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道春居

《履道春居》是唐代詩人白居易作的一首五言律詩。 寫春居履道里之閒適情趣.一似陶靖節之高臥北窗下也.。當 此之時,樂天真乃“獨善其身”矣。

作品原文

履道春居

微雨灑園林,新晴好一尋 。

低風洗池面,斜日拆花心 。

暝助嵐陰重 ,春添水色深。

不如陶省事,猶抱有弦琴 。

注釋譯文

1、履道:履道里,唐代在洛陽城內東南角。作者曾卜居於履道里。

2、尋:探尋,遊覽。指雨後遊覽園林。

3、拆:開裂。拆花,指花開。

4、暝:暮色。嵐:山間雲氣。

5、“不如”二句:淆不如陶潛之省事,撫其無弦琴,卻抱有弦之琴。蕭統《陶靖節傳》:“淵明不解音律,而蓄無弦琴一張,每酒適,輒撫弄以寄其意。”此反其意而用之。

【簡評】

寫春居履道里之閒適情趣.一似陶靖節之高臥北窗下也。當此之時,樂天真乃“獨善其身”矣。

創作背景

此詩約作於大和元年(827)。寶曆(825~827)二年冬,詩人由蘇州踏上回洛陽的歸途,這一路走得很從容,耗時也很長,直到文宗太和元年春天,詩人才到達洛陽。三月十七日,詩人被征為秘書監,這是一個從三品的高級職務,詩人也離開洛陽到達長安。這年末,詩人奉旨出使洛陽。太和(227~233)二年春,詩人完成使命,回長安,二月十九日,詩人被任命為刑部侍郎,雖然品級(正四品下)不及秘書監高,但其地位非常重要,應該說這兩年詩人的仕途是相當得意的。此詩應該是詩人太和元年冬出使洛陽後所作。

作品鑑賞

中二聯體物人微,刻畫細緻,造語奇警。尤其是動詞運用得當。“在藝術語言中,最重要的是動詞,這用不著多說,因為全部生活就是運動。”(阿·托爾斯泰語)“洗”、“拆”、“助”、“添”四字,賦物以情,形象地“把事物在行動的狀態中表現出來”(亞里斯多德語)。“助”、“添”二字,堪與“暝色人高樓”(李白)之“人”字,“池塘生春草”(謝靈運)之“生”字,並稱工絕。

北方的春天,春雨貴如油,詩人自家園林得到滋潤後,天氣也晴朗了。詩人趁著這雨後初晴的大好春光,要對自己的園子尋幽探勝一番了。只見微風吹拂著池面,即將落下的夕陽照耀在花朵上,斜斜的陽光照在花瓣上,留下的影子落在花心上,花心好像裂開了。漸漸暗淡下來的天色使得霧氣更加濃重,而春天的到來也使得水面更加綠了。對著這大好春光,詩人不禁要彈琴自娛了。詩人一貫仰慕陶淵明,也學著他悠閒自在地彈琴,但詩人還是不如陶淵明通達,陶淵明彈琴是不用琴弦的,他是在心中彈琴,直接進入虛擬現實中抒發自己的情志,而詩人所彈的琴卻是有五根弦的,他還要藉助琴聲來誘導自己進入一個虛擬世界中去。

全詩有兩個鮮明特色:一是細緻入微,二是幽默有趣。前一特點從“斜日坼花心。暝助嵐陰重,春添水色深。”這幾句可以見出,尤其是“斜日坼花心”令人稱絕,短短五個字在現代人寫來要一段話才能表達出這個意思,而且還沒有那個味道,讓人不得不感慨詩人敏銳的觀察力和驚人的表現力。後一特點從詩的最後兩句可以見出,自謙“不如陶省事”,但陶淵明其實並不能自己彈琴,不過詩人無意去揭前人之短,其幽默感卻隱含在詩句中。

馮班《瀛奎律髓匯評》:“次聯名句,體物入微。”

紀昀《瀛奎律髓匯評》:“三句纖而拙,六句好,七句不成文。”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漢族,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今鄭州新鄭)人,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紀念館坐落於洛陽市郊。白園(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陽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