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
2016年寒假,由於天氣原因和家長的“圈養式”教育,不少孩子們“宅”在家裡。即便有難得與同齡孩子們的聚會機會,也進入你玩iPad,他玩蘋果的“屏聚”模式,這令不少家長懊惱不已。每次聚會,孩子們一吃完飯就聚到一堆,腦殼埋起、鴉雀無聲、專心致志地耍自己手上的iPad或手機。如果手上沒有智慧型產品的,就眼巴巴地站在其中一個小夥伴的身後,守著別個耍。原因
其實,透過孩子們的“屏聚”,卻可以看到大人們既有習慣的投影。不少成年人,對於自以為挺嗨的觸屏生活早已是樂不思蜀,早已經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孩子們。有的家長即便是吃飯空隙也把手機把玩在手中。為了不影響自己刷屏,甚至把另一部手機交給孩子們自娛自樂。久而久之,孩子們也適應了這種生活狀態。即便是進入了假期,也不例外。更何況時間相對闊綽的假期,更助長了孩子們“觸屏”習慣的瘋長。一旦孩子們沉迷於“觸屏”模式,即便是同齡孩子們相聚,也必然出現“屏聚”的局面,既不自知更不能自拔。危害
孩子們進入“屏聚”模式,其危害也是顯而易見的。既可以對孩子們的視力造成負擔,影響未成年人的身體發育,還影響孩子們社交模式和能力的形成與提升。這些危害似乎對於一些家長也有意識,但就是在下決心引導和矯正方面仍然心有餘而力不足。這種局面的形成,顯然與家長的教育模式、生活習慣有很大關係。
應對
引導孩子們正確看待和使用好手機,對於家長而言,顯然需要身教加上言傳,並且身教勝於言傳。1、破解孩子們“屏聚”,在家庭內部而言,需要形成家長與未成年子女形成良好的互動,通過設定共同感興趣的話題,或者共同開展一些小活動,增進家長與孩子們的互動頻率,降低家長和孩子觸屏的機會,共同改變家長與孩子的生活習慣。而對於家庭間的活動,則需要通過幾個家庭,或者社區,共同舉辦一些適合家長和未成年人共同感興趣的活動,來增進體力和智力活動的幾率。當手拉手模式逐漸多了起來,面對面的交流多了起來,“屏聚”機會自然就會被壓縮。
2、並不是要完全切斷孩子們接觸手機的機會,而是給孩子們提供適度使用手機的環境。通過手機查閱學習知識等,進行適度閱讀,玩一些益智小遊戲等,也未嘗不可。但是,關鍵還是要引導到位。
3、家長是孩子們行為習慣的先導和鏡子。改變孩子們“屏聚”模式,自然需要家長們身先士卒。孩子們並不是天然的“觸屏一族”“看屏一代”,現實中家長與子女交流互動的多了,引導孩子間的行為互動多了,孩子們“屏聚”自然就會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