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師範大學心理學院

山東師範大學心理學院

山東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成立於2006年10月26日,是從教育科學學院分離出來組建的一個新院。教育科學學院2000年成立,其前身是山東師範大學教育系,是山東師範大學辦學最久的系所之一,心理學系是其下屬的一個系科。心理學院現下設心理學系、套用心理研究所、心理學實驗教學中心三個二級單位。 我國著名心理學家章益先生曾在此任教並對本學科的發展和建設作出過突出貢獻。趙承福、張承芬、程學超、張全信等知名學者長期從事本學科的教學和研究工作,為本學科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基本信息

辦學條件

心理學院擁有基礎心理學、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和套用心理學三個二級學科,學院現有教職工近30人,60%以上的專業教師擁有或在職攻讀博士學位。

1980年基礎心理學二級學科成為國務院首批恢復招生的碩士授權單位,基礎心理學專業在1991年被山東師範大學批准為校級重點建設學科。1997年發展與教育心理學二級學科被批准為碩士學位授權點。2003年發展與教育心理學二級學科被批准為博士學位授權點;套用心理學二級學科被批准為碩士學位授權點。2004年發展與教育心理學二級學科被批准為山東省首批“泰山學者” 特聘教授設崗學科,張文新教授被聘任為首批“泰山學者”特聘教授。2004年心理學基礎課實驗教學中心得到省財政廳專項建設經費資助。2005年發展與教育心理學二級學科被批准為山東省“十五”強化建設重點學科。2006年發展與教育心理學二級學科被批准為山東省“十一五”強化建設重點學科。

心理學院在重點建設山東省政府“泰山學者”設崗學科、山東省“十一五”強化重點學科-“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的同時,加大對基礎心理學、套用心理學等學科的支持力度,突出專業特色;積極爭取設立和申報成功心理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和心理學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為“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申報國家重點學科打好基礎。

學科設定

心理學院現有基礎心理學、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套用心理學三個二級學科,分設不同研究方向,簡要介紹如下。

基礎心理學

1980年基礎心理學二級學科成為國務院首批恢復招生的碩士授權單位,基礎心理學專業在1991年被山東師範大學批准為校級重點建設學科。現有四個研究方向,分別為:

人類認知與個體差異

人類認知與個體差異長期以來一直是心理學傳統的研究領域,本方向主要探討人類對信息的接受編碼、存儲加工與提取等一系列過程的機制問題,同時探討人類信息加工過程中的個體差異問題。認知方式是指個體在信息加工過程中所偏愛的、習慣化的方式,被認為是心理學中兩大傳統的研究領域——認知和人格聯結的橋樑,針對這一問題開展研究有助於從認知與人格的結合點上尋求理論上的新突破,其研究成果對基礎心理學的學科建設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對教育教學實踐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以來,本方向研究人員圍繞著青少年認知方式發展、認知方式與認知策略、面孔認知、視空間工作記憶、前瞻記憶、漢語辭彙語義加工、閱讀策略、人格特徵和創造力等的關係,開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研究成果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目前,本方向人員承擔並完成國家教委及山東省社科規劃課題兩項,主持在研課題三項。在《心理學報》、《心理科學》等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四十餘篇,出版學術專著一部,研究成果獲得省級二等獎兩項、三等獎三項。

腦與認知

該方向主要研究認知活動的腦機制,是基礎心理學的重要研究方向,倍受研究者關注。該方向的研究對於弄清人類認知活動規律及大腦活動機制具有重大的科學意義,其成果對於基礎心理學的學科建設具有重要價值。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技術手段的不斷進步,旨在揭示大腦內部工作機制的研究大量湧現。許多國家相繼將認知活動的腦機制研究列入國家科學發展的重要領域。該方向的主要任務是,了解腦內成千上萬的神經細胞如何有序活動產生行為,以及環境(包括他人的行為)如何影響大腦的活動,並最終以腦的工作原理來解釋行為,包括高級複雜的認知行為——感知、語言、思維、智力等。我院現已購置128導、32導NeuroScan EEG/ERP兩套系統,為該方向的研究和教學提供了技術設備的保障。該方向研究人員多年來進行認知神經科學與事件相關電位領域的研究工作,積累了大量的研究資料和研究工具,有主持國家級課題的研究經驗,正在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省社科基金、國家重點實驗室和省教育廳項目等多項課題。研究採用ERP技術,著重探索執行控制與工作記憶、人類信息加工過程的個體差異的腦機制、社會認知、靈感與創新思維、面孔認知與情緒理解等的認知神經機制。近年來,該方向研究人員連續在《自然科學進展》、《心理學報》、《心理科學》等刊物上發表論文四十餘篇,參編或主編著作兩部。

內隱社會認知

內隱社會認知是屬於認知心理學與社會心理學的交叉學科——社會認知的範疇,是近年來心理學研究的熱點領域。內隱社會認知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分支學科,是近十幾年發展起來的。Greenwald & Banaji(1995)首先總結了大量關於無意識的社會行為的研究,借鑑內隱記憶和內隱學習研究領域的基本觀點和研究方法,明確提出了內隱社會認知的概念,並指出了研究方法對內隱社會認知研究的重要性。內隱社會認知的研究領域廣泛,涉及到態度、自尊、刻板印象、自我概念等眾多領域,而且其研究方法注重間接測量,注意吸取認知心理學中的最新研究技術,這都為它的迅速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間。

目前國內關於內隱社會認知的研究儘管剛剛起步,但發展迅速,中山大學心理學系、華東師範大學心理學系都較早進行了內隱社會認知研究。我院在認知心理學、人格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專業領域都有著較深厚的積澱和雄厚的師資,作為三者結合點的內隱社會認知就有著得天獨厚的發展條件。該研究領域可主要涉及:自我概念、自尊、攻擊性、社會判斷、刻板印象、嫉妒、幸福感、態度等方面。

心理學基本理論與方法

心理學基礎理論、基本問題、理論流派及發展動態等方面的研究,在心理學體系構建、學科發展、實證研究和套用開發中起著基礎性、導向性的作用,因而一直受到心理學工作者的高度關注。近年來,隨著理論心理學的復興和諸多新的研究範式的不斷湧現,該研究領域的意義與價值更加彰顯。

該方向是基礎心理學二級學科的原有方向。章益先生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在此方向招收碩士研究生。後來張全信、程學超、張承芬、權朝魯、劉永芳等教授等都在此學科招生和進行教學與科研活動,在國內心理學界產生了較大影響。該方向主要從事心理學基本理論、心理學流派、理論心理學、人格理論等問題研究,在行為主義、格式塔心理學、後現代心理學、過程心理學、自我效能、集體效能、中國傳統心理文化等領域的研究處於國內領先水平。

發展與教育心理學

發展與教育心理學二級學科創建於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目前該學科擁有一支年富力強、團結協作並富有創新精神的學術團隊。現有博士生導師3人,碩士生導師7人;7人擁有博士學位,3人博士在讀。該學科在讀碩、博士研究生50餘人。該學科2004年被省委省政府批准設立山東省首批“泰山學者”特聘教授崗位;2005年該科被批准為山東省“十五”強化建設重點學科;2006年又被批准為山東省“十一五”強化建設重點學科。

該學科具備良好的科學研究條件,有數位化行為觀察室、腦電實驗室、腦電生物反饋實驗室、數據處理中心等6個專業實驗室。該學科具有良好的國際學術交流背景和基礎,與美國、英國、加拿大、芬蘭、日本等國多所高校和研究機構建立了長期合作與學術交流關係,已經完成和正在進行著多項課題合作研究。每年都有多位國內外著名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專家蒞臨講學或進行合作研究。2004年8月,以該學科為依託,成功承辦了第62屆國際心理學家議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Psychologists)學術年會。近5年該學科研究人員承擔了數十項國家級、省部級重點課題及國際合作項目,發表論文247篇,出版專著18部,獲國家和省部級獎勵7項。在攻擊行為的發展、學校欺負及青少年心理社會發展等一些領域,本學科的研究保持著國內領先地位。本學科主要研究方向有:

個性與社會性發展

個性與社會性發展是當代發展心理學兩大研究方向之一,它探討人類個體,尤其是兒童青少年個性與社會性發展過程的基本規律與特點。研究成果不僅對於發展心理學的理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而且能夠為我國當前的素質教育提供心理學的依據和理論指導。我校的個性與社會性發展研究方向.起步早、學科基礎堅實,是全國最早設立的同類研究方向之一。早在1989年程學超教授即開始招收個性社會性發展方向的碩士研究生。經十多年的建設和發展,在學術隊伍、圖書資料、實驗條件等方面奠定了良好基礎。該研究方向明確,選題穩定、系統性強。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我們選定了兒童青少年的攻擊行為(含欺負)、親社會行為、認知方式等課題作為重點研究領域,開展了長期系統的研究,一些課題研究已持續10年之久。該研究方向具有良好的國際合作背景。本方向始終重視並積極開展國際學術交流,已與美國、英國、加拿大、芬蘭等國同行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並開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研究。十多年來,我們的研究工作在國內產生較大影響,得到了發展心理學界同行的肯定,特別是在攻擊與欺負、親社會行為、兒童社會技能發展與培養等研究領域優勢明顯,在國內處於領先或先進水平。

認知發展

認知發展是發展心理學傳統的研究領域,一直倍受發展心理學家的研究者關注。近年來,個體社會認知發展、認知活動的腦機製成為該方向研究的熱點問題。本方向研究人員綜合運用行為實驗、無創傷性腦功能成像技術如ERP、fMRI,探索個體認知活動的內在機制,研究技術手段先進;將認知發展的時間過程和功能定位結合起來,進行時空兩維的腦參數套用於腦機制的研究;將心理活動的不同過程結合起來研究。結合認知和情緒的研究,考查兩者的相互作用和整合機制,多角度探討個體的認知活動特徵及其腦機制。十多年來,該方向研究人員對兒童社會認知發展進行了深入研究。已完成的全國教育科學“九五”規劃重點課題《中小學生社會認知與非社會認知發展的比較研究》深入地探討了兒童兩類認知發展的關係,被認為是“國際前沿課題,研究成果填補了我國該領域的研究空白,對我國發展心理學的理論建構做出了重要貢獻”。該方向研究人員採用腦成像技術研究個體認知活動與思維及其腦機制,開展了發展認知神經科學的研究工作,著重探討信息保持與執行控制認知神經機制的年齡因素、工作記憶與學習促進等問題。

青少年發展

青少年期是個體有兒童向成人過渡的時期,也是人生髮展歷程中一個獨具特色的階段。近年來,本方向研究人員對我國青少年的家庭義務感與親子關係、自我同一性與未來取向的發展等重要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並取得了豐碩成果。近五年來,本方向研究人員先後承擔省部級和國際合作項目20餘項,在《心理學報》、《心理科學》等核心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和研究報告20餘篇,出版了《青少年心理學》等6部學術專著。建立了一個年富力強、團結協作、積極進取的學術集體。我們在青少年發展領域的研究工作已具有較好的基礎,能夠進行高水平研究,並有望為推動我國青少年發展的研究作出積極的貢獻。

目前本方向研究人員在青少年良性壓力問題與對策、青春期性教育現狀及發展對策、中學生心理素質、青少年健全人格的特徵與培養、青少年網路成癮的心理成因及其干預等領域開展系統研究,初步揭示了我國當前社會文化背景下青少年社會心理發展的特點,以及中國傳統文化和當前社會變革對青少年發展的影響機制,研究成果受到國際心理學界的關注。

學習與創造心理

學習與創造作為心理學界長期關注的重大問題,旨在探討學生學習和創造的理論機制和實踐模式,揭示人類學習與創造的本質規律及其提高的有效途徑。它對於我國教育改革實踐的深入具有突出的指導作用。從20世紀80年代起,在著名心理學家章益教授等指導下,我們開始致力於該方向的研究工作,是國內較早開展該方向研究的院校之一。經過近二十年的建設與發展,該方向在學術隊伍、圖書資料和實驗條件等方面已具有了良好基礎,逐漸形成了相對突出的研究特色和優勢領域。該方向研究人員結合我國文化特點,對創造性的實質、學生創造性的影響因素、發展規律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理論探索和實證研究。另外我們於上世紀80年代末在全國率先開展了大規模的創造性培養與開發實驗(實驗學校達400餘所),已逐步建構起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創造活動課與學科教學相結合的培養模式,在我國中國小創造教育中發揮著示範作用。此外該方向人員還進行著創造型教師培養模式的探索,嘗試在教師與學生兩個側面實現創造力培養體系建構的突破。近年來該方向人員對學習理論的嬗變及其現當代價值進行了相當有深度的梳理。編撰了以學習為主線的《教育心理學》和探討教師心理特徵與學生學習和發展關係的《教師心理》,這些成果在國內均產生了較大反響。

認知學習與教學

認知觀點是當今國際教育心理學界解釋人類學習與教學的主流取向。研究者從該視角對學習與教學問題進行了重新詮釋,近些年來湧現了大量研究成果(從國內外教育心理學專業期刊所發表論文的選題可窺一斑)並業已對教育實踐產生了重大影響(認知理論已成為國內外教育改革運動的最主要支撐理論之一)。“認知學習與教學”方向對教育心理學學科緊跟國際學術發展潮流、貼近教育現實開展高水平研究具有重要推動作用,有利於進一步增強我校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學科的學術及實踐影響力。目前本方向研究人員已在學科問題解決及其促進、概念掌握、元認知與自主學習、學習動機與情緒調節、創造性、教師職業心理等方面發表了數十篇學術論文,並出版了包括《元認知發展與主體教育》、《創造性研究手冊》在內的多部著作或教材,承擔著數項省部級及橫向課題,初步形成了較為鮮明的研究特色。

套用心理學

2003年套用心理學二級學科被批准為碩士學位授權點,現有五個相對穩定的研究方向,分別為:

心理諮詢與輔導

隨著社會的迅猛發展和社會競爭的日益加劇,心理問題已經成為困撓現代人生活的一大隱型殺手。大量的研究表明,人群中心理問題的發生率和自殺率呈逐年上升趨勢。據預測,進入21世紀後我國各類精神衛生問題將更加突出。在2020年的疾病社會負擔預測值中,精神衛生問題仍將排名第一。這一現象具有全球性。鑒於此,世界衛生組織(WHO)把新世紀的第一年(2001)定為精神衛生年,把每年的10月10號界定為世界精神衛生日,通過這一方式向人類預警:新世紀困撓人類的首要問題可能不再是疾病、貧困與科技的落後,而是人類自身的精神狀況。甚至有人說,不管人類願意與否,正無情地進入到了“精神疾病時代”,面對著精神疾病時代的嚴峻挑戰。在這樣一種時代背景下,社會亟需大量的心理諮詢和治療的人員與機構,解決面臨的現實問題,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然而受歷史傳統的影響,長期以來,我們國家從事心理諮詢的人員的數量遠遠不能夠滿足社會的需求,而且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和水平參差不齊,問題多多。因此,培養大批的具有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心理諮詢人員已經迫在眉睫。

目前該方向已經與山東省監獄管理局合作,研製出“罪犯脫逃與自殺心理測查與干預”軟體,得到法務部鑑定,並在全國諸多監獄使用。本方向研究人員正在開發中國小教師和學生心理健康測查系統;構建社區心理援助體系;在大中國小校開設心理諮詢門診等,已經產生了很好的社會反響和效益。

人格測評與人力資源開發

人格測評與人力資源開發是近年來管理科學界和心理學界新興起等研究領域和方向,屬於人格心理學與組織行為學交叉學科,在國外已經得到了很好等發展與關注,國內起步較晚,但發展勢頭良好。目前該方向在人格測評、城鄉居民主觀幸福感研究、人格心理基本理論研究、認知方式研究、中國小教師集體效能等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有些研究處於國內領先水平。

該研究方向人員目前正與不少企事業單位、公安、司法、保全、醫療衛生部門等開展合作研究,有很好等發展前景。本學科帶頭人提出來了體驗論主觀幸福感測量的研究思路,在國內首次系統研究了中國人主觀幸福感的結構、編制了第一套測量中國居民幸福感量表和地方常模,研究成果處於國內領先水平;同時該方向人員還開展了城鄉居民信心指數、國有企業職工心態等方面等研究,所形成等報告以《輿情摘報》的形式上報中宣部,受到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管理與決策

決策管理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曾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赫伯特·西蒙認為“管理就是決策”,在市場競爭非常激烈的今天,無論企業或個人都經常面臨著複雜的決策問題,好的決策可以使企業或個人的發展獲得巨大的成功,壞的決策一定會使企業或個人招致失敗。

套用心理學二級學科的管理與決策研究方向主要研究管理過程中個體和群體的決策心理與行為,既探討確定條件下的決策,也研究不確定條件下的決策行為;尤其重視決策行為的心理分析、以及影響決策的心理因素。該方向既對決策的理論進行研究,也開展決策方法的研究。該方向的研究成果不僅對中國管理科學的發展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而且對解決許多複雜的實際決策問題也有特別重要的現實意義。

社區心理研究

在西方已開發國家尤其是美國,在上一世紀中期社區心理學便得以創建,目前社區心理學系是心理學科最大等系科,關於社區心理等研究已經積累了大量可資借鑑等理論體系和成果。西方社區心理學家早期關注人們的同伴群體、鄰居、社區風氣和社會規範等方面,並認識到社區在預防效率問題方面發揮的作用。二十世紀末二十一世紀初,開始關注社會團體變數等影響,比如社區集體效能、社會融合、城市混亂狀況與犯罪率之間等關係。在中國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才出現一些有關社區心理等理論與實證研究,但缺乏系統性和連續性。

在全國率先設定“社區心理研究”這樣一個研究方向有重要的意義和較為紮實的基礎。首先城市社區的設定是較近的事情,如何構建和諧社區又是一件迫在眉睫之舉,心理學應該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尤其是在建立社區心理援助體系方面將大有作為;我們已經與濟南市科協合作,擇優選取二七社區、桿石橋社區等聯合就社區環境與青少年成長、社區支持與老年人幸福感、社區和諧與家庭問題干預等課題展開研究,取得了一定等成果。該研究方向旨在解決居民常見等心理問題和家庭問題;從心理學層面推進社區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設;提高社區居民等集體效能;促進社區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職業生涯規劃指導

當今社會處於變革的時代,到處充滿著激烈的競爭。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職業領域的競爭非常突出,尤其是我國加入WTO之後。要想在這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並保持立於不敗之地,必須設計好自己的職業生涯。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2007年我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已由2002年的145萬人增加到495萬人,教育部將2007年確定為畢業生就業全面服務年;在由計畫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我國勞動就業制度已由統一分配轉為自主擇業,這對於新一代的大學生來說,無疑是一種挑戰。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有研究表明,能夠對自己的職業生涯發展進行積極規劃的大學生,畢業後更可能找到與所學專業一致的工作,較少失業。在洶湧的就業大潮和激烈的競爭壓力下,如何使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少走彎路、順利就業、能夠在就業崗位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並走向成功,而同時減少用人單位和國家人力資本的浪費,這不僅是政府的責任,也是教育者的一項重要而艱巨的任務。根據已開發國家職業諮詢發展的經驗,每3000個職業人員擁有一個職業諮詢師,在中國職業諮詢是一個新興的行業,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對專業職業諮詢人員的需求是巨大的。在這樣一種時代背景下,我國高校急需培養一批具備專業知識和技能、能夠勝任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工作的專業人員。

套用心理學二級學科增設“職業生涯規劃指導”這一方向,有計畫、有步驟地培養高水平的職業生涯規劃的研究和指導人員正是順應了時代發展和社會現實的要求,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和重要的社會意義。

教育教學

本科生教育

套用心理學(非師範)學制四年。本專業培養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能勝任或從事大、中、國小和社會上其他部門亟需的心理輔導與諮詢、企事業人力資源管理與開發、法制、廣告、市場行銷等領域工作和科學研究的高級專門人才。

開設主幹心理學課程16門:普通心理學、實驗心理學、認知心理學、心理學研究方法、人格心理學、心理學史、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管理心理學、人事心理學、心理諮詢與輔導、學校心理學、生理心理學、心理測量學、心理統計學等課程。

研究生教育

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專業碩士研究生教育承擔著為心理學博士研究生教育輸送合格生源,培養高等學校心理學師資和其他領域的心理學工作者的任務。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專業碩士學位獲得者應具備以下條件: 1.較好地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堅持黨的基本路線,熱愛祖國,遵紀守法,品德良好,學風嚴謹,養成嚴謹的治學態度,具有較強的事業心和獻身精神,積極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2.掌握堅實寬廣的心理科學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心理學知識,具有較強的從事心理科學研究、高校教學或獨立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 3.掌握一門外國語,能熟練地閱讀本專業的外文資料,具有論文寫作能力和進行國際學術交流的語言能力;具有較強地運用網路信息技術的能力。 4.具有較高的科學素養和健康的身心。

碩士研究生學習年限一般為3年。符合學校有關規定者,可申請提前畢業或提前攻博,碩士生學習年限最長不超過4年。

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專業設定4個研究方向: 1、 個性與社會性發展 2、 認知發展 3、 青少年發展 4、 教育心理研究

繼續教育

專業定位準確,符合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符合社會對個性化人才的需要。 以提高各類高、中等學校在校生以外的在職、從業人員和社會其他人員的知識、能力、素質為目的,符合繼續教育、業餘學習的特點。 符合本校的學科發展定位,有利於發揮學校的學科專業優勢和輻射作用。

建設規劃。 制定了長期、可行的專業建設規劃,並且納入學校總體發展規劃之中。專業建設既充分依託學校普通高等教育專業建設成果,又能體現繼續教育獨特的建設內涵。教育教學理念先進,建設目標明確,改革思路清晰,質量意識強,具有顯著的優勢和特色,省內領先。

歷史名家

著名教育家心理學家傅統先

傅統先(1910—1985),回族,教授,湖南武陵(今常德)人,祖上世代信奉伊斯蘭教。幼年家道貧寒,在家鄉讀完國中,15歲便只身前往上海,考入上海市民立中學。1926年6月,同上海穆斯林知識界同仁創辦“上海回教青年研究社”,出版《回教青年》月報。

1926年8月考入聖約翰大學,主修哲學,輔修教育學。1932年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哲學系。畢業時出版20餘萬字的《知識論綱要》一書及論文多篇。1932年畢業後,因病在家修養三年。期間翻譯了50多萬字的《格式塔心理學原理》等。1933年參與創辦穆斯林刊物《改造》。1934年加入中國哲學會,參與發起組織“上海回教文化協會”,任常務理事,並出版發行《中國回教叢書》。1935年秋到暨南大學服設實驗學校任英文教員及副主任。1937年學校停辦後,到正風文學院教英文和哲學概論,1938年—1941年先後兼任大夏大學、光華大學、東吳法學院、講授哲學、教育哲學、邏輯學等課程。日本侵華戰爭期間,在上海積極宣傳抗日,激發學生的愛國思想,遭到日偽的脅迫。曾參加了上海穆斯林反對“北新書局”及《南華文藝》侮教案的鬥爭以及組織穆斯林社團飛出版刊物等活動。1942年秋,取得聖約翰大學文學碩士學位,後被聘為聖約翰大學教授和教育系主任,在教學上獨創“小組討論教學法”。1948年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深造,1949年夏再次取得文學碩士學位,1950年8月獲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後回國。

1951年2月擔任上海新中國學院學院教育繫心理學、邏輯學教學工作,9月入華東革命大學政治研究院學習。結業後到濟南山東師範學院任教,1953年任教育系系主任,1954年任山東省政協第一、二屆委員,第三屆常務委員,曾任〈〈教育戰線〉〉主編。

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家章益先生

章 益(1901~1986) 字友三,安徽滁縣人。早年就讀於上海聖約翰大學附屬中學。1922年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成績列當年文科畢業生第二名,獲金質獎章。至1924年,在復旦大學附中任英文教員。其後至1927年,赴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深造,並曾赴美 國芝加哥大學學習,先後獲華盛頓大學碩士、博士學位。1927年9月回國後,歷任復旦大學文科教授兼預科主任、安徽大學文學院院長、復旦大學文學院教授兼教育系主任,其間還兼任上海勞動大學教授、教育系主任。“九一八”事變後,曾參加上海各界師生組織的請願團赴南京請願,要求抗日。1936年起任復旦大學教務長。1938年至1943年,任國民政府教育部總務司司長、中等教育司司長。1943年至1949年任復旦大學校長。淮海戰役後,頂住國民黨的威逼利誘,拒絕南遷,保護學校,迎候解放,將一個完整的復旦大學交給了人民。因抵制遷校和拒赴台灣,被開除國民黨黨籍,並遭通緝。解放後,任復旦大學校務委員、外文系教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著書立說和培養青年學生上。1952年至濟南,歷任山東師範學院、山東師範大學心理學教授。1984年退休,1986年病逝。建國後還曾任民革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民革山東省委常委,政協山東省第一、四、五屆常委,山東省心理學會名譽會長等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