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建築設計

山地建築設計

(一)山地 (二)地貌 (三)山地地形

圖書信息

作者:盧濟威 (作者), 王海松 (作者)
出版社: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第1版 (2007年7月1日)
精裝: 219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112044719
條形碼: 9787112044719
產品尺寸及重量: 28.8 x 21.6 x 2.2 cm ; 1.1 Kg

內容簡介

《山地建築設計》主要內容: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類自身應付外界侵襲的能力逐漸加強,人們對“山地”這一自然屏障的依賴減弱了;同時,由於農耕經濟逐漸取代了早期的遊牧經濟,人們的生存空間逐漸移向平地;此外,由於平原地帶的易通達性,加速了人口集聚和信息傳播,使平地對人類的吸引力大大增強。以上諸般原因,促使山地與平原地帶的經濟發展出現了嚴重的不平衡。平原地帶的不斷發展,愈加顯示了山地區域在各方面的落後,而山地區域的落後,又愈促使人們流向平原。

目錄

前言
導論
一、基本概念
(一)山地
(二)地貌
(三)山地地形
(四)山地地肌
二、山地開發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一)山地開發的必要性
(二)山地建築的可行性
導論注釋
第一篇 觀念篇
第一章 傳統觀
一、人類啟蒙時期的山地觀
二、崇尚自然的東方山地觀
三、以人為中心的西方山地觀
四、中國傳統山地建築
第一章 注釋
第二章 哲學觀
一、“天人合一”自然觀
二、系統觀
(一)研究對象的整體性
(二)研究體系的綜合性
第二章 注釋
第三章 生態觀
一、山地生態觀
(一)山地生態觀是“天人合一”自然觀的必然體現
(二)山地生態觀是山地災變歷史反思的總結
(三)山地生態觀是景觀研究的需要
二、生態系統論
三、山地生態系統的特徵
(一)地質的不穩定性
(二)地形的複雜性
(三)氣候的多變性
(四)水文的動態性
(五)植被的重要性
四、山地生態系統的協調原則
(一)“共生”整體性原則
(二)生態鏈調控原則
(三)可持續發展原則
第三章 注釋
第四章 技一藝觀
一、山地建築的技術屬性
二、山地建築的藝術屬性
三、山地建築的技一藝觀
第四章 注釋
第二篇 設計篇
第一章 山地建築的自然影響因素
一、地質
二、地形
(一)坡度特徵
(二)山位特徵
三、氣候
(一)日照
(二)風狀況
(三)降水
四、水文
五、植被
第一章 注釋
第二章 山地建築的形態
一、概述
二、山地建築的形態特徵
(一)減少接地
(二)不定基面
(三)山屋共融
三、山地建築的接地形態
(一)地下式
(二)地表式
(三)架空式
四、山地建築的形體表現
(一)融人型
(二)共構型
(三)超越型
五、山地建築的空間形態
(一)線網聯繫型
(二)踏步主軸型
(三)層台組合型
(四)空間主從型
(五)空間序軸型
(六)空間穿插型
第二章 注釋
第三章 山地建築與景觀
一、山地景觀的特點
(一)環境原生性
(二)視景獨特性
(三)生態脆弱性
(四)情感認同性
二、山地建築與景觀
(一)山地建築——山地景觀的組成部分
(二)景觀與觀景
(三)建築布局與山地景觀
三、山地建築的景觀設計
(一)景觀生態設計
(二)景觀視覺設計
(三)景觀空間設計
(四)景觀情感設計
第三章 注釋
第四章 山地建築與交通
一、山地交通的特點
二、山地車行交通
(一)縱坡設定
(二)道路布線
(三)道路截面
(四)停車場地的設定
三、山地步行交通
(一)基本要求
(二)踏步
(三)聯繫建築空間
(四)聯繫城市空間
四、山地機械傳動交通
第四章 注釋
第五章 山地建築與工程技術
一、山地工程技術的要求
(一)防災
(二)結構穩定
(三)技術設施的滿足
二、山地工程技術的特點
(一)山地工程技術的內在取向——生態觀念的體現
(二)山地工程技術的外在表現——技-藝觀念的運用
三、山地建築的工程技術
(一)綠化技術
(二)水文組織
(三)擋土牆
(四)防水技術
第五章 注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