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南錯那旅遊概況
錯那縣位於位於西藏自治區南部,喜瑪拉雅山脈東南,東接印占洛隅地區,西鄰不丹,南與印度接壤,是西藏自治區的重要邊境縣之一。全縣邊境線長268公里,其中與印度的邊境線長213公里,中不邊境線長55公
里。全縣總面積34979平方公里,包括印占“麥克馬洪線”以南的門隅地區,現實際控制面積約10094平方公里。縣城所在地海拔4380米,距拉薩400公里,澤當220公里。年平均氣溫-0.6℃,極端最低氣溫-37℃,全年無霜期僅有42天,常年天氣寒冷,自然條件十分惡劣,自然災害頻繁,尤以雪、洪、霜災尤為突出,是典型的高寒縣。全縣轄1鎮1處9鄉23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55個村民小組,居住著藏、漢、門巴、回等民族。全縣總人口14879人。我縣是一個以農牧業為主要產業的半農半牧縣,現有耕地面積2.23萬畝,草場面積530萬畝,森林面積36.6萬畝。農作物主要有青稞、小麥、蕎麥、豌豆等,經濟作物主要有油菜籽。牲畜主要有氂牛、黃牛、綿羊、山羊、馬、豬等。
錯那縣的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尤以生態、邊境、門巴族民俗極為豐富,景點分布於全縣各鄉(鎮),因其地處邊境、高寒,旅遊資源特點特點鮮明,發展潛力巨大,其主要旅遊資源的優勢突出表現在: 一是自然景觀方面:1勒布、浪波生態旅遊資源,2、邊境旅遊資源。3、曲卓木嘎廈沙棘林旅遊資源。4、縣城溫泉。5、神山神湖。二是人文景觀方面。錯那縣現有寺廟10座,拉康1個,佛塔1座,分布於全縣各鄉(鎮)處,且教派不一,有紅教、白教、黃教、花教、布東教等多種教派。在各寺廟中,尤以覺拉寺、達旺寺、貢巴則寺、扎洞寺、卡達寺最為著名,受教派不一的影響,各宗教場所建築風格不同,各具特色,而且目前保持完好,室內壁畫精美,文物眾多,是旅遊觀光、了解藏傳佛教的重要場所。三是亞瑪榮物資文化交流會旅遊資源。亞瑪榮物資交流會由民間自發組織形成,一年召開三次,分別在藏曆的5月、7月、11月召開,尤以7月規模最大,前來交易的商販主要有不丹、印度和境內西藏各地的商人,也有藉此貿易前來觀光旅遊的遊客。由於62中印戰爭,亞瑪榮物資交流會被迫中斷,時隔31年後,我們在1993年起恢復了來瑪榮物資會。四是旅遊產品方面。錯那縣旅遊品種繁多,主要有覺拉、卡達的氆氌、卡墊、藏刀、糌粑桶、酥油桶、藏被;勒布、庫局鄉的木碗、民族服飾、竹編製品以及種類繁多的藥材等。
這裡有深藍的,聖潔的康格多雪山,旖旎的邊塞原始森林,還有獨特的門巴民俗風情,既是情歌王子六世達賴倉央加措出生的聖地,又是與印度士兵零距離接觸的地方,不僅風光優美,而且盛產木碗、竹器、藏刀、茶葉等特色手工紀念品,是西藏最近的邊境原始生態旅遊區和西藏唯一的全國紅色旅遊精點景區。
勒布基本情況介紹:
勒布位於錯那縣西南方向,距縣城約40公里,國土面積1365平方公里。下轄四個門巴族民族鄉,現有人口623人,絕大多數為門巴族民眾。門巴族作為我國的少數民族,也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歷史,在幾千年的發展歷史過程中,形成了門巴族獨有的民族風情。門巴族主要聚集在西藏東南部的門隅、珞瑜北境的雅魯藏布江谷地和巴迦西仁河谷,以及帕隆藏布江南岸的排龍山區(現為印占區)。“門巴”這一族稱,既是門巴族的自稱,也是他稱,意思是“居住在門隅”。
門巴族的木器有木碗、木桶、木盆、木箱、木櫃、木床、木桌、馬鞍和駙鞍,其中尤以木碗的社會需求量最大,它是門巴族和藏族農、牧民最喜愛的飲食器具。精緻的木碗還是高級手工藝品。封建領主要求門巴族農奴工匠將木碗以低壓差賦。竹器編制在門巴族民眾中十分普遍,竹器種類繁多,有筐、蔞、席、篩、 盒、桶、碗、勺等。門巴族人民的吃、穿、住、家具、語言、結婚、喪葬等都有其獨特的風俗。沿途主要地點及公里里程:
錯那縣城至勒鄉色木扎全程62公里,其中縣城至丁丁拉(地名,油路止此)7公里,丁丁拉至勒布辦事處33公里,縣城至勒布辦事處40公里,辦事處至勒鄉鄉政府駐地13公里,鄉政府至色木扎4公里。整條線路路面除縣城至丁丁拉為油路外,其餘均為沙石路面。
沿途主要景點介紹:
從縣城出發往西南方向行駛,首先進入眼臉的景點是高原草場風光;駛過丁丁拉山,沿途多處可見高山湖泊,高聳入雲、終年不化的雪山;翻過5000米的博拉山口,車輛便一路下行,盤山而下,便從多風、寒冷、乾燥的喜馬拉雅山北麓半乾旱季風氣候帶進入到濕潤、溫暖、多雨的喜馬拉雅山南麓亞熱帶山地半濕潤、濕潤氣候帶,也進入了平均海拔僅有2900米、年均氣溫10.04℃ 、年降水量在960毫米以上的勒布辦事處。
在短短40餘公里的沿途中,高山林立、山高路陡、公路盤繞,從荒涼走向綠綠蔥蔥,從高原走進原始森林,真正體驗一山四季、各季領風騷的獨特風景。夏季的勒布鳥語花香,冬季的銀裝素裹,一條釀姆江貫穿全境,氣勢磅礴流往印度。沿江兩岸山高路窄,地勢險要,峰戀重疊,行雲飛瀑,造就了各種旅遊景點,如有蓮花大師修行的神話,有唐僧師徒西天取經的傳說,有色木扎自然奇觀,等等。這些都領前來旅遊觀光的旅遊、駐足留步。
從縣城向西南方向行駛約36公里,便進入門巴族民眾生產生活區,可參觀獨具特色的門巴族民居。勒布也是我縣門巴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自然的領氣養育了勒布門巴族,給予了門巴族人無比的智慧。“門巴”藏語意為居住在門隅的人。幾千年的生活習俗,形成了門巴民族獨有的民族風情,如吃、穿、住、生活用品、語言、婚喪等都有其獨特的風俗習慣,並形成了內涵豐富的門巴文化。勒布民族的木碗、竹編獨具特色,卡達的藏刀和卡墊做工精細,技藝精湛,都是旅遊者十分青睞的紀念品,在全區享有盛譽。在整個勒布溝,可領略門巴民族風情;往南距辦事處所在地3公里處,通過山計大橋(橋名),向北步行100餘米,可參觀62年反擊戰總指揮張國華同志的前線指揮部;返回後便到達勒布辦事處。
從辦事處出發,繼續向西南方向行駛約3.5公里處,可見一岩石上唐僧像,相傳是唐僧西行取經時經過此地,便留下其像;向前旅行至大石堡(地名)處,有時可見“無尾蛇”,因當地蛇不長、體粗尾短,取名“無尾蛇”,沿著娘姆江繼續往西行至勒鄉政府,沿途還可以見到從天而降、筆直垂下的瀑布、急流勇進的江水、海拔2800餘米的茶場等景點。
從勒鄉政府出發,沿著一簡易公路向後山行駛約5公里路程,再經過約20分鐘的步行,便進入色木扎,這裡景點眾多,主要有瀑布、看酥油燈、看水中彩虹、朝佛、蛇造形、男女生死器官、蓮花生八歲腳印、石狗、石馬以及鑽洞子檢驗人心好壞等等。
拿日雍措至肖站沿途旅遊景點介紹
拿日雍措是錯那縣最大的湖泊,位於縣城北20公里,東徑91°9′北緯28°30′的拿日雍措,總面積58.33平方公里。拿日雍措湖藏語意為“湖的前面”,距澤當180公里,距縣城36公里。進入冬季的拿日雍措湖面結冰厚達十幾公分,人可以經過湖面到達湖中央一小島上去玩耍,小島上還有一處較深的洞子,可以容納三到四個人在裡面休息,據傳說,在幾年前小島上有一位老阿媽一年四季,除冬天出來購物外,其餘時間均在小島上生活,似乎故意在躲避人間的喧囂,那種悠閒自在的生活,甚是讓人羨慕幾分,據說現在小島的這個洞還保依然保留著,隨著天氣逐漸變暖,在來年的四五月,湖面的冰逐漸融化,整個湖面尤如一面碧藍色的鏡子,只要是前往錯那的人,都會情不自禁地在此一留,與“她”一同合影留戀,並為之感慨!
從拿日雍措湖前行36公里,便到達錯那縣城所在地,在從縣城向東南方向行駛12公里,便可到達浪波鄉政府。浪波鄉是錯那縣另一個旅遊聖地。浪波位於錯那縣東南12公里處,是我縣主要的邊境鄉,有相當長的邊境線,同時也是我縣的重點牧業鄉。行經在浪波邊境線上,不但可以領略高山峽谷原生態景觀外,還可以體驗“達桑洞藏”和水葬台的重生與入死。“達桑洞藏”洞深達十幾米,洞內有一處溫泉常年不間斷,據當地人介紹,洞內的泉水對胃病有獨特的治療功效,在同一洞內的另一側,還有一處常年溫暖高達80℃ 溫泉,據說此外溫泉的對腰疼病和胃病具有較好的治療作用。另外在此地還可以與一河之隔的一線印度兵進行民間小額交易。
從東章瀑布沿著一條簡易公路前行9公里左右,便可到達肖站(地名)。在這裡可以與境外邊民進行小額民間貿易,與印度軍人握手合影,面對面的交談等等,同時還能夠欣賞邊境地區雪山、森林、湖泊、草原、牛羊相互映襯,共收眼底的迷人景色。
錯那杜鵑花介紹:
杜鵑花屬種類多,習性差異大,但多數種產於高海拔地區,喜涼爽、濕潤氣候,惡酷熱乾燥。要求富含腐殖質、疏鬆、濕潤及pH值在5.5~6.5之間的酸性土壤。
杜鵑花在全世界約有900餘種,分布於歐洲、亞洲和北美洲,而以亞洲最多,有850種,其中我國有530餘種,占全世界59%,特別集中於雲南、西藏和四川三省區的橫斷山脈一帶,是世界杜鵑花的發祥地和分布中心。
杜鵑花的花期依氣候和各種而不同,低山暖熱地帶多在2—3月開放,中山溫涼地帶多在4—6月開放,高山冷涼地帶多在7—8月開放。
因其種類繁多,分布廣泛,生態環 境之複雜多樣,杜鵑花的體態風姿也是多種多樣:有的枝葉扶疏,有的乾枝百乾;有的鬱鬱蔥蔥,俊秀挺拔,有的曲若虬龍,蒼勁古雅。其花色更是五光十色,多姿多彩:殷紅似火、金光燦燦、晶藍如寶,或帶斑帶點,或帶條帶塊,粉紅的、洋紅的、橙黃色的、淡紫色的、黃中帶紅的、紅中帶白的、白中帶綠的,真是千變萬化,無奇不有。有的濃妝艷服,有的淡著縞素,有的丹唇皓齒,有的芬芳沁人,真的各具風姿,儀態萬千。
錯那旅遊精品線路介紹
到錯那縣旅遊有三條旅遊線路供遊客選擇,也可以與縣旅遊局電話聯繫,根據客人的時間,可為你設定最合理的旅遊線路。 一、從澤當 184公里 (海拔4700米) 拿日雍措湖 28公里 曲卓木古沙棘林(4200米左右) 二、錯那縣城(海拔4380米 ) 31公里 浪波林海 (海
到錯那縣旅遊有三條旅遊線路供遊客選擇,也可以與縣旅遊局電話聯繫,根據客人的時間,可為你設定最合理的旅遊線路。
一、從澤當 184公里 (海拔4700米) 拿日雍措湖 28公里 曲卓木古沙棘林(4200米左右)
二、錯那縣城(海拔4380米) 31公里 浪波林海 (海拔3900米) 9公里 肖站(地名)(海拔4300米)
三、錯那縣城(海拔4380米) 40公里 原生態風景區勒布溝(海拔2800米)
錯那民俗風情:
勒布獨特的門巴族民族風情旅遊資源。勒布辦事處轄4個門巴族民族鄉,現有人口650多人,絕大多數為門巴族民眾。門巴族作
為我縣的少少民族,也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歷史,在幾千年的發展歷史過程中,形成了門巴族獨有的民族風情。門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東南部的門隅、珞瑜北境的雅魯藏布江谷地和巴迦西仁河谷,以及帕隆藏布江南岸的排龍山區(現為印占區)。錯那門巴族主要聚居在縣城西南部的勒布辦事處以及南部的印占門隅地區。“門巴”這一族稱,既是門巴族的自稱,也是他稱,意思是“居住在門隅的人”。農業是門巴族的主要產業,鋤耕、犁耕(木犁)和刀耕火種並存,畜牧業次之。家畜家禽飼養普遍。以產蕎子、小麥為主,其次是大麥、青稞、豆類、馬鈴薯和元根。南部以產玉米為主,其次是稻米。蔬菜種類很多,蘿蔔、白菜、蔥、蒜和辣椒等各地均能生長。辣椒是當地的特產,產量較低,供不應求。牲畜主要有氂牛、犏牛、豬等。門巴族的木器有木碗、木桶、木盆、木箱、木櫃、木床、木桌、馬鞍和馱鞍,其中尤以木碗的社會需求量最大,它是門巴族和藏族農、牧民最喜愛的飲食器具。精緻的木碗還是高級手工藝品。封建領主要求門巴族農奴工匠將木碗以抵押差賦。竹器編制在門巴族民眾中十分普遍,竹器種類繁多,有筐、蔞、席、篩、箕、盒、桶、碗、勺等。門巴族人民的吃、穿、住、家具、語言、結婚、喪葬等都有其獨特的風俗,由於內容實在太多,難一一作介紹,在此,就不再作一一闡述,各位旅行者實地一游,便知一二。但勒布門巴族獨特的民族風情,已成為旅遊愛好者追求目標。錯那門巴族文化
門巴族的民間文學藝術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多彩。門巴族民間詩歌和敘事詩,膾炙人口,使門巴族贏得“詩的民族”的榮譽;門巴族詩人倉央嘉措六世達賴喇嘛,已名列世界文學史冊。門巴族神話、傳說和故事也很有特色。
(一)神話、傳說、民間故事
根據現在掌握的材料,門巴族神話可分為為三類:人類誕生神話;生殖崇拜神話;地理地貌神話。最古老的口頭文學創作,在內容上和其他少數民族一樣,有關於人類起源的傳說,有除妖降魔的傳說,有讚揚能工巧匠的傳說,也有嘲諷不學無術,妄自尊大以及有關佛祖的神話傳說。
神話《猴子變人》在門巴族中廣為流傳。《三兄弟和扎深木》神話,講述人類起源的故事,佛祖的神話傳就,如《釋迦牟尼和加的貢布》把門巴族原始自然神話與本教神話相結合。生殖崇拜神話的根源在於氏族繁衍和需要和對擴大及增強氏族力量的渴望。《房脊神》是一篇最初產生在母系氏族社會的對男性生殖器生和殖崇拜的神話。講述地名來歷的神話如《鎮壓妖女》,描述人民戰勝妖魔、善與惡對立,改造大自然的樂觀主義和英雄主義精神。原始的英雄崇拜和英雄神話,可能是這類神話的原始母題。
如果說門巴族神話主要是古代門巴族人民對自然現象所作的現象和幻想的解釋,曲折地反映了他們改造客觀世界的歷程和情景;那么,在門巴族傳說中,則主要是直接表現改造客觀世界的民族英雄、能工巧匠。門巴族民間傳說《皮休嘎木》是一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門巴族的民間故事,更接近人民的生活情趣和愛憎。如《貓喇嘛念》經的寓意故事,以動物形象為主,通過對動物形貌和習性的典型描寫,並加以人格化和情態化,著意揭示現實的人際關係和批判道德醜行,幽默和諷刺是主要傾向。是從現實中提煉出的日常哲學。
(二)詩歌門巴族是一個富有詩意的民族
千百年來,門巴族人民把生活中的悲痛和歡樂、苦難和幸福、理想和追求、憎恨和鍾愛,都化作一首首詩歌,灑向藍天和大地。其中有熱情奔放的酒歌,門巴語稱“薩瑪”;有忠貞誠摯的情歌,門巴語叫“森木能古魯”——心中的歌的意思;還有起伏跌宕敘事詩,門巴語叫“卓巴古魯”——牧人之歌的意思。
1.薩瑪酒歌。“薩瑪”酒歌是門巴族民間廣泛流行的抒情短歌。最初,這類酒歌多用於婚禮、節日、酒會等喜慶場合吟唱。歌詞生動、曲調歡快、明朗,歌聲高昂,流行於門隅地區。酒歌詩節無定數,慣於用比喻、渲染和誇張的手法,用來抒發對民族的熱愛、喜慶歡樂、對未來追求,給人以豪放的感覺。如薩瑪《家鄉》、《寶貝》、《白鶴歌》等作品,就是從大自然方面歌頌、讚美家鄉的富饒美麗,明快生動地表達了門巴人對鄉土的深情。把自己的家鄉比作“從九天之上降臨的白鶴”。?還有些酒歌,職《與你推心置腹》、《歡聚》、《挽留》、《流浪》……等作品,則從人文方面表達了眷戀故鄉的情思、執著的友誼及對美滿富足的渴望和追求。後來“薩瑪酒歌”的範圍擴大了,內容也更加豐富。在生產勞動、送行及日常生活的某些場合也喜歡唱這種曲調。
在墨脫門巴族地區還增添了曲調低沉婉轉、如泣如訴的悲歌,其歌詞為反映農奴的痛苦生活,這種悲歌皆是乘夜深人靜時藉以抒發在苦難中的憤懣之情。如有一首悲歌這樣唱道:“不思不想尚得過,愈思愈相非愈多,我作傭人如牛馬,權把苦汁當酒喝”。還有一首:“天空高翔的鳥兒,多么歡樂和自由。唯有我不自由啊!我的心中充滿悲傷。我飲山間的泉水,別人都說甘甜,苦味自己清楚啊,我是沒有米酒喝。盛夏我又熱又渴,寒冬我冷得打哆嗦。世上的人們啊!願你們不要像我,不要像我一樣的受折磨。”
薩瑪酒歌傳說是一名叫拉不熱的人所創作的。他一生以歌代樂,給人們帶來了美好的享受,最後他坐化成佛,成為門巴族傳說中的歌神。?2.倉央嘉措及情歌。門隅地區,被譽為“情歌之鄉”。古曲情歌是從薩瑪酒歌中分化出來而形成的獨立的詩歌體,它在西藏文學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其內容多是表達男女雙方的思慕、追戀的熾熱感情和對愛情的忠貞不渝。門巴族情歌以倉央嘉措的作品為其傑出的代表。?倉央嘉措(1683—1706年),出生貧寒,其童年和少年是在“情歌之鄉”門隅度過的,是位來自民間的詩人。在他成為六世達喇嘛以前,過著自由自在的普通人生活,和廣大勞動民眾有廣泛交往,並受家鄉民歌藝術的薰陶,打下了深厚的詩歌創作功底。然而,他又生活在封建的農奴制社會中,他是“政教合一”統治的最高代表。他自身是矛盾的。17—18世紀的西藏,社會矛盾重重,政治風雲變幻,也必然在他的心靈上投下濃重的陰影。他的詩作中。時時流露出深沉的憂思和酸苦的哀怨。處處體現一種對宗教的清規戒律的抗爭精神和對自由理想,愛情的追求。如:常想的活佛的面孔,怎樣來不到心上;沒想的心上人的容顏,卻在眼前明明朗朗。
倉央嘉措短暫的一生,留下情歌60首,在這些作品中,不僅撞開了宗教禁錮的樊籠,道出了人的內心世界情感,而且在表現手法和風格上,都與民間流傳的情歌相近。因此有人說倉喜措的情歌作品,是脫胎於門巴族民歌,保持了門巴族情歌特色,是門巴族民間情歌的再創作。由於倉央喜措的情歌能夠充分表現封建農奴制度流治下廣大農奴追求純真愛情美好生活的願望,又有很高的藝術技巧,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長期在門巴、藏族地區傳頌不衰。倉央嘉措的名字也早已載入世界文學史冊。其情歌作品除國內有我種民族文字的譯本外,在國外有英、德、俄、日、印度和蒙古等國文字的譯本出版,傳播於世界不少國家。
錯那邊境原始生態之旅
線路一:澤當—錯那—勒布(浪波)—杉木扎—澤當
D1:澤當—錯那—浪坡—肖站—錯那,沿途參觀雅拉香布雪山,邛多江草原、拿日雍錯、野生動物,直接接觸邊境第一線。晚上在錯那縣城可沐浴溫泉。住錯那
D2:錯那—勒布—杉木扎—澤當。領略從海拔4500米至2400米的獨特氣候,在不到1小時的時間你可以度過一年的四季。參觀自然生態風光,獨特的門巴文化。住澤當
線路二:澤當—隆子—三安曲林—扎日—澤當
參觀中國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原始森林。
線路特色:邊境旅遊、紅色旅遊、生態旅遊。一路風光,一路風情,向前邁出一步你就站在了印度的國土,你會有無盡的激情。一路流水歡歌,一路鳥語花香,人與自然是那樣的和諧。
錯那千年古沙棘林
在西藏山南地區錯那縣曲卓木鄉政府所在地,有一片一眼望不到邊的天然古沙棘林。經過考證這裡的沙棘林有800多畝,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而曲卓木鄉一帶,沿娘姆江河谷分布著大約2000多畝的古沙棘林,沙棘林最高約15米,樹圍最粗4.5米,十分壯觀。
有關沙棘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古希臘時期,有些因長期征戰致傷致殘或者病弱的戰馬,被主人遺棄在荒野上,戰馬很有靈性,它們自動結群覓食,用群體的力量抵禦猛獸。不久奇蹟發生了,荒野上遊蕩的“病馬”,竟然個個都是膘肥體壯,毛皮閃閃發亮,人們驚詫之餘開始尋找發生奇蹟的原因,他們很快發現這些被拋棄的戰馬在荒野里的主食——沙棘。沙棘還是生態經濟價值極高的果木,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根、莖、葉、花、果均可入藥,可以說是渾身是寶。沙棘果實酸甜,含有人體所需的多種有機酸、維生素,具有重要的醫療保健作用。沙棘果釀製的沙棘酒可清腦清心,沙棘油具有抗輻射、抗疲勞、增強機體活力的作用。沙棘葉可制茶葉,又是很好的牲畜飼料,適口性強,營養豐富,還能起到防病免疫的作用。
曲卓木鄉的沙棘王林,每一棵沙棘樹都有著上千年的生長歷史,可謂稱得上是中國乃至亞洲沙棘之最。錯那的這片千年古沙棘林,屬於野生柳葉沙棘林,當地人稱為“拉辛”,藏語為神魂樹,即魂魄依附的樹。據說舊時噶廈政府就曾派出看護員專門照看這片沙棘林。如今,鄉里也僱傭了一些當地民眾來保護這片千年古林。越來越多的旅遊者來到這裡,使之成為了山南錯那的一個旅遊亮點。
倉央嘉措故里——錯那
倉央嘉措(1683-1708),一位在西藏歷史上生平迷離,又極具才華,也是頗具爭議的活佛。父母是西藏南部門隅宇松地方的農奴。倉央嘉措雖然生長在農村,卻聰敏異常,才智過人,高高的身材,亭亭玉立;紅潤的臉龐,眉清目秀,氣宇軒昂;外加他舉止瀟灑,使無數美麗的藏族姑娘一見傾心。倉央嘉措不僅風流倜儻,富有文采,擅於詩歌,而且他有一身驚人的武藝,善騎射,長劍術,又是一個絕妙的獵手。
倉央嘉措的詩歌在西藏一直被廣為傳頌。詩中有初識乍遇的羞怯,有兩情相悅的歡欣,有失之交臂的惋惜,有山盟海誓的堅貞,也有對於負心背離的怨尤。
生與死,總是讓人難以釋懷,只是此岸與彼岸之間的,究竟是什麼?活著的,也許並未活著,逝去的,也許並未逝去。時空的變換中,人亦在變。也許,有了方向,或許,還迷失於霧靄。雪域茫茫,無邊無野,或許,那裡的確藏著人類靈魂中最為真實的東西。
倉央嘉措故居
倉央嘉措的生地,迄今所見藏、漢成文資料均稱生於西藏南部門隅的“域松”或“沃域松”地方。18世紀的蒙古族喇嘛阿旺倫珠達吉在其所著《倉央嘉措秘傳》(以下簡稱《秘傳》)中稱生於“納拉沃域松”。以上均屬藏語命名。“域”為“地方”之意,“松”為“三”之意,“域松;即“三地”。“沃域”為“窪地”之意,“沃域松”即“三窪地。”“納拉”為“鼻山”之意,“納拉沃域松”即“鼻山下之三窪地”。以上三種稱法,實指一處。“域松”(或“沃域松”、“納拉沃域松”)並不是具體村鎮之稱,而是對一個地區的泛指,帶有“地方”、“地帶”和“地區”的意思。 在今門達旺的西部附近,“三地”指烏金凌、桑結凌和措吉凌。據《白馬仁青》專集一書記載,很早以前有個發現“伏藏”的紅教大師烏金桑布(1323年一)曾在這三個地方分別建有屬紅教派的烏金凌寺、桑結凌寺和措吉凌寺,因而得名。《秘傳》中稱:“說到(倉央嘉措)誕生之地,原來是鄔仗那第二佛祖(指蓮花生大師——引者)曾經加持過的寶地”,即指“域松”。倉央嘉措的祖上即久居在此三地相連線的的派嘎村。他的祖上雖是紅教世家,名門望族,但到了他的父輩已淪為貧苦農民。他的舅父頓巴和姑母視財如狼,趁機奪走他父母僅有的微薄財產和房屋,故其家不得已遷居於緊靠烏金凌寺旁邊的一所小房裡。不久,一位在西藏歷史上影響久遠的人物倉央嘉措俗名宕桑旺波即在此誕生。另據在達旺和烏金凌寺居住過的索郎先生介紹:居住在門達旺的人都知道倉央嘉措生在烏金凌。 倉央嘉措誕生的那所小房至今還在,作為聖地,門巴族民眾絡繹朝拜。據傳:一次,倉央嘉措使其母生氣,被母親追打,於是在烏金凌留下了倉央嘉措孩童時的腳印。在家鄉期間,他在烏金凌路口的一個石獅子上練習寫字塗畫,至今刻記猶存。倉央嘉措在錯那學經期間,因懷念故土,幾返鄉里,曾親手在烏金凌種過一棵柏樹,此樹至今還在云云。門巴族因出了一位達賴倉央嘉措,引以為榮,便把他用過的小茶具、衣物,連同他母親的遺物,存放在烏金凌寺和達旺寺中留念,並珍藏至今。這些傳說,具有濃厚的神話色彩,固然不能當作信史;但是,這些傳說也發生在烏金凌,與烏金凌緊密相關,倒是可以作為他的出生地的簽證。所以,倉央嘉措的出生地應為門隅的烏金凌。阿旺倫珠達吉在其《秘傳》中寫道:“聖德上師(指倉央嘉措——引者)的功德,都藏而不露,甚至對自己的生地、族裔等等也守口如瓶。……
外人每問及‘大師誕生何處是何族裔高壽幾何時,總是答道:‘我自幼浪跡在外,年深日久,父母鄉土都忘懷了。”這種說法,自然有宗教宣傳上的需要,頗有“神聖飄渺”的意味。而後世文獻均不具體指明生地,乃以地區泛稱,猶如“門隅人”、“前藏人”、“康人”等一樣,是可以理解的。以此傳世,以至今日不得具體,蓋所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