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蠟梅[中藥]

山蠟梅[中藥]

山蠟梅,中藥名。為蠟梅科蠟梅屬植物山蠟梅Chimonanthus nitens Oliv.的葉。植物山蠟梅,分布於我國陝西、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西、貴州、雲南等地。具有祛風解表,芳香化濕之功效。主治流感,中暑,慢性支氣管炎,濕困胸悶,蚊蟻叮咬。

別名

亮葉臘梅、毛山茶、岩馬桑、香風茶、山蠟梅、臭臘梅、鐵筷子、小壩王、秋蠟梅、野蠟梅、雪裡花、雞卵果(《全國中草藥彙編》)

入藥部位

葉。

性味

味辛、微苦,性溫。

歸經

入肺、脾經。

功效

祛風解表,芳香化濕。

主治

流感,中暑,慢性支氣管炎,濕困胸悶,蚊蟻叮咬。

相關配伍

1、治風寒感冒,香風茶6g,生薑3-5片。煎水,服時加紅糖適量。(《安徽中草藥》)

2、治胸悶、倦怠、懶食,香風茶、桔梗各4.5g,陳皮6g,蒼朮9g。煎服。(《安徽中草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8g,含有揮髮油,不宜久煎;或開水沖泡代茶。

外用:適量,鮮品揉擦。

藥理作用

1、鎮咳作用。

2、降壓作用。

使用注意

用量過大,偶有噁心、上腹不適等不良反應,但停藥後即可消失。

現代套用

治療感冒。

炮製

採集加工

全年均可采,以夏、秋季採收為佳,鮮用或曬乾。

炮製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梗,洗淨,稍潤,切絲,乾燥。

貯藏

貯乾燥容器內,密閉,置通風乾燥處。防潮。

鑑別

藥材性狀

葉橢圓形或狹橢圓形,長5-15厘米,寬3-6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上表面灰綠色或棕綠色,下表面色較淺,兩面均較糙,具密布的透明腺點,主脈淺褐色,於下表面明顯突出;葉柄長0.5-1厘米。薄革質,氣清香,味微苦而辛涼。以完整、香氣濃者為佳。

飲片性狀

為絲片狀,兩面無毛,深綠色,光亮,革質。氣清香,味辛,微苦澀。

形態特徵

山蠟梅,別名亮葉蠟梅《經濟植物手冊》,野蠟梅《雲南中藥資源名錄》。常綠灌木,高達3米。幼枝方形,老枝近圓柱形。單葉對生,近革質;葉片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長2-13厘米,寬1.5-5.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上面亮綠色,下面灰白色,無毛,葉脈在上面凸起。小花單生或成對生於葉腋,芳香,直徑約1厘米;花被片多數,白色或黃白色,外輪花被片長圓形,長達1.5厘米,寬約3毫米,中輪花被片窄橢圓,內輪花被片卵形;雄蕊5-7,長約3毫米,花葯比花絲長,退化雄蕊於雄蕊基部內側對生;離生心皮多數,子房卵形,花柱纖細。假果橢圓形,長2-4厘米,褐色,被糙硬毛,內含瘦果數個。種子1顆。花期10月至次年1月,果期4-7月。

生長環境

生於山地疏林下或林緣陽處。

相關論述

1、《安徽中草藥》:“疏散風寒,芳香化濕,辟穢醒脾。”

2、《全國中草藥彙編》:“解表祛風,清熱解毒。預防感冒,主治流行性感冒,中暑。慢性支氣管炎,胸悶。外用治蚊蟻叮咬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