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蠟梅[植物]

山蠟梅[植物]

山蠟梅,是雙子葉植物綱、蠟梅科、蠟梅屬的植物,是中國的特有植物。分布於中國長江以南多個省份,生長於海拔300米至2900米的山地疏林中及石灰岩石山地,目前尚未有人工引種栽培。 山蠟梅的總別名:臭蠟梅、岩馬桑、鐵筷子、秋蠟梅、毛山茶、小壩王、亮葉臘梅、香風茶、野蠟梅、雪裡花、雞卵果。 一般生長在長江以南,安微,江西,浙江,福建等地區。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山臘梅 山臘梅

常綠灌木,高1-3米;幼枝四方形,老枝近圓柱形,被微毛,後漸無毛。葉紙質至近革質,橢圓形至卵狀披針形,少數為長圓狀披針形,長2-13厘米,寬1.5-5.5厘米,頂端漸尖,基部鈍至急尖,葉面略粗糙,有光澤,基部有不明顯的腺毛,葉背無毛,或有時在葉緣、葉脈和葉柄上被短柔毛;葉脈在葉面扁平,在葉背凸起,網脈不明顯。

花小,直徑7-10毫米,黃色或黃白色;花被片圓形、卵形、倒卵形、卵狀披針形或長圓形,長3-15毫米,寬2.5-10毫米,外面被短柔毛,內面無毛;雄蕊長2毫米,花絲短,被短柔毛,花葯卵形,向內彎,比花絲長,退化雄蕊長1.5毫米;心皮長2毫米,基部及花柱基部被疏硬毛。

果托壇狀,長2-5厘米,直徑1-2.5厘米,口部收縮,成熟時灰褐色,被短絨毛,內藏聚合瘦果。花期10月-翌年1月,果期4-7月。

生長環境

生長於山地疏林中或石灰岩山地。

分布範圍

產於中國安徽、浙江、江蘇、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西、雲南、貴州和陝西等省區。

主要價值

藥用價值

山蠟梅[植物] 山蠟梅[植物]

花黃色美麗,葉常綠,是良好的園林綠化植物。根可藥用,治跌打損傷、風濕、勞傷咳嗽、寒性胃痛、感冒頭痛、疔瘡毒瘡等。種子含油脂。

嘎龔嘎勒豆嘎偷:根主治風濕性關節痛,骨折《苗藥集》。

【侗藥】削昆,Xoh Kuedp:根主治代喉老(老年性咳喘) ,耿高更(漏肩風) 《侗醫學》。

【布依藥】鐵筷子,岩馬桑:根主治跌打損傷,風濕性關節疼痛《民族藥志二》。

【水藥】梅曬,梅阿:根皮主治跌打損傷或風濕關節疼痛《民族藥志二》。

葉(山蠟梅葉):微苦、辛、涼。清熱解毒,祛風解表。用於中暑,咳嗽痰喘,胸悶,蟻、蟻叮咬,預防感冒。花:辛,溫。疏風散寒,芳香化濕,辟穢。用於風寒感冒,咳嗽痰喘,食欲不振。根:用於跌打損傷,風濕,寒性胃痛,感冒頭疼,癤瘡腫毒。

繁殖方法

播種

播種苗多數花的品質差,故常作砧木用。但庭院附近如無狗英梅的素心臘梅、磬口臘梅等,植株所結的種子,播種後亦能獲得品質較好的實生後代,因而常用此法進行培育新品種。長江流域一帶當果實呈黃褐色時,可行隨采隨播,秋天即能長成小苗,越冬時稍加防寒,即可安全越冬。北方地區宜將種子貯藏(乾藏與沙藏均可)至春季播種。

壓條

常用的方法有地壓和高壓兩種。在春季進行壓條,秋後作切離分栽。一般在壓條時宜選隔年生粗壯枝,先行環狀剝皮或金屬絲環狀扭捋,然後將處理部位埋入土中或用塑膠袋、缽套上加土,乾旱時注意澆水,至深秋落葉後即可生根分栽。此法在家庭繁殖臘梅較為簡便適用。

嫁接

該法是優良品種快速繁殖所採用的有效方法。通常以實生苗為砧木,用二年生苗或一年生中的大苗。春季發芽前或發芽初期進行(要將接穗上的嫩芽抹掉後再接,仍可萌發副芽或不定芽),多用切接法,78月生長期常用腹接法,接穗用當年生粗壯枝,去葉後嫁接,並套以塑膠袋予以保鮮,需作遮陽,否則日光下袋內溫度過高易導致濕度下降而使接穗乾枯死亡。大苗砧木或狗英子大樹換種嫁接,常用劈接法。

栽培技術

山蠟梅 山蠟梅

栽培與養護臘梅最適在花後至發芽初期移栽,小苗可裸根栽種,大樹宜帶土球移栽。地栽臘梅為促進嫁接苗分枝,形成豐滿的樹形,栽後每年休眠期宜進行一次結合整形的重修剪,生長期還需進行23次摘心,以促進增生開花枝,一般至8月上旬停止摘心打頭,並追施磷、鉀肥,以促使形成開花枝。臘梅喜肥,每年冬季需施一次餅肥等有機肥作基肥,生長期每半月左右施一次液肥,開花前再施一次完全肥,可促使開花時花色亮麗,花朵肥大。

臘梅還常被用作盆栽。由於臘梅長勢旺盛,一般宜選用較大型的素燒盆,下墊瓦片以利排水,培養土以70《的壤土加30《的泥炭土即可。盆底先加一層粗粒土,再加一層細土並混以少量腐熟餅肥或廄肥作基肥。然後將苗栽人盆中,將培養土壓實,澆以透水即可。其他如修剪和施肥的要求基本與地栽苗相似。這裡應注意的還要做好澆水工作。以上所說“旱不死的臘梅”只是指地栽臘梅,而盆栽臘梅宜間乾間濕,切不可過乾。盆栽臘梅每12年需作一次翻盆換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