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農業大學資環學院

山東農業大學資環學院

學院的前身是創建於1948年的農業化學系,是農業大學創建最早的院系之一。為適應資源環境科學的發展和社會經濟的需求,於1994年10月撤系建院,成立資源與環境學院。在5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幾代資環人艱苦創業,奮勇拼搏,勵精圖治,學科建設成效顯著,辦學水平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得到社會高度評價。

學院簡介

構成

山東農業大學資環學院南校區 山東農業大學資環學院南校區
山東農業大學資環學院 山東農業大學資環學院

學院下設土壤與水科學、植物營養、土地資源管理、資源信息技術、環境科學和草業科學等6個系,設有農業資源環境和資源信息技術2個實驗中心。有博士後流動站1個、省級重點實驗室1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個、二級學科博士點2個、碩士點6個、本科專業5個。有教職工62人、本科在校生1100餘人、研究生100餘人。是一個集農學、理學、管理學等多學科門類及本科、碩士、博士研究生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的二級學院。

歷史沿革

一、農業化學系的建立

一九四八年九月廿四日濟南市獲得解放,當年十月初各校復學,山東省立農學院(山東農業大學前身)開始復學上課,並根據社會建設的需要,在原有農藝、園藝、森林三個系的基礎上,成立農業化學系和農田水利系。農業化學系即現在資源與環境學院的前身。建系之時,正值解放初期和戰爭年代,全國尚未解放,舊社會遺留的學校條件十分簡陋。在1948年底建立農業化學系之初,只有孔躍卿、賈玉鈞、吳守誡、程叔明、李范等幾位教師,至1952年先後又有曹會漳、張曉衛、汪輯文、沈孝蓉、鄭乃青、潘行熙、徐凌、閆鉞、楊賁鉞、姜士堯、潘永珂、李永淑、金有坤等教師到校任教,已有專業齊全的教授九人,講師及助教多人,教師隊伍在校內已是一支力量較強的系。1948年第一屆招收學生三十多人(女生四人),後因參加軍幹校及其他原因,在1952年畢業時為32人。在學習至三年級後,分為土壤肥料、農業分析、農產製造等三個專業組學習和培養。1950年又從華東區招收第二屆學生三十多人,至1954年畢業時為土肥一個專業。由於建國之初,人才缺乏,所以第一、二屆學生畢業後,除個別留省內外,都分配至中央及華東的農業部、地質部、輕工業部、林業部、商品檢驗局、中國科學院、人民大學等單位,從事科技教育工作,成為各專業部門在建國後第一批高級專業人才,如石華、徐琪、唐克麗同志等都在工作崗位上發揚母校勤勞、樸實、好學、創新的學風,成為學科帶頭人、知名專家,做出了傑出貢獻。

二、土壤學與農業化學系的發展

1956年教育部的同志到學校視察,了解到我校農業化學系設定情況(當時全國很少院校有此專業),而且師資力量強,於當年繼續招生四個班,並改名為土壤與農業化學系(簡稱土化系),一直延續至1966年“文革”前,每年招收1-2班學生,為我省及兄弟省培養土肥專業人才,並成為1958年全國土壤普查時我省的基本專業人員。在此期間,按照國家對人才的需求和教育部的部署多次修訂專業計畫及明確制定專業培養目標,土壤學與農業化學系得到快速的發展,教研組(室)由1950年的二個教研組至1958年學校遷泰安後發展至數學、物理、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土壤學、土壤改良學、農業化學、微生物學等教研組(室),教師70多人,為全校教師最多的系。 1965年根據學校組織調整安排,土化系與植保系併入農學系,保留土壤學、農業化學二個教研組。至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開始 後,停止招生。原在校學生至1969年全部畢業。

三、改革後的發展

1977年“文革”後,全國大學恢復招生,每年土化系招生1~2個班,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的指引下,教學、科研又進入了一個全面發展的時期,按照社會發展及經濟建設的需求,重新修訂了教學計畫及培養目標,教學活動走向正規發展的道路。 根據國家土地工作的需要,土化系在1985年首先在國內建立了土地資源專業(專科)和土地資源為主的碩士點(土壤類),至1993年土地資源專業升格為土地管理專業(本科),每年招2~3個班,2000年又設土地資源管理碩士點,1991年建立土地資源研究室(被評為校重點研究室)。土地資源專業建立後,教學科研與國家土地管理工作(土地資源調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土地估價,基本農田保護等)密切結合,增加了教學科研活力,適應了國家急需,為我省培養了第一批土地科技專業人才,現在有的已擔任廳、局長職務和教授,為全國和省的土地管理工作做出了貢獻。 1989年按照學校學科調整安排,農業環保專業自植保系併入土化系,1993年根據社會發展需要,在土壤與植物營養專業設立了農業環保本科方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