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志·建材工業志

到1936年前後,山東民族建材工業有了一定發展。 1979~1980年,建材生產在調整中加快發展。 1985年,為建材生產服務的配套體系基本形成。

《山東省志·建材工業志》編纂工作始於1982年,1994年正式出版。本志以篇章節劃分層次, 共分8篇24章。首篇水泥與水泥製品工業,依次為:平板玻璃、玻璃纖維與玻璃鋼工業篇,建築衛生陶瓷與特種陶瓷工業篇、牆體屋面材料工業篇、非金屬礦產工業篇、建材機械工業篇、教育與科技篇、建材管理篇。該志上限起於1840年,下限斷於1985年。
山東建材業歷史悠久。早在原始社會末期,山東先民已能生產建築材料。至西周,制陶技術開始用於建材生產。秦漢時期,磚瓦生產有較大發展。長清縣孝堂山郭氏墓石祠,被譽為古代精美石刻建築的代表。至明清時,建材產品的發展規模、產品質量和製作技術都超過前代。 1840年鴉片戰爭後,山東建材的傳統生產方式受到衝擊。1904年,顧恩遠等創辦博山玻璃公司,此為省內引進新法生產平板玻璃的開端。1913年,民族資本家劉明卿在青島開辦了省內第一家機制磚瓦企業。1920年,民族工商業者朱敬輿在濟南創辦致敬洋灰股份有限公司, 建成直筒立窯1座,開始試製水泥。1931年,省實業廳在博山建省立窯業實驗廠,生產耐火磚、陶瓷下水管等。1932年,民族資本家姚華生在青島成立中國石公司,大理石開採初具規模。到1936年前後,山東民族建材工業有了一定發展。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 山東的民建設材廠大都停業、改產或被日軍軍管。至1949年, 全省建材企業僅有十幾個,固定資產不足百萬元,僅生產磚2500萬塊,粘土瓦420萬片,水泥1524噸。 新中國成立初,山東對私建設材企業實行民主改革,山東建材業煥發新的生機。到第一個五年計畫時期,建材生產開始進入有計畫發展軌道。第二個五年計畫時期,尤其在“大躍進”運動中,在短時間內興建了大批水泥廠、磚瓦廠和小非金屬礦。這些企業,成為後來發展山東建材生產的骨幹和基礎。1963年後,一些原已下馬、停建和緩建的廠礦陸續恢復生產和建設。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各級建材管理機構被衝擊,必要的規章制度被廢除,企業的生產管理和物資供應渠道被打亂, 水泥和磚瓦的產量連續3年下降,多數產品產量處於徘徊狀態,嚴重影響了建材生產發展。至1970年,由於國家經濟政策的局部調整及部分管理機構的恢復和加強,建材生產才開始有較大增長。立窯水泥的生產發展很快,並走在了全國各省的前列。1975年,建材生產形勢又有了明顯好轉。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山東建材工業進入全面調整、整頓和改革、開放的新時期。1979~1980年,建材生產在調整中加快發展。1981~1983年,完成技術改造投資10967萬元,同時對385個縣屬以上建材企業普遍進行了整頓。1984年,省人民政府確定建材行業作為優先發展的行業和制定行業管理統一經濟政策的試點。省建材局開始研究建材工業發展戰略和科技發展預測,提出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實現建材工業戰略轉移的具體政策和措施。推行“大家辦建材”方針後,省建材局開始由部門管理向行業管理過渡。1985年,為建材生產服務的配套體系基本形成。1985年底,全省有建材企業25361個, 其中縣屬以上企業364個,鄉鎮企業3779個,村辦企業21218個,從業人員119萬人。全省建材工業總產值達27.82億元,占全國同行業總產值的6.73%,居全國第三位;占全省工業總產值的5.15%,居第六位。 新中國成立至1985年,山東建材工業已逐步發展成為包括建築材料、非金屬礦和無機非金屬新材料在內,配套齊全、布局結構比較合理的多產業、多品種、多層次的獨立工業體系,成為全國重要的建材生產基地和山東省國民經濟的支柱行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