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70年8月,在“備戰備荒”和“學校越辦越向下”的影響下,山東省革委會決定,山東醫學院與山東中醫學院合二為一,稱為山東醫學院,由濟南遷往泰安新泰縣樓德鎮(現新泰市樓德鎮)辦學。同年10月前後,兩校遷到樓德,1971年2月中旬正式合併。1980年由樓德遷至泰安,1981年經國務院和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定名為“泰山醫學院”。1974年部分回到濟南山東醫學院中醫系的師生復校至山東中醫學院原校址,1978年山東中醫學院被列為全國重點建設的中醫藥院校並招收首屆研究生,為全國首批招收中醫研究生的單位之一。1981年被山東省政府列為省屬重點院校,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首批學士和碩士學位授予單位。1986年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1996年經原國家教委批准更名為山東中醫藥大學。1998年設立首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同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首批臨床專業碩士學位授予試點單位。2000年被批准為臨床專業博士學位授予試點單位。建校45年來,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端正辦學指導思想,明確辦學定位,強化優勢特色,在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等方面取得可喜成就,培養了大量面向醫療、科技、教育、生產一線的套用型人才。
專業設定
教學科研體系下設7個學院、4個教學部,54個學科教研室、17個教學實驗室(中心),4個研究所、6個獨立設定研究室。有8所附屬醫院、58處實習教學基地。中醫基礎理論、中醫醫史文獻2個學科均為國家級重點學科、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建設學科和省級重點強化建設A級學科;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建設專科2個、三級實驗室4個,省級重點學科6個、重點實驗室2個、重點專科6個。
普通本專科生和研究生6578人、外國留學生和港澳台學生159人、成人脫產專科班64人、成考助學班74人。另有函、業大學生6573人。形成了以中醫藥學科為主體、多學科門類協調發展的教育結構體系。
師資力量
師資隊伍現有專任教師431人,有終身教授2人,博士生導師39人、碩士生導師204人,教授77人、副教授147人。有21人次獲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優秀教師等國家級榮譽稱號,1人入圍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1人獲國家級“中國藥學發展獎”,1人為衛生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6位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9位省級專業技術拔尖人才,22名省級中青年學術骨幹、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10名青年教師榮獲霍英東基金獎、被授予“全國百名傑出青年中醫”、“全國中青年醫學科技之星”稱號,37名教師獲“山東省千名知名技術專家”稱號。另外,特聘管華詩等4位院士為我校名譽教授。
榮譽
五、科技創新1978年,《男性節育藥甲酸棉酚的研究》、《中西醫結合治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研究》2項成果榮獲首屆全國科技大會獎。1987年,《賁門癌吞水音圖及其描記儀的研究》獲得第十四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覽會金獎。1991年以來,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國家發明獎等國家級科技獎勵6項,獲部、省、廳級科技獎勵240項。有60餘項科研成果得到轉化。現承擔國家級重大科研項目2項、國家級課題14項、省部級課題44項。被科技部認定為“國家科技成果重點推廣項目技術依託單位”、“國家中藥現代化、產業化規範種植項目承擔單位”。
《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為核心期刊,在全國同類期刊中享有盛譽。與山東省中醫藥學會共同主辦的《山東中醫雜誌》2001年入選中國期刊方陣。還承擔《中國肛腸雜誌》、《中國中西醫影像雜誌》編輯出版任務。90年代以來,編著出版醫藥、社科等各類教材和專著1200餘部,在國家中醫管理局組織的“新世紀高等中醫藥教材”編寫工作中,我校擔任了32部教材的主編和副主編任務。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分析》公布的結果,我校2000年和2001年連續兩年發表的科技論文居全國醫學高校前30位。
六、對外交流與日本、韓國、德國、英國、澳大利亞及東南亞多所大學保持長期友好合作關係。與德國、英國的有關醫療機構聯合在國外辦醫,經教育部批准與馬來西亞中醫學院聯辦7年制本碩連讀班。長期留學人員及港澳台學生保持在200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