
主演:熊兵
友情出演:徐帆
製片主任:郝建國
錄音:吳江
剪輯:翟茹
作曲:趙方
副導演:李楊
副美術:趙安琦
化妝:宋躍
服裝:趙安琦
道具唐才詩
導演助理:譚文倉
攝影助理:羅偉民、陳杰、魏超、陳強
攝影:謝澤(秋季)王敏(第二年)
聯合出品:湖北電視經濟頻道北京紫禁城影業公司城影業公司
劇情簡介
鄂西山區的天涯鄉是非常貧困的偏遠的土家族聚居區。1988年土家漢子向平川上任這個鄉的黨委書記,他帶領鄉幹部們跋山涉水調查訪問,現場解決老百姓的困難。他說老百姓的困難解決不了要你這個鄉幹部和村幹部乾什麼?他說有人說老百姓難纏,那都是窮的,我們當幹部的就是要用心把他們捂熱搖醒,誰也不會因為自己的父母窮就不盡孝道……幕後故事
電影《山鄉書記》取材於中組部樹立的優秀黨務工作者、基層幹部標兵、湖北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縣官店鎮黨委書記劉銀昌的先進事跡。全片採用紀實手法塑活著的英雄人物形象,這在中國電影界還不多見。電影《山鄉書記》的創作真可謂歷盡艱辛、嘔心瀝血、精益求精。來自北京、四川、湖南、內蒙古和湖北的8位作家在深入山區體驗生活、造訪人物原型的過種中,用自己的行動“編寫”出許多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如出訪美國講學的湖南籍作家編劇彭景泉特別熟悉土家族人的生活,與劇組主創人員深入到海拔兩千米的“天梯”上去體驗生活,感受實地現況。湖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土家族作家葉梅曾任建始縣副縣長,熟悉原型劉銀昌的工作業績,幾乎是流著淚水進入到創作之中。她說:“我是帶著淚水寫完劇本的。”內蒙古電影製片廠文學部主任趙玉衡受國家電影局電影劇本規劃策劃中心委派,在二度進入深山體驗生活時突發口鼻大出血,住進湖北協和醫院。止血後,不顧身體的虛弱堅持深入恩施州建始縣官店鎮去採訪原型人物,回到北京在病榻上寫出了一稿文學劇本。在治療過種中還惦記著電影劇本的創作進程。
《山鄉書記》導演呂樂曾與著名導演張藝謀、顧長衛同班就讀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留法8年,在藝術上有一種摯著的追求,力主按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貌來拍攝該片,增強該片的真實自然性。他吃苦在前,率領攝製組跨越兩年,車進鄂西大山區,冒酷暑頂嚴寒圓滿的完成了攝製任務。2004年3月在湖北省恩施州建始縣官店鎮深山栗子橋村體驗生活的日子裡,他被那真誠、實在的山裡人感動,和他們建立了深厚的友情,為故事原型劉銀昌的人格魅力所打動,深深地喜愛上這個人。基於生活體驗的動力,他堅定主鏇律創新意識,要把電影《山鄉書記》拍攝成繼電影《美人草》之後又一部能展示獨特藝術風格的作品。用純樸、自然、真實的美去塑造一個共產黨黨員的基層幹部的形象。為了避開口號式、行為式、拔高式的藝術創作,男主角啟用的是湖北恩施州宣恩縣文工團員熊兵、其他大部分演員和民眾演員全部從當地的老百姓中挑選,意欲把觀眾帶入到真實的生活中去,力舉在繼《焦裕祿》、《孔繁森》之後用一部創新的主鏇律片風格去奉獻觀眾。
電影評價
2005年12月28日,電影《山鄉書記》在湖北舉行首映式。這部由湖北省委組織部、湖北省委宣傳部組織創作並攝製,湖北電視經濟頻道、北京紫禁城影業公司聯合出品的電影,以湖北省恩施州建始縣官店鎮黨委書記劉銀昌同志為原型,塑造了向平川————這一當代農村優秀基層幹部形象。真實地再現《山鄉書記》的創作原型劉銀昌,1988年起任官店鎮黨委書記。在他的帶領下,幹部民眾苦幹實幹,把當年年人均僅有糧食150公斤,年均吃國家救濟糧3到5個月的官店,帶入了湖北省百強鄉鎮的行列。他先後榮獲國家、省、州、縣各級表彰70多次,被授予“全國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工作優秀鄉鎮黨委書記”、“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全國農村基層幹部標兵”等榮譽稱號,電影真實再現了這位黨的基層幹部的動人事跡。《山鄉書記》的導演呂樂是攝影出身,曾與著名導演張藝謀、顧長衛同班就讀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他意欲把觀眾帶入到真實的生活中去,力爭在繼《焦裕祿》、《孔繁森》之後,用一部真實風格的主鏇律影片去奉獻給觀眾。
電影中所呈現的見天灣村民娶親上的“天梯”,李耀明居住的岩洞,貧困戶彭德茂四壁漏風的家等等,這些場景都深刻、真實地再現了貧窮山區農民的生存狀態,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最讓人久久不能忘懷的一幕是一個大雪天,當向平川通過走訪調查,了解到很多孩子因貧困輟學在家。到學校後,發現能上學的年幼孩子卻擠在一間破舊的教室里,沒有桌子,只有矮矮的板凳和一面破舊的黑板,此時的他,面色沉重,心中有了建一所新學校的決定。在白茫茫一片的大雪天,學校動工了,天涯鄉的幹部在他的帶動下積極參加了建校勞動,幹得熱火朝天。
在國小校落成的慶典上,面對孩子們一雙雙清澈的眼睛,向平川說出了對未來的嚮往:“我國小只上了兩年半,沒有讀多少書,唯一能給你們的就是這所學校,以後要看你們的了,希望你們努力學習!考上大學!用你們學到的知識回來改變家鄉面貌!”這樸實的話語,再現了這位黨的基層幹部的感人形象。
創新突破
劉銀昌同志是一位仍然活躍在現在工作崗位上的先進典型,影片通過對他的採訪引出電影故事,並以對他的採訪作為結束,這在以前的主鏇律電影中是沒有過的。影片採取的是紀實風格,使用的是當地的習慣性語言,電影音樂也是採用了當地的喊山歌的形式等。為了避免口號式、拔高式的藝術創作,導演大膽起用了湖北省宣恩縣文工團的一位歌唱演員熊兵擔任男主角,其他大部分演員和民眾演員全部從當地的老百姓中挑選,只有友情出演記者的影視明星徐帆是專業演員。這種演員陣容,不僅拉近了角色和觀眾的距離感,更讓人感到一種親切感。
《山鄉書記》的信息量很大,農村幹部的成長過程、狀態都包容了。
細節取勝
《山鄉書記》是由來自北京、四川、湖南、內蒙古和湖北的數位作家深入山區體驗生活,走訪人物原型,歷時三年、十四次易稿才完成的,打磨的功夫很深,在細節上下足了功夫。
比如影片中有這樣一個細節,上世紀80年代要修路,向平川去縣裡的交通局找領導。局領導邊吃飯,邊抬頭問向平川吃飯沒有,向平川回答:“吃了。”問了4遍,向平川回答了4遍。
片中還有一個派飯吃的細節,在這個細節中,人們看到向平川用的還是一個破碗。這一細節,讓人情不自禁有一種想流淚的感覺。
向平川在家庭里和妻子、孩子也有很到位的情感表現。女兒雖然嘮叨父親,但還是很心疼地給父親拔火罐。這些細節都體現出家人對向平川工作的默默支持。
一個個精心設定的細節構成了《山鄉書記》的真實,使其在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期間,在中國電影百年大慶的日子裡,把一個從生活中來的共產黨員的形象展現在了億萬觀眾面前,送出了一份先進性教育的優秀教材。
獲獎紀錄
2007年第12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山鄉書記》獲得優秀故事片獎“這部影片能獲獎,主要是真實和創新打動了評審!”影片組織策劃者之一、湖北省委組織部副部長、省人事廳廳長張兆本激動地說。張兆本介紹,影片從創作到拍攝完成花了三年時間,僅劇本就用了兩年打磨,易稿14次才完成,而導演也是換了一個又一個。影片以真實的手法講述了一個真實的人物,全片採用紀錄片的拍攝手法,除了徐帆客串採訪記者外,演員全部都是恩施本地的黨員和農民民眾,濃濃的鄂西方言讓影片更顯真實。原型事跡
劉銀昌1988年組織上派他擔任官店區(1996年改為鎮)黨委書記。官店――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縣的一個鎮“家”。當時的官店在全州窮得出名:農民每年人均占有糧食150公斤,年均吃國家救濟糧3到5個月;5萬多人中,有3萬多人生活在貧困線下,其中的1780戶住茅草房,還有17戶住岩洞,386戶全部家產不足80元!他始終把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放在心頭,帶領民眾苦幹實幹,把貧窮的官店帶入了全省百強鄉鎮的行列。參加工作以來,他先後榮獲國家、省、州、縣各級表彰50多次,被授予省勞動模範稱號,當選九屆全國人大代表,被中組部授予“優秀黨務工作者”稱號。官店,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縣的一個鎮,5萬民眾就散落在武陵山腹地的崇山峻岭之中。這裡屬高寒山區,平均海拔1500米,距縣城130公里,自然條件十分惡劣。因為山多地險,交通閉塞,解放後40年裡,這裡的民眾缺食少穿,生活在極貧狀態。
劉銀昌說:"不把貧困戶搞脫貧,我要用鞋底打自己的臉!"
劉銀昌下定決心:用三年時間徹底解決民眾吃飯問題!
農業增收,關鍵在科學種田。劉銀昌揣上烤苞谷棒(玉米),一次次往縣裡、州里、外地跑,弄新品種、學新科學。最後決定推廣苞谷新品種的地膜種植法。劉銀昌從區里買來種子、薄膜,帶頭背著免費往農戶家裡送。就這樣民眾還罵幹部"多管閒事"。
劉銀昌不灰心,他懷裡揣著一把皮尺、一個本子、一桿小秤,跑到哪說到哪、量到哪,一家家動員,一塊田一塊田地落實。民眾半信半疑地種了,當年苞谷產量翻番。三年後,官店人實現了糧食自給,甩掉了"吃救濟大戶"的帽子。
農民要致富,還要別的出路。
劉銀昌把眼光落到了連綿不斷的大山上。他根據本地氣候特點,把山從山上到山下分成三類:山頂種植藥材、日本落葉松;山腰種菸葉、杜仲、魔芋、糧食為主;山腳種茶、棕、桐、漆。逐步形成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生產格局。民眾以前從沒種過烤菸,劉銀昌就拿自家責任田作試驗,種了5畝,實行地膜栽培,綠綠的菸葉長得舒舒展展,年底一下子收入7500元,畝均1500元,是種苞谷收入的幾倍!民眾這下服了。烤菸、白肋煙在官店紮下根,最多時全鎮種2.7萬多畝。
種魔芋,開始農民也不認。劉銀昌又在自家試種,一畝地一下子搞了兩三千塊錢,跟著種的農民都嘗到甜頭。民眾這下高興了,他們夸魔芋:"頭頂三角叉,身穿蛇皮褂,腳下踩著個錢巴巴。"現在官店全鎮種有魔芋2萬畝,占建始全縣的1/4,建始成了遠近聞名的魔芋大縣!
農民日子一天好過一天。人均年純收入從1988年的330元增加到現在的2253元。1997年,官店鎮在全縣率先整體脫貧;2000年被評為全省百強鄉鎮。劉銀昌說:"要民眾乾的,幹部要先乾;要民眾第二年乾的,幹部要頭一年乾。做到了這點,你就不怕沒威信!"
劉銀昌的腳上長年穿著草鞋。他的"工作間"就在山間田頭、農民家裡。因為總走山路,他的兩個大口袋裡總裝著烤洋芋(土豆)、烤苞米粒,走得餓了就吃幾口,渴了就把嘴湊到石頭縫裡喝山溪。
他是鎮黨委書記,但比農民還會幹農活、還幹得多,並且以此取得民眾的信任、擁護和愛戴。
組織民眾修公路,他先修一段作樣板,再讓民眾照他的樣子修;號召民眾種杜仲、銀杏等經濟林,規定一人一畝,他自己完成兩畝;幫扶特困戶,別的幹部一人、兩人或三人包一戶,他一人包三戶,而且是最窮的三戶。劉銀昌每年都要為民眾出去搞幾十次種子,出差費用都是自掏腰包,不取農民一分錢。大山裡的公路又窄又險,劉銀昌曾8次遭遇翻車,8次與死神擦肩而過,其中3次是給農民送種子、薄膜。
1986年冬,陳家灣至紅沙溪段的公路開始修建,劉銀昌在往工地上拉炸藥的途中,拖拉機翻了,他一下子被摔暈了。醒後抬到工棚里,他的右臂已抬不起來,疼得渾身冒汗。村裡的土郎中給他一查,右肩胛骨斷裂!劉銀昌不讓聲張,在工棚里吃了一天的止疼藥,第二天天蒙蒙亮又上了工地。此後的7天內,劉銀昌飯吃不下,全靠喝藥酒,吃去痛片,硬是咬牙支撐到公路完工。但是他的肩骨已經變形,再也接不上了。
劉銀昌為民眾拚命苦幹,農民民眾也死心塌地擁護他。山區修公路,造價昂貴,13年來,上級只給官店480萬元,劉銀昌硬帶領民眾修了650公里,民眾自發投工投勞折款達2000多萬元。劉銀昌召集萬人大會,說幾點開就幾點開,萬把人靜悄悄坐好了等他來講話。
劉銀昌說:"幫民眾解除疾苦,就是代表人民利益,做到了這點,你就會感到當幹部的價值和歡樂。"
民眾都說劉銀昌是"老虎相,菩薩心",因為他最看不得民眾受苦受難。1997年正月初八,劉銀昌檢查工作時來到羊角山村3組李增能家,進門一看,劉銀昌眼圈紅了:李增能夫妻都是又啞又聾的呆傻人,兩口子一年到頭不洗臉,不理髮,頭髮膨得有篩子大,連大小便都不曉得要下床;房子就是個小茅棚,窮得無碗無筷,吊鍋里煮著發霉的苞谷籽,餓了就伸手抓著嚼。劉銀昌買來肥皂、洗衣粉、毛巾等用品,首先教李增能一家學會洗臉洗澡。
他找來組裡的黨員王從珍,請她當"編外家長",指導這家搞生產、幫李增能的女人洗頭梳發;安排村支部副書記胡繼重定期幫李增能理髮、刮鬍子。他請來村組黨員來李增能家開現場會,大家捐錢出料,幫李家修起了兩間木房。他又召集鎮機關幹部來李家開會,各部門有的解決生產資金,有的包教技術,有的提供種子、地膜。李增能家荒了的田地有了生機,預計今年毛收入可達1.6萬元。
1997年以來,劉銀昌每月至少來李增能家看三四次,每年臘月二十四(小年)都要送錢送物來,他個人先後為李家投入1萬多元。十幾年來,劉銀昌共幫扶困難農戶50多戶,自己先後投入近3萬元。
劉銀昌打通圈兒岩的故事在當地廣泛流傳。圈兒岩是座山,三面絕壁,一面是險絕的懸崖,39戶160多口人就生活在這塊與外界隔斷的山頂上。一副寬約2米,長48步的木梯,一頭架在山崖頭,一頭落在下面的斜坡上,圈兒岩人走這種危險的"天梯",一走就是9代人!因為農產品運不下去,民眾家家守著窮。劉銀昌說:"修不通圈兒岩,我們就算不得代表人民根本利益。"
打通圈兒岩的戰鬥打響了,山上的民眾家家戶戶像過年。劉銀昌自己先捐出1000元,並任總指揮。他與鄉親們苦戰兩個月,終於在那萬仞絕壁上開出一條通道。竣工那天,民眾敲鑼打鼓,鞭炮放了又放。
劉銀昌唯讀過幾年書,所以特別重視教育。平常下鄉,見到穿得破舊的孩子,他都要上去摸一摸,問兩句,兜里的錢,十塊八塊,三十五十都掏給孩子。他幫扶過40多個學生。
現在的官店,從村到鎮,最高最漂亮的建築都是學校。鎮教育站長李傳華給記者報出一組數字:近幾年,全鎮教育總投資826萬元,修建校舍共79棟。全鎮初等教育完成率達99.9%,初級中等教育完成率為91.7%,官店民族中學升學率居全縣第一。
每年縣、州、省獎勵給劉銀昌的錢,他全部捐獻給公益事業。今年"七一",中組部獎勵的5000元他捐給鎮上的老街修建工程;他牽頭辦起鎮養老院後,三天兩頭把家裡的臘肉、席夢思床、桌椅等送給老人,個人捐款達12500元。劉銀昌說:"我捨不得離開朝夕相處的這幫夥計,我寧願背著藥罐子也要和他們在一起;哪天死了,也要埋在官店,與他們作個伴。"
從上任第一天起,劉銀昌就下定決心:民眾不全部脫貧不離開官店。13年中,建始縣有些鄉鎮先後換了8任書記,州里的老領導看他一身傷病,曾三次要調他到州、縣工作,他都謝絕了。1999年當選縣人大副主任後,他堅持不轉關係,除了偶爾到人大開開會以外,還是工作在官店。
銀昌工作中有"三不乾":"捆綁吊打不乾、搜查抄家不乾、貪污受賄不乾"。有這些行為的幹部,劉銀昌處理起來又嚴又狠。
劉銀昌把教育幹部與農村黨的工作要實現的"兩專一推",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教育結合起來,在海拔1800米的長嶺上建成了"三個代表"教育基地。來輪訓的幹部,實行邊學理論邊參加勞動,目前基地已開發山地3000畝。"三個代表"基地也是新技術、新品種的試驗地,試驗成功了,再向農民推廣,降低了農民的種植風險。劉銀昌每年還請來幾百個經濟困難的農民,讓他們在基地邊打工,邊學技術,又賺了工資又學到技術,這比辦農技學習班效果都好。
劉銀昌對幹部管得嚴,也愛得深。鎮機關幹部從來不拿一分錢獎金,但劉銀昌每年都要拿出鎮辦實體收入的60%,給各村主要幹部發個四五百元獎金。
他說,村幹部工作累,負擔重,不給點補貼過意不去。
劉銀昌對記者說,這輩子淨忙工作了,欠女人(妻子)的太多。劉銀昌在官店當書記13年,只讓妻子黃賢菊來過2次,一次是小女兒得腦膜炎,妻子陪著到鎮醫院;還有一次是大女兒生孩子,妻子來照顧。劉銀昌說:"我女人在鎮上亂跑,我這個書記一定當不好。"
妻子對劉銀昌事業給予了大力的支持。劉銀昌動情地對記者說:"將來幾年,我還要乾8件大事,其中最重要的是3件:3年內再在教育上投資900萬元;把通往巴東、恩施、鶴峰的109里公路修成柏油路;農民減負,幹部增收。這些事乾成了,我也乾不動了,就回家陪我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