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株高35-70厘米,具橫生、分枝的根莖;葉片通常2-5片,葉片披針形,倒披針形或狹長橢圓形,長25-40厘米,寬4-7厘米,兩端漸尖,頂端具小尖頭,兩面,特別是葉背被短柔毛,近無柄至具長達2厘米的葉柄;葉舌2裂,長約2毫米,被短柔毛。
總狀花序頂生,長15-30厘米,花序軸密生絨毛;總苞片披針形,長約9厘米,開花時脫落;小苞片極小,早落;花通常2朵聚生,在2朵花之間常有退化的小花殘跡可見;小花梗長約2毫米;花萼棒狀,長1-1.2厘米,被短柔毛,頂端3齒裂;花冠管長約1厘米,被小疏柔毛,花冠裂片長圓形,長約1厘米,外被絨毛,後方的一枚兜狀;側生退化雄蕊線形,長約5毫米;唇瓣卵形,寬約6毫米,白色而具紅色脈紋,頂端2裂,邊緣具不整齊缺刻;雄蕊長1.2-1.4厘米;子房密被絨毛。果球形或橢圓形,直徑1-1.5厘米,被短柔毛,熟時橙紅色,頂有宿存的萼筒;種子多角形,長約5毫米,徑約3毫米,有樟腦味。花期:4-8月;果期:7-12月。
產地生境
產中國東南部、南部至西南部各省區,生於林下蔭濕處。日本亦有分布。
繁殖方法
種子
種子的採集與處理:山姜種子成熟多在11月中下旬,種子有青變紅時,選取生長紅襪套的植株作為採種母株,剪下果序,摘下紅色球果,置清水中浸泡,搓洗去除紅色果皮和白色種衣,於陰涼處用篩子瀝乾種子表面水分,最後將種子均勻播於室外疏林下沙坑中,覆沙1-2厘米,種子間距1厘米保持沙子濕潤。
移栽定植:沙播種子約4個月後出苗,出苗率大於90%,且出苗整齊。出苗後2個月左右(翌年5-6月)、當幼苗長出2片約4厘米的葉片後,及時移栽至有散射光的疏林下,株行距50厘米×50厘米,栽後覆土壓實,澆足定根水,移栽及易成活。
分株
成年山姜植株長勢健,蓬徑大,根莖處萌芽數量多,適於分株繁殖,全年可進行。
定植:在整好的土地上,按照50厘米×50厘米的株行距開穴,每穴放入3-4個小兜,覆土壓實,澆足水,注意,山姜根系較淺,勿栽植過深,約半個月萌發新芽。
栽培技術
選地整地
山姜喜溫暖濕潤環境,選擇疏林下、排水良好、土壤肥沃、疏鬆的地塊作為圃地,定植前將圃地進行深翻25-30厘米,清楚雜草及草根,然後耙細整平,施入腐熟肥做基肥與土壤拌勻備用。
田間管理
移栽成活後,進行少量多次薄施腐熟豆餅肥。每月1-2次,9約進行追肥,翌年4約在施肥。
山姜實生苗可在定植後1年半,老株分兜苗可在定植後1年長成株型良好、具有觀賞價值的株叢。
病蟲防治
為害山姜實生幼苗的病害主要是根腐病,其症狀是根先發生褐色乾腐,逐漸蔓延至根莖,後期,根莖部腐爛,地上部分萎蔫枯死。在發病初期,可用50%托布津0.07%-0.1%溶液噴霧,連續2次,間隔7天,並及時去除感染病幼苗;病情嚴重時,及時將未感病的幼苗進行移栽。
主要價值
觀賞
山姜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其葉大色綠,四季常綠,成型的植株叢蓬鬆徑可達80厘米,其花、果實鮮紅,果期長大4-5個月,十分艷麗,又是一種很好的觀花、觀果植物。山姜性散射光,亦耐半陰,具有較為廣泛的園林套用,可陸地種植也可盆栽觀賞;可群栽,也可配置與樹蔭下、路旁、開花地被間、山石周圍等。
醫藥
根狀莖:辛,溫。理氣通絡,止痛。用於風濕關節痛,跌打損傷,牙痛,胃痛。花(山姜花):辛,溫。調中下氣,消食,解酒毒。果實(土砂仁、建砂仁):辛,溫。祛寒燥濕,溫胃止嘔。用於胃寒腹瀉,反胃吐酸,食欲不振。
【德昂藥】受紅:治風濕關節痛,跌打損傷,胃痛《德宏藥錄》。
【侗藥】根莖治胃寒痛,風寒感冒《桂藥編》。
【壯藥】小山姜:根莖治心氣痛《桂藥編》。
【瑤藥】來角風:用於胃寒熱痛,心氣痛,月經不調。
【苗藥】牛耳風,鬧姑蓮:根莖治腹痛泄瀉,胃痛,食滯腹脹,風濕,跌打《湘藍考》。
【土家藥】小桿子根莖或全草主治癆病,心口痛,腹冷痛,食積《土家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