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BUK-M1防空飛彈,又稱“山毛櫸-M1”防空飛彈,蘇(俄)制地對空飛彈,是一種由俄羅斯牛郎星(Altair)科研生產聯合體於20世紀80年代研製而成的全天候中程艦載防空飛彈系統,在作戰性能上,類似於美國海軍的“標準”飛彈武器系統,北約稱之為SA-N-7“ 牛虻”(Gadfly),是“ 山毛櫸”-M1(9K37-M1,SA-11)式地空飛彈系統的艦載型,共用一種飛彈,飛彈由革新者機械製造聯合體研製。主要用以取代服役多年的4K90(SA-N-1)式艦空飛彈系統。該飛彈系統的出口型稱為“無風”或音譯成“施基利”。中國稱為“施基利”防空飛彈。在俄羅斯,稱該飛彈為“颶風”M-22式飛彈系統。“山毛櫸-M1”防空飛彈通常發射9M38型飛彈,最大有效射程25公里,飛行高度為15米-14020米。改進型“山毛櫸-M1-2”發射9M317型飛彈。歷史
在1973年 第四次中東戰爭期間,從蘇聯獲得“立方”飛彈的敘利亞軍隊向以色列侵占的 戈蘭高地發起反攻,以色列空軍自信能夠遲滯敘軍地面部隊的攻勢,結果在18天內被敘軍擊落114架飛機,使以色列空軍幾乎完全喪失了戰鬥力,其中41架是被“立方”系統擊落的,因而名噪一時。以空軍的巨大損失刺激了各國進一步發展更先進的戰機,而前蘇聯也從敘軍的戰鬥經驗中汲取養分,開發“立方”的接班人,這就是今天大名鼎鼎的“山毛櫸”系統。該飛彈系統解決了“立方”最致命的三大軟肋:飛彈發射車完全依靠雷達車提供信息服務、作戰單元彈藥消耗過快、飛彈飛行性能有限,容易出現射擊死角。該飛彈系統於1980年在“卡辛”級“伶俐”號驅逐艦上進行了首枚飛彈測試,1981年裝備於“現代”級驅逐艦上,用於對付中低空高速飛機和反艦飛彈的攻擊。
據有關資料介紹:“施基利”飛彈武器是對付全方位來襲的各種空中威脅的有效武器,在所有艦載中程防空飛彈武器中效費比很高。俄海軍水面艦艇大量裝備該型武器,至21世紀初已在全部的“現代”級(956)驅逐艦上裝備了“施基利”防空武器,並計畫在未來10年擬新建的新型驅逐艦上裝備該武器系統。目前(21世紀初)“施基利”系統在“現代”級驅逐艦前後各配置1座24枚飛彈的彈庫和類似美國發射“標準”-1飛彈的MK13式單臂傾斜發射架。
其改進型“山毛櫸-M1-2”於2012年5月在紅場閱兵時亮相,它保持了“山毛櫸-M1”的主要特點,增大了可鎖定目標的數量,因而可對抗大規模現代武器的空中襲擊和飛彈攻擊。
結構
BUK-M1防空飛彈屬於中程防空飛彈,是陸基“山毛櫸”M1(SA-11) 地空飛彈系統的艦載型,採用單臂發射架,分別布置在艦艏和艦艉。每個發射架下存儲24枚飛彈:彈長5.5米,彈徑0.4米,翼展0.86米,發射重量690千克,有70千克高爆碎裂彈頭,飛行速度越3m,最大有效射程25公里,飛行高度15-14020米,最大過載20g,最小有效射程35公里,射高3~28公里,每6秒鐘可發射一枚,採用重達70公斤的高爆破片戰鬥部、固體火箭發動機和全程 半主動雷達制導。不僅能攔截以330米/秒速度飛行的亞音速飛彈,而且能攔截以2.5馬赫速度飛行的高速飛機和飛彈,向同一目標發射2枚飛彈時,對飛機的命中機率為81%--96%,對反艦飛彈的命中機率為43%~86%,必要時還可以攻擊水面目標。該飛彈反應極其靈敏,從雷達告警到飛彈發射,系統反應時間小於20秒,可在極短的時間間隔內發射多枚飛彈。
該飛彈系統以發射連為基本作戰單元,裝備1輛指揮控制車、1輛搜尋雷達車、6輛發射車和3輛裝填/發射車,具備獨立作戰能力。在“山毛櫸”飛彈連內的6輛發射車上,都裝備有一套包括跟蹤照射雷達、電視跟蹤裝置、火控計算機、飛彈制導通道和備用光電瞄準系統在內的較為完整的作戰系統。
車體前部的“火罩”跟蹤照射雷達水平搜尋方位角達60度、跟蹤區俯仰角為-10度到+80度,可以保障發射車在掃描範圍內搜尋、識別目標並發射飛彈。該雷達功率較大,對飛行高度3000米的典型目標都有85千米的最大跟蹤距離,對於飛行高度更高,雷達反射信號更大的波音客機的探測/跟蹤距離勢必更遠。
性能
作為一種全天候多通道的艦載中程防空飛彈武器系統,“施基利”可擔負艦艇和編隊的 防空作戰任務,主要攔截的目標是 轟炸機、殲擊轟炸機、 攻擊機、 直升機和各類 反艦飛彈。和其他中程艦空飛彈武器系統相比較,“施基利”系統突破了傳統的搜尋、跟蹤、照射均需專用雷達的飛彈作戰模式,直接利用MP-710三坐標搜尋雷達的目標信息,取消跟蹤制導雷達,形成了新的搜尋、照射的飛彈作戰模式。這樣,既簡化了系統結構又增加了攔截目標的火力通道數。因此,該系統的作戰效費比高。
由於飛彈採用了弧形彈道攔截超低空目標,可有效地消除海雜波及鏡象多路徑效應對飛彈制導的影響,因此,該系統具有反掠海飛彈能力。
另外,由於該系統採用模組化結構,有較靈活的適裝性,火力通道數可根據載艦的情況而定,最少為兩個,最多為12個,可裝備1500噸以上的各類艦船。
實戰記錄
“山毛櫸-M1”的可靠性與有效性不止一次地在演習和實戰中得到證明:
在俄軍舉行的“防禦-92”和“秋季-93”演習中,“山毛櫸-M1”在阿舒盧克靶場輕鬆擊落了80多個不同類型的空中靶標。
在1999年科索沃戰爭中,前南聯盟防空戰士用它擊落一架美軍F-117型“夜鷹”隱形戰鬥機,打破了隱形戰機不可戰勝的神話,讓美國人非常震驚。用一句俄羅斯軍工人耳熟能詳的名言形容,那就是“我們的‘山毛櫸’飛彈,能像俄羅斯芭蕾一樣馳名世界!”
2008年的南奧塞梯戰爭,幾乎成了俄羅斯和喬治亞兩軍“山毛櫸”飛彈的對戰。先是俄第58集團軍防空部隊動用“山毛櫸-M1”飛彈系統擊落多架喬治亞的“天蠍”強擊機,使格空軍變成真正的“空”軍。而俄軍派出的圖-22超音速轟炸機也莫名其妙地被喬治亞擊落。後經調查,原來是喬治亞在2007年悄悄從烏克蘭採購了能裝配一個營的“山毛櫸-M1”防空飛彈系統和48枚配套飛彈,這才導致了戰場上出現了“自相殘殺”的場景。
系統改進
改進型
俄羅斯對陸基“山毛櫸”-M1和艦載“施基利”(SA-N-7)進行了改進,以進一步增大射程和提高攔截掠海反艦飛彈的能力,陸用的改進型西方編號為SA-17,海用的改進型西方編號為SA-N-12均採用9M38M2型飛彈。“施基利”系統的主要改進工作在彈上,改進方面如下:
系統增加了指令修正制導技術;
系統對飛機、飛彈目標採用波譜識別技術;
目標照射器採用新的軟體;
飛彈採用新型的火箭發動機;
飛彈採用新型信號處理裝置;
飛彈採用高靈敏度引信裝置並增加了測高能力和距離截止措施;
飛彈採用大弧形彈道。
因此,改進型的飛彈增長了0.2米,射程擴大到38千米。
改進型“施基利”系統已進行了一些海上打靶試驗,發射了30枚飛彈,其中5枚飛彈要求對付3米飛行高度的目標,所有5枚飛彈都命中目標,1991年,在“薩哈洛夫”號巡洋艦上進行過如下試驗:3個目標的飛行高度分別在500米(飛機)、10米(飛彈)、5米(飛彈),用3枚飛彈分別成功攔截了這3個目標。
後續改進
改進型“施基利”系統將裝備“現代”級的“安靜”號。在“現代”級飛彈驅逐艦上,為“施基利”防空系統配置了6部照射器,形成6個火力通道。因此,該系統可同時攔截6個空中目標。針對“施基利”飛彈射程較近的弱點,20世紀90年代初,俄羅斯對“施基利”進行改進,使武器的射程和攔截掠海飛彈的能力有了進一步提高,西方稱之為SA-N-12,俄羅斯命名為“刺蝟”。1993財年,“施基利”系統的報價為1500萬美元/套(不包括飛彈),飛彈的報價為45萬美元/枚。
衍生型號
“山毛櫸”-BUK-M1-2防空飛彈系統
“山毛櫸”-BUK-M1-2防空飛彈系統(美國 代號SA-17,北約稱“灰熊”)是當今“山毛櫸”飛彈的代表,於1995年進入俄陸軍服役。它由俄“金剛石-安泰”防空武器裝備公司研製並生產。它用於替換早先的9K37“山毛櫸”。“山毛櫸”-M1-2由 指揮車、 雷達車和 自行式飛彈裝填發射車等幾部分組成。“山毛櫸-M1-2”發射9M317型飛彈。“山毛櫸”給人帶來了新的防空理念。它可在發射架的高低射界保持不變的情況下發射飛彈對付所有的目標。“山毛櫸”-M1-2用相控陣雷達天線取代裝置在發射架上的跟蹤雷達天線。每部發射架都能同時制導4枚飛彈對付不同目標。它的作戰目標為戰略和戰術飛機、戰術彈道飛彈、巡航飛彈、戰術空射型飛彈、直升機和無人機。它還具備有限的反戰術彈道飛彈的能力,並能對付20公里距離內的反輻射飛彈。“山毛櫸”-M1-2型防空飛彈很有可能擔負S-400多層防空系統的中程防禦任務。
“山毛櫸”-M1-2發射9M317型飛彈。彈長5.5米,彈徑400毫米,彈重715公廳,高爆破片戰鬥部重70公斤,有效射程3-45公里,最小作戰高度約為10米,最大有效射高2.5萬米。“山毛櫸”-M1-2保持了“山毛櫸”飛彈結構體系的主要特點,將目標通道的數量提高了好幾倍,因而可對抗大規模現代武器的空中襲擊和飛彈攻擊。
馬航MH17航班相關
2014年7月17日晚,一架屬於馬來西亞航空公司的波音777客機在烏克蘭境內靠近俄羅斯邊境。飛機載約280名乘客和15個機組人員。這架客機是從荷蘭阿姆斯特丹飛往馬來西亞吉隆坡,本應在莫斯科時間17時20分(台北時間21時20分)進入俄羅斯領空。烏克蘭內政部顧問稱,機上295人全部遇難。
俄媒援引知情人士的話報導稱,墜毀的馬來西亞客機在烏克蘭東部大約1萬米高空被擊落。報導稱,在飛機飛臨俄羅斯邊境時突然下降5千米,隨後被發現墜毀在烏克蘭境內。據悉,擊落它的是“布克”地對空飛彈,墜毀地點距離俄羅斯邊境60公里。該系統俄羅斯和烏克蘭兩國軍隊均有裝備。據報導,俄羅斯民航局稱,出事客機並沒有進入俄羅斯領空。
俄羅斯報章《今日俄羅斯》引述俄國防部指,在發生今次空難前,烏克蘭政府軍曾經把多個排的BUK地對空飛彈系統,包括27台發射器,調動往頓涅茨克地區,即空難現場一帶。另有傳媒引述訊息指,另一排的BUK地對空飛彈系統目前正準備從哈爾科夫,運往頓涅茨克地區。
在隨後的報導中,事件的“罪魁禍首”反而指向了烏克蘭民兵組織,在6月30日,烏克蘭空軍第156地空飛彈團一部確實剛剛向烏民兵投誠,該團裝備的正是“山毛櫸”飛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