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志·孔子故里志

;下限因事而異,大事記、文物管理、孔子研究和故里建設止於1992年,其餘諸篇止於1992年以前。 孔子逝世後,起初以宅為廟,“藏孔子衣冠琴車書”。 隨著孔子研究的深入,孔子故里日益為世人所矚目。

《山東省志·孔子故里志》編纂工作始於1982年,1994年公開出版。全書以篇、章、 節劃分層次。共設概述、大事記及9篇、37章。九篇依次為:孔子、孔氏宗族、孔氏教育及著述、孔廟、孔林、孔府、文物管理、孔子研究、故里建設。上限起於孔子誕生(公元前551年) ;下限因事而異,大事記、文物管理、孔子研究和故里建設止於1992年,其餘諸篇止於1992年以前。
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出生在春秋末期魯國陬邑昌平鄉,即今山東省曲阜市境內,生活在春秋末期的魯國。孔子的思想學說體系在當時及以後的戰國時期, 雖被尊為“顯學” ,但只是一派學說。直至漢代,漢武帝採納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才被確立為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
孔子逝世後,起初以宅為廟,“藏孔子衣冠琴車書”。至漢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劉邦過魯“以太牢祀孔子”,漢桓帝永壽二年(156) 魯相韓敕以官錢修飾孔廟,才逐步使之成為官設的廟堂。至清末民初,孔廟終於被營造成一個世界罕見的龐大建築群。孔廟的建築既仿帝王宮殿之制,又有著特殊的思想文化內涵:大成殿祀奉孔子及其思想學說的主要傳人四聖、十二哲,兩廡供奉孔子弟子及歷代受儒家推崇和對儒學發展做出貢獻的先賢、先儒。一座孔廟,實際上成了儒家思想在整個封建時代所占地位的物化象徵。這使孔廟不僅以其特有的深廣內涵體現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而且在中國建築史、美學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成為研究中國古代文化的典型實例和吸引國內外遊人的人文景觀。
孔林是孔子故里又一重要歷史文化遺存。孔子逝世後,人們以特殊的方式表達對他的緬懷,其弟子有的廬墓,有的“各持其方樹來種之”,奠定了陵墓的文化園林性質。其後,隨著孔子地位的提高,孔氏子孫的繁衍,在歷代帝王的優崇之下,孔子墓地面積不斷擴大,擴展成孔氏家族墓地。 孔府即“衍聖公府”,是孔子嫡長孫世襲衍聖公的衙署。“衍聖公府”屬於官衙性質,除主持對孔子的奉祀外,還要管理田產、戶人,處理宗族事務,設定有完整的辦事機構,配備有經朝廷認可品位的眾多執事人員,儼然是一握有相當權力的政權組織。 隨著孔子研究的深入,孔子故里日益為世人所矚目。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國家和各級人民政府為保護文物古蹟、發展社會經濟投入了大量的財力、物力,在長期的摸索中制定出保護故城、建設新城的科學規劃。建國40年來,國家共撥款2000餘萬元維修孔廟、孔林、孔府等文化遺存。對於文物藏品,一方面著力加強管理和保護,一方面進行研究和整理, 1991年國家又投資800萬元,興建了擁有現代化設備的文物檔案館。 改革開放以來,孔子故里的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其固有的古樸典雅的特色,展現出更加引人矚目的風采。 該志獲1997年全國新編地方志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