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壽

“山壽”出自《詩·小雅·天保》中的“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後比喻人長壽。

詞語

山壽

《詩·小雅·天保》:“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後因以“山壽”比喻人長壽。 唐 敬括 《花萼樓賦》:“巍巍天子,南面山壽,德洽蒼生,樂乎大有。”

宦官

永樂十七年(1419年)的潘僚之亂,就是交趾宦官馬騏逼反的!

潘僚之父名叫潘季佑,偽稱少保,投降明軍後,被授予交阯按察司副使一職,兼掌義安府①事,是地方上的兵頭。季佑死後,由潘僚承其官。潘氏父子皆為降官,但降官不好當,屢屢遭受宦官馬驥的“非理凌虐”。最終潘僚與土官陳苔等反於衙儀縣(屬義安府),聚眾焚掠州縣,殺害官吏。這是自張輔三征交阯之後境內發生的第一次較大規模的反叛事件,造成連鎖反應,一些原先歸降的土官跟著揭竿而起,使交阯全境重新陷入騷亂,從此再無寧息。

仁宗即位赦詔中有專條,要求“各處閘辦金銀課”及“交阯採辦金珠香貨之類”悉皆停止,差去內外監督官員限十日內起程回京,不許託故稽留,虐害軍民。這是為了挽回交阯局勢而採取的必要措施,馬驥就是這時被調回北京的。

此時交阯之亂,越發糜爛。爛到什麼程度呢?據朝鮮使臣的記錄,說仁宗皇帝為此每天晚上都急得睡不著覺。

仁宗日思夜想,力圖挽回頹勢。這時一個人站出來,拍著胸脯說,他有辦法平息交趾之亂。

此人姓山名壽,也是一個宦官。

山壽是什麼來頭,不是很清楚。他最早一次出現在明實錄中,是永樂三年(1405年)六月—朱棣遣中官山壽等率騎兵,由槍桿嶺出雲州(今山西大同)北行,與武城侯王聰會兵覘虜。每名士兵各帶一個月糧食,每三十里準備良馬五匹,以馳報軍情。這是山壽在永樂朝行事的唯一記錄。但僅從此條材料已可知,山壽應該也出身朱棣潛邸,是燕王府的舊人,他在這次軍事行動中率騎兵承擔偵察任務,定然也是一位精於騎射,與王彥、王安等人類似的武功宦官,可能在靖難之役中也立過功勞。

當山壽再次出現在明實錄中,已是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九月,其身份為“鎮守交阯中官”。剛剛即位的仁宗派他齎捧朝廷敕書去勸降交阯叛軍頭目黎利。根據上個月頒發的《大赦天下詔》,黎利的叛逆行為,事在大赦之前,當予寬免。救書安慰黎利說,“有司失於撫綏,致懷疑畏,潛遁山林”,希望他在大赦之後,“盡洗前過”,同時扔給他一塊肥肉—授予黎利清化府知府之職。

清化府作為原安南國的西都,是明朝在交阯統治的中心,對於本府藍山人黎利,知府一職確實很有吸引力。如果黎利出任此職,將有調虎離山之效,他身處大明重兵駐守的府治,等於入了虎籠。

山壽捧著敕諭與任命書,信誓旦旦地向仁宗保證,說他與黎利素來交好,我去勸他,他定傾心來降。仁宗不大敢輕信,提醒他:“叛賊狡詐,如果讓他騙了,賊勢日滋,不易制也。”山壽叩頭大言道:“如果我此去諭降他不來,臣當萬死。”仁宗便聽信了他,也是死馬當活馬醫,就加授山壽“鎮守交阯太監”職銜,命他赴交阯招降。

然而山壽此行,使明朝在交隊剿撫皆失當,局勢遂不可收拾。

在山壽出發後,朝廷即要求交隊將領,待山壽抵達後看他與黎利談判的情形再定進止,同時要求交阯地方文武將吏,凡地方事務,均須與山壽計議而行。山壽實際上成了交隊的“太上皇”。

太監山壽到交阯,即積極斡旋,與黎利展開談判。他滿以為黎利得到朝廷的赦免,又授予清化知府的肥差,黎利一定會志得意滿,趁機歸誠。不料黎利藉口炎暑,表示要等秋涼時再到任;秋涼了,又稱與參政梁汝笏等有怨,提出不願擔任知府之職,希望能夠署理茶籠州(該州屬於義安府)。總之,黎利找出各種藉口,固守不出,卻趁著大明休兵,偷偷派出黨徒,四下招兵買馬。

黎利實無歸降之心,他佯裝歸順,以一與明軍周旋,得到喘息之機,勢力不斷壯大,賊伙蔓延,漸成燎原之勢。而明朝在交隊屯集重兵,卻彼此觀望,裹足不前,剿撫失據,錯失’了平賊的最好時機。

黎利想得到茶籠州,沒有得到朝廷同意。於是率兵圍攻該州,殺其知州琴彭,還暗中與玉麻州土官琴貴、寮國酋長勾結。至此,黎利之志還有何可疑?但是,就是到了這份兒丘,山壽仍不死心,一味和談,干擾官軍剿賊二總領交吐布政、按察二司的兵部尚書陳洽迫不得已,上疏朝廷,請放棄媾和的夢想,敕令總兵官一心滅賊,以靖邊方。此時已是洪熙元年(1425年)十一月,山壽到交趾已經一年了。

剛即位的宣宗朱瞻基知道和談不可恃,始下敕命交趾總兵及三司官員,專督進兵,不許緩機誤事,並且勒令來年春天必須報捷,否則降罪。宣宗下這道死命令,顯然又過於輕敵,將交阯的局勢看得簡單了。

宣宗的敕書說,“反賊黎利包藏禍心,已非一日,始若取之,易如拾芥”,可朝廷“信庸人之言,惟事招撫,延今八年,終不聽命,養成猖撅之勢”,很明顯是在說此事山壽負有重大責任。

當戰事到最後關頭時,明軍各路大敗,殘餘軍隊困守在幾個主要城池裡,牆外皆是敵壘。明軍多次派人,試圖向國內求援,均遭叛兵截留。交阯與內地的聯繫全部中斷。

王通想出一計,他寫了一封書信,派山壽的家人送到賊營,假稱朝廷已寬宥叛賊之罪。叛兵上當退兵,並派出一個頭目,表示要到北京上表謝恩。王通派政平州知州何忠與千戶桂勝與之同行,表面上是奏請寬宥賊罪、準許交阯復國,其實是欲藉此上達賊情,並請增兵馳援。但密謀卻不幸被一個叫徐訓的內使泄露,何忠等人遂遭殺害。

從以上記載來看,交趾宦官,除了鎮守太監山壽、提督銀場太監馬騏,還有內官馮智,以及內使徐訓,其名之可考者即達4名。

交阯沒了,作為鎮守太監,山壽並沒有遭到應有的懲罰。他以“庇護叛賊”之罪下獄,沒吃幾天牢飯,很快出獄,又得到重用。據我查考史料,英宗即位後,山壽在雲南、四川等地管理銀場坑冶,身份是“管銀坑太監”。由此我有了一個判斷,可能山壽在永樂年間督理過交阯銀場,所以才有機會與黎利相孚交好。

我最後一次在史料中發現山壽,是正統五年〔1440年)的一塊碑文,即位於今北京通州次渠村的《救賜寶光禪寺助緣記》,他夾雜在眾多的“助緣信官(基本上都是宦官)”的行列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