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物流業轉型升級實施方案(2015—2020年)

物流業是融合運輸業、倉儲業、貨代業和信息業等行業的複合型服務業,是支撐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產業,涉及領域廣、部門多,吸納就業人數多。為加快物流業轉型升級,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特制定本方案。

一、物流業發展現狀和特點

(一)物流業平穩較快發展。“十二五”以來,我省物流市場需求持續增加,物流業增加值不斷增長,固定資產投資占全省投資的比重穩中有升。2014年,全省社會物流總額18.55萬億元,同比增長8.16%;物流業增加值3852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6.5%,占第三產業產值的14.9%;固定資產投資4198.1億元,同比增長16%,占全省10.1%。全省社會物流總費用9631.7億元,社會物流總費用與地區生產總值的比率為16.2%。全省各種運輸方式換算貨物傳送量26.48億噸,為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保障作用。

(二)物流企業和物流園區不斷發展壯大。全省物流企業達到22000多家,其中重點物流企業836家,全省現運營物流園區339個。6家物流企業被評為全國物流行業先進集體,64家物流企業被評為“山東服務名牌”,一批專業化物流企業快速成長,形成了由多種所有制、不同經營規模和多種服務模式構成的具有鮮明行業特色的物流產業群體,拉動了社會就業,帶動了區域經濟發展。

(三)物流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鐵路、公路、海港、內河水運、航空、管道四通八達,公路通車裡程25.95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108公里;沿海港口生產性泊位540個,年吞吐量12.86億噸;鐵路運營里程5110公里,鐵路專用線431條;民航機場8個,航線368條,其中國際、地區航線41條,國內航線327條;輸油氣管道長度10281公里,年輸送天然氣92.4億方、原油5000萬噸、成品油880萬噸。交通運輸條件的不斷完善,促進了全省物流業的發展。

(四)製造業與物流業聯動發展效果明顯。我省是製造業大省,工業物流占全省社會物流總額的78%左右。近年來,全省扶持了185個製造業與物流業聯動發展示範項目,帶動和影響全省85%以上的規模企業,採取多種方式分離外包物流服務,形成了多種兩業聯動發展模式。中國重汽、海爾集團、濰柴動力等一批龍頭製造企業和物流企業實施融合發展,開展供應鏈一體化管理,企業物流成本下降11%以上,取得了良好的聯動效果。

(五)商貿和農業物流規模不斷擴大。2014年全省規模以上批發零售企業1.68萬家,連鎖總店139個,連鎖門店1.1萬餘家,規模以上企業建設大型配送中心148個。以郵政、供銷社物流為骨幹企業,全省建立三農服務站2.6萬家,各類門店10萬餘家,為推進全省工業生產資料下鄉、農副產品進城的雙向物流體系建設創造了條件。

(六)快遞行業和電商物流發展較快。2014年,全省具備經營快遞業務資格的企業及分支機構達到1600家,快遞業務量4.47億件,同比增長42.42%;業務收入67.01億元,同比增長22.96%。全省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1.3萬億元,增速超過2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55%以上通過電子商務進行採購和行銷。“好品山東”網路平台上線企業達到15671家,帶動企業完成交易額509億元。

(七)物流信息化和標準化穩步推進。物聯網、雲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開始套用,大多數物流企業建立了信息管理系統,物流信息平台建設快速推進。物流標準化不斷完善,先後制定實施物流地方標準49項,認定省級物流標準試點單位44家。開展省級物流企業及園區評估認證工作,規範物流市場的管理,已認證星級物流企業及園區120家,促進了我省物流標準化的推廣和龍頭物流園區、企業的培育。

二、物流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總體來看,我省物流業實現了平穩健康發展,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一)物流運行成本較高。近年來,我省社會物流總費用與地區生產總值的比率雖低於全國平均水平0.4個百分點,但運行效率較低。隨著人力、土地、燃料等成本不斷升高,影響物流企業運營的各要素價格呈上升態勢,物流企業成本上升壓力進一步加大,平均利潤率呈逐年下降趨勢。

(二)專業化和精細化服務水平不高。近年來,我省各類物流企業成長較快,但發展很不均衡,市場競爭能力相對較弱,存在發展方式粗放、運輸效率低、服務水平不高等突出問題。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製造企業對物流服務需求的個性化要求越來越高,一般性的運輸、倉儲服務,難以滿足產業轉型升級所需要的專業化、精細化的服務要求。

(三)物流基礎設施配套服務功能不完善。物流園區建設缺乏統一的規劃與管理,一些物流園區建設定位不明確,服務功能較低,沒能與當地產業集群、產業特色和交通網路有效結合,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物流園區網路體系尚未建立。多式聯運服務體系建設滯後,樞紐和節點城市多式聯運設施建設不完善,物流基礎設施之間、各種運輸方式之間不銜接、不配套,不能滿足現代物流發展的要求。

(四)物流發展環境建設有待於最佳化。近年來,有關市和企業適應物流業的發展,開發建設物流信息系統和平台,但物流企業與工業、商貿流通企業間的信息不能有效對接、共享共用。還存在誠信體系建設滯後,市場秩序建設、政策法規體系建設不夠完善,物流業從業人員整體素質有待於進一步提升等發展環境問題。

三、轉型升級的指導思想、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產業轉型升級和建設生態文明的總體要求,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先進技術和信息化為支撐,以提高物流運行質量和效益、降低物流成本、減輕資源和環境壓力為目的,按照整合、提升、發展、創新的基本思路,積極營造有利於物流業發展的政策環境,培育物流龍頭企業,提升物流標準化、信息化、智慧型化、集約化服務水平,努力構建和完善高效生態節能的現代化物流服務體系,促進我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二)主要目標。到2020年,基本建立布局合理、信息暢通、技術先進、便捷高效、綠色環保、安全有序、管理規範的現代物流服務體系。

1.物流產業規模。到2017年,社會物流總額年均遞增7%;物流業增加值年均遞增6.5%,占地區生產總值的6%,占第三產業產值的16%。到2020年,社會物流總額年均遞增6.5%;物流業增加值年均遞增6%,占地區生產總值的6.2%,占第三產業產值的16.5%。

2.物流運行效率。到2017年,社會物流總費用與地區生產總值的比率下降到16%。到2020年,社會物流總費用與地區生產總值的比率下降到15.8%,物流業對我省經濟的支撐和保障作用進一步增強。

3.物流服務能力。物流業與工農商貿企業聯動發展水平明顯提高,一體化運作、網路化經營、信息技術服務和供應鏈管理水平明顯提升,形成一批具有國際、國內競爭力的大型綜合物流企業和一批專業化物流企業,培育一批物流品牌企業。

4.物流基礎設施。物流園區(中心)等網路體系布局更加合理,多式聯運、甩掛運輸、共同配送等現代物流運作方式保持較快發展,物流集聚發展的效益進一步顯現。

5.物流技術裝備。節能環保的先進技術、裝備繼續推廣套用,物聯網、雲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和電子商務物流、物流信息平台建設快速推進,物流業的總體能耗和污染排放水平進一步降低。

四、轉型升級的任務和實施路徑

從我省總體情況看,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推進物流服務體系建設,是推動物流業轉型升級的主要途徑,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

(一)加快推進物流集聚區的建設。按照省委、省政府“兩區一圈一帶”區域發展戰略,結合我省各地經濟發展特點、交通運輸網路和物流業發展的實際情況,重點規劃建設和推進五大物流區域。一是東部港口物流群。以青島為龍頭,煙臺、威海、日照為重點,充分發揮港口設施功能完備、經濟外向度高、發展潛力大的優勢,重點發展外向型物流、保稅物流和輻射型物流。加快疏港鐵路和公路的規劃和建設,加強港口與陸路運輸的協調,發展公鐵水聯運、國際貨櫃多式聯運,提高港口的集疏運能力。以發展現代物流為重點,鼓勵港口與大物流企業、臨港物流園區的合資合作,加快沿海港口大型礦石、油品泊位建設。二是省會城市群經濟圈物流群。以濟南為中心,淄博、泰安、萊蕪、德州、聊城、濱州為重點,著重發展陸路綜合物流、城市配送物流及輻射全國的中轉物流,大力發展綜合運輸,形成連線省內各主要城市,輻射冀、豫、蘇、皖等周邊省份的物流中轉基地。加快與半島港口城市的通道對接,合作實施“大通關工程”,形成一條暢通的國際物流通道。三是魯南商貿物流群。以臨沂為中心,日照、棗莊等為重點,重點發展商貿物流、大宗商品物流、冷鏈物流。通過發展商貿經營、中轉物流、會展經濟以及生產、生活資料交割、配送等業務,進一步做大做強商貿流通業,形成輻射華東、華北、中原等地區的商品集散地、區域物流樞紐。四是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物流群。以東營、濱州、濰坊、德州、煙臺為重點,依託勝利油田和中海油,重點發展輻射全省的石油管道物流,發揮油鹽化工、紡織、造紙、裝備製造、半導體照明等特色產業優勢,重點發展行業物流;發揮農副產品加工、壽光蔬菜基地等優勢,積極發展專業化物流,建設一批高效生態特色物流園區、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五是西部經濟隆起帶物流群。以臨沂、濟寧、棗莊、菏澤、聊城、德州、泰安為重點,利用鐵路運輸和京杭運河水運成本較低的優勢,大力發展鐵路和內河水運物流,推進公鐵水聯運物流項目建設,建立和完善以煤炭、有色金屬、礦石、水泥、石膏等大宗物資為主的轉運型物流中心。搞好化肥、農藥、種子、塑膠薄膜等農資物流配送,做好種植、飼養、加工、銷售等環節物流銜接。

我省有2個國家級、7個省級、8個地區級物流節點城市和29個連線兩種以上運輸方式的縣級節點城市,要進一步發揮節點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根據產業特點、發展水平、設施狀況、市場需求、功能定位等,加強物流園區等基礎設施的規劃布局,推進區域物流發展。

(二)加快推進物流社會化和專業化服務。充分運用信息化、網際網路手段改造提升傳統物流業。一是大力推動物流供應鏈一體化服務。支持、引導具有一定實力的物流企業打破行業、部門、區域界限,進行功能整合和業務延伸,對物流業務活動實施集聚化、規模化、一體化管理。積極開展供應鏈管理示範工程,為產業對接提供增值配套服務以及供應鏈金融、信息追溯等集成服務,不斷提升一體化配套服務能力和水平。二是推動專業化物流發展。圍繞鋼鐵、煤炭、裝備、汽車及零部件、石化、醫藥、建材等行業,著力發展第三方物流,提供定製化和專業化服務;加快發展具有供應鏈設計、諮詢管理能力的專業化物流企業,培育扶持危險化學品物流、書刊印刷配送物流等一批物流企業,打造全省專業物流供應鏈,提升物流專業化、社會化服務水平。三是推動產業聚集區物流園區(中心)建設。引導製造業、農業、商貿流通業集聚區內物流基礎設施、物流信息平台共享共用,統籌規劃新建、整合提升已有產業集群周邊的物流園區、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完善服務功能。結合區位特點和產業物流需求,發展一批布局合理、用地節約、產業集聚、功能集成、經營集約的貨物樞紐型、生產服務型、商貿服務型、口岸服務型和綜合服務型物流園區(中心),以及為農產品、醫藥、冷鏈、危險貨物運輸、快遞等配套的專業化物流園區(中心),為我省物流發展提供可靠支撐。

(三)加快推進城鄉配送體系和快遞業務發展。一是加強組織協調。發揮我省物流聯席會議制度的作用,加強發展改革、經濟和信息化、公安、交通運輸、國土資源、住房城鄉建設、商務、工商等相關部門的協調,研究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加強城鄉配送和快遞業務的組織協調,共同推進。二是推進城市配送體系建設。按照交通運輸部等七部委《關於加強和改進城市配送管理工作的意見》(交運發〔2013〕138號)要求,儘快出台支持城市物流配送的意見,加快推進物流示範城市配送體系的建設,最佳化城市配送網路,鼓勵統一配送和共同配送,推動城市配送車輛標準化、標識化。三是推進農村物流配送體系建設。發揮交通、商貿、供銷和郵政物流體系在農村物流網路化服務中的優勢,支持開展聯盟合作,整合利用現有資源,最佳化農村流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快開拓農村物流市場,積極推進“農業生產資料、農民生活資料下鄉”和“農產品進城”雙向物流體系建設。繼續推廣“農超對接”,建立農產品進城快捷通道,在配送網點建設、配送車輛進城等方面創造條件,通過標準化和信息化提高市場的配送能力和水平。四是加快推進快遞業務的發展。認真落實《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促進快遞服務業健康發展的意見》(魯政辦字〔2014〕89號),支持快遞企業與電子商務、製造業、農業等構建合作發展平台,發展共同配送,加強協同發展。推進電子商務快遞配送信息平台和社會化倉儲設施網路建設,進一步完善存儲、轉運、停靠、卸貨等基礎設施,支持農村、學校、社區的物流快遞公共取送點建設,保障便捷通行。加快布局、規範建設一批快件處理中心和航空、高鐵、陸運集散中心。引導快遞企業為特色農產品提供包裝、倉儲、運輸的標準化、定製化服務,發展農產品冷鏈物流,提供適應農業生產季節性特點的快遞服務。繼續加大對電商物流和快遞企業的金融服務支持,積極探索創新融資方式,為企業提供扶持性擔保,著力幫助企業解決融資問題。

(四)加快推進物流企業發展壯大。鼓勵物流企業與製造企業之間以資產重組、協作聯盟、合資、合作等形式,組建第三方物流企業,並不斷擴大合作領域,向物流金融服務、保稅物流業務等功能延伸,形成一批技術先進、一體化和網路化運營的大型物流企業集團。重點培育一批服務水平高、競爭力強的第三方物流企業,與製造企業建立供應鏈戰略合作夥伴關係。鼓勵運輸、倉儲等傳統物流企業向上下游延長服務,進行功能整合和服務延伸,加快向現代物流企業轉型,支持傳統運輸企業拓展服務範圍,提升綜合服務能力。扶持中小物流企業創新物流服務模式,加強資源整合,組建物流企業服務聯盟,逐步發展壯大。鼓勵物流企業同國際、國內先進物流企業的合資、合作與交流,提高國際、國內競爭力。加快培育我省電商物流的龍頭和品牌企業,鼓勵支持電商物流企業的發展。推進我省物流園區和物流企業的等級認證,完善物流企業信用評價指標體系,培育壯大物流企業,促進我省物流業健康快速發展。

(五)加快推進物流業與其他產業聯動發展。製造業、商貿流通業和農業等產業物流是物流業發展的需求基礎。積極推動我省大企業集團帶頭設立統一的物流管理中心,通過採用BPR(業務流程再造)和ERP(企業資源計畫)技術,整合上下游物流資源,加快剝離物流服務環節。鼓勵物流企業緊密圍繞企業物流需求,主動融入產業物流供應鏈,深入了解製造企業物流和供應鏈運作模式及管理模式,把物流服務融合到供應鏈各個環節,通過流程最佳化、效率提升和模式創新,發揮協同效應。形成一批具有全球採購、配送能力的供應鏈服務商。促進農業、商貿流通業與物流企業加快對接,鼓勵商貿流通企業發展新型流通業態,提高配送的協同化和規模化、網路化水平,加快發展連鎖經營和電子商務物流,提升服務功能。推進糧食、棉花等大宗農產品物流發展,完善倉儲等配套設施建設。大力推動冷鏈物流發展,強化冷鏈儲運設施建設,完善冷鏈物流網路,支持大型冷鏈物流企業擴大運輸能力,減少鮮活產品的運輸損耗。鼓勵支持商貿、農產品物流園區的發展,有效促進多種產業與物流業融合發展。

(六)加快推進物流信息服務體系建設。鼓勵引導物流企業加大物流信息化投入,加快研發物流信息系統,重點支持製造企業、商貿流通企業、物流企業建立面向上下遊客戶的信息服務系統,實現數據實時採集,促進物流信息互聯互通,區域間和行業內的物流信息共享,提高物流業務運作效率和服務水平。促進物流信息與公共服務信息有效對接,加強綜合運輸信息、物流資源交易、電子口岸和大宗商品交易等平台建設。支持建立運輸配載、跟蹤追溯、庫存監控等滿足實際需求、具備可持續發展前景的物流信息平台,加強貨物配載中心建設,銜接貨物信息,匹配運載工具,提高物流企業運輸工具利用效率,降低運輸車輛空駛率。針對我省鋼鐵、煤炭、石化、醫藥等需求量大、民生價值突出的重點生產資料,引導社會投資根據交通條件、產業布局等因素規劃建設大宗生產資料供應鏈一體化服務交易平台,形成集物流信息發布、國際採購、線上交易、數據交換、智慧型分析等功能為一體的物流信息服務中心,培育一批開放、通用、標準化的交易平台企業,推動網上交易產業鏈的延伸,帶動物流、運輸等相關配套產業發展,實現物流、商流、資金流、信息流等有效結合。

(七)加快推進多式聯運與綜合運輸體系建設。一是加強綜合運輸體系建設。加強政府主管部門和企業之間的協調配合,進一步組合最佳化交通運輸方式,發揮鐵路、公路、港口、航空、管道五種運輸方式的整體功能,推進經濟、安全、高效、節能運輸體系的建立。二是加快多式聯運設施建設。組織編制多式聯運發展的戰略規劃和實施意見,提出促進多式聯運發展的路徑和政策措施。發揮鐵路貨櫃中心站的作用,加快貨櫃碼頭、內陸貨櫃中轉站、堆場、海關監管場所等多式聯運及轉運設施建設。完善港口的鐵路、公路集疏運設施,提升臨港鐵路場站和港站後方通道能力。構建與鐵路、機場和公路貨運站能力匹配的集疏運網路系統,鼓勵發展海鐵聯運、鐵水聯運、公鐵聯運、陸空聯運,著力增強鐵水、陸鐵聯運競爭力,通過信息手段加強各運輸方式之間的銜接,提高聯運服務水平。三是大力扶持貨櫃多式聯運企業。鼓勵大型貨櫃、船運、貨代、鐵路運輸、公路運輸企業拓展經營網路,完善聯運功能,推行“港口—鐵路—公路”門到門貨櫃多式聯運實體化運作,實現集約化、規模化經營,扶持多式聯運企業做大做強。四是積極協調交通、鐵路、海關、檢驗檢疫等部門,最佳化鐵路運行徑路,推進增開國際貨運列車班次,密切沿途及口岸部門間的信息互換、監管互認與跨區域通關協作,加快搭建跨國多式聯運直達通道。

(八)加快推進物流對外開放與合作。一是加快構建物流國際開放通道。發揮青島港、日照港作為新歐亞大陸橋頭堡群優勢,抓住國家構建“一帶一路”戰略的機遇,以青島港為龍頭,打通陸橋商貿物流大通道。圍繞做大中亞與日韓間過境運輸業務,開展物流方面的政策協調和技術合作,大力發展轉口貿易、港口經濟、通道經濟,建設中亞貨物倉儲、中轉、分撥、展銷基地。加快與日韓合作,構建東歐、中亞、我國中西部地區對日韓商貿的東方出海口,進而開闢日韓輸歐貨物的陸路新通道。加快發展跨境電子商務,完善跨境電子商務運行模式和管理政策。支持建設國際快遞轉運中心和分撥中心,結合跨境電子商務發展,深入推動郵政企業、快遞企業與電子商務企業的戰略合作,發展電商小包等新型郵政業務,鼓勵快遞企業建設一批海外倉庫和快遞物流園區。二是加強物流業務的對外經濟合作。推動物流業“引進來”和“走出去”,加強同國內外先進物流企業的合資、合作與交流,引進、吸收國外促進現代物流發展的先進經驗和管理方法,支持跨國物流公司、大型物流企業總部、區域中心、快遞企業總部、地區總部、分撥中心、呼叫中心等落戶山東。支持我省重點物流企業通過自建、合作、併購等方式建設跨境網路,發展跨境電商物流和大宗商品交易。突出香港國際物流樞紐作用,推動物流企業到香港融資,進一步加強與港澳台的物流合作。三是加快國際物流和保稅物流發展。加快發展適應國際採購、國際配送、轉口貿易業務要求的國際物流,建立適應製造企業全球化運作、多元化發展需求的新型保稅物流體系,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建設保稅物流中心、保稅倉庫,加快發展空港物流。不斷提升口岸信息化水平,高標準推進電子口岸建設和大通關信息資源整合,促進我省口岸物流向內地物流節點城市順暢延伸,促進內地物流業的發展。

(九)加快推進物流技術創新和標準化建設。重點推進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北斗導航及移動互聯等信息技術在物流管理方面的套用。加強物流新技術的自主研發,支持、鼓勵物流企業採用貨物跟蹤定位、無線射頻識別、電子數據交換、物流管理軟體、智慧型交通等關鍵技術,加快物流企業供應鏈管理技術和信息技術的推廣套用。積極發展標準化、廂式化、專業化的公路貨運車輛,提高物流裝備的現代化水平。加強物流標準的制定和推廣,選擇行業基礎好、發展前景大的物流企業開展服務標準化試點建設工作,在關係民生的食品、藥品、快速消費品等重點領域開展標準化托盤循環共用示範試點。鼓勵物流企業參與物流行業技術標準和管理標準的制訂,注重物流標準與其他產業標準以及國際物流標準的銜接,積極開展地方標準、行業標準和國家標準推廣套用和培訓宣傳。

(十)積極推進綠色物流和應急物流發展。大力發展甩掛運輸、共同配送、統一配送等先進的物流組織模式,提高儲運裝備的信息化水平,減少返空、迂迴運輸。鼓勵採用低能耗、低排放的運輸工具和倉儲設施,推廣集裝單元技術,鼓勵包裝物和托盤重複使用和回收再利用。大力發展回收物流,推動廢舊電器、電子產品等生活廢棄物和加工中產生的邊角廢料等有使用價值廢棄物的回收物流發展。加強危化品運輸管理,最大限度減少環境事故。加強應急倉儲、中轉、配送設施建設,提升應急物流設施的標準化、信息化水平,建立和完善應急物流信息系統,形成一批具有較強應急物流運作能力的物流企業和物流中心。

五、保障措施

(一)進一步最佳化物流業發展的政策環境。一是繼續減輕物流業的稅收負擔。針對“營改增”後個別實際稅負仍然偏高的問題,有關部門要積極研究財政等扶持政策,讓更多的企業享受改革紅利,真正為物流企業“減負”。二是加大對物流業土地支持力度。合理規劃我省物流園區建設,對納入規劃的物流園區在用地上給予重點保障,在土地利用年度計畫中給予優先安排。依據省物流業發展規劃,在新型工業化示範區、經濟開發區、出口加工區、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等產業集聚區內,規劃建設物流設施用地,參照工業倉儲用地有關政策執行。三是促進物流車輛便利通行。依法開展收費公路專項清理工作,對收費公路結構和站點布局實施總量控制,動態管理。加大高速公路收費項目的管理和監督,明確收費主體、項目和標準,切實減少收費環節。積極採取有力措施,切實加大對公路“亂收費”“亂罰款”清理整頓力度。落實電煤運輸快速通道、鮮活農產品綠色通道等政策,對符合快速和綠色通道政策的運輸車輛,實施快速通行政策。確定城市配送車輛的標準環保車型,制定城市貨物配送管理辦法,保障配貨車輛停靠需求。推進甩掛運輸的發展,完善甩掛車輛海關監管制度。推動快遞服務與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資源優勢互補,完善城市快遞配送網路,保障快件運遞專用車輛優先快速通行,改善快遞運輸環境。四是進一步最佳化口岸環境。加強內陸與沿海口岸的合作,推動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和保稅監管場所建設。推行物流企業與口岸通關監管部門信息聯網,對進口貨物及符合條件的出口貨物實行“提前報關、貨到驗放”。建立口岸物流聯檢聯動機制,減少通關時間,進一步提高通關效率。五是提高政府部門工作效率。各有關部門要明確責任和分工,加強對物流業收費管理,最佳化各項審批流程,縮短物流企業辦事等待時間,提高工作效率。

(二)加大對物流業的財政和金融支持。各級財政要繼續加大對物流業發展的資金扶持,對省物流規劃確定的重點物流項目給予優先扶持。促進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大對物流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對符合信貸條件的物流企業及其項目,優先發放貸款,對信譽好的物流企業適當增加授信。積極拓展融資渠道,加強與進出口銀行、國家開發銀行和農業發展銀行等政策性銀行的聯繫對接,爭取積極支持。突出政策導向,發揮政府股權投資引導基金的作用,拓寬物流企業融資渠道。加大對物流企業上市資源的培育力度,支持物流企業通過上市、發行債券等多種渠道融資,引導社會資本更多地支持物流企業改制上市掛牌。充分利用省政府和期貨交易所的合作平台,深化與期貨交易所的戰略合作,推動企業利用期貨市場實現套期保值,規避市場風險。推動建立適合物流企業特點的金融產品,積極推廣倉儲設施和運輸車輛抵押、質押等信貸業務,充分發揮融資租賃對物流業的積極作用,進一步提高對物流企業的金融服務水平。鼓勵開展多種類型、多種層次的銀企對接活動,促進金融機構和物流企業的交流協作。

(三)加強物流市場的監督管理。安監、公安、鐵路、交通運輸、民航等部門要重視物流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工作,督促企業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履行安全主體責任,嚴格操作規程,禁止超限超載運輸。支持符合條件的大型物流企業擴大危險化學品運輸能力,危化品運輸要強化管理職責和從業人員資格條件,嚴格物流設備設施的檢驗檢測,保障營運車輛安全性符合國家規定,切實加強物流安全保障工作。強化郵政、快遞物流的收寄和貨運的安全檢查,嚴防通過物流渠道郵遞違禁物品。加強物流信息安全管理,禁止泄露轉賣客戶信息,建立政府監管、協會監督與行業自律相結合的機制,完善物流企業誠信體系建設。

(四)完善物流統計體系。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統計局要組織開展物流景氣指數體系的調查分析工作,抽樣選取樣本企業,建立基礎數據的上報以及景氣指數測算制度,進一步完善我省物流統計核算體系,及時監測分析運行態勢,提高物流統計的科學性、準確性,為政府制定物流業政策提供參考。

(五)加快推進物流人才的培養。支持高等院校與國內外企業、行業協會合作,開展物流專業培訓,進行物流人才的訂單式培養;建設物流實訓基地,增強高等院校物流專業學生就業的適應能力,培養精通物流和信息化的複合型專業化人才。推動校企聯合,職業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在職技能培訓等多層次的人才培養體系建設,提高管理人員素質和水平,提升物流服務能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