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文化旅遊區

屈原文化旅遊區

屈原文化旅遊區,位於秭歸縣,又稱清烈公祠,為紀念屈原而建。

概述

屈原祠文化旅遊區

屈原文化旅遊區屈原文化旅遊區

位於秭歸縣東1.5 公里長江北岸的向家坪,又稱清烈公祠,為紀念屈原而建。 屈原是戰國時楚國大詩人,相傳他自沉汨羅江後,一條金色神魚 先將其屍體吞下,游至香溪河口再吐出來。香溪河口在屈原故里附近 ,屈原之姊便將其弟屍體安葬於此,並定居於此,秭(姊)歸之名出由 此而產生。 屈原祠始建於唐元和十五年(820 年),北宋改名為清烈公祠,元、 明、清屢圮屢修,才得以保存。

背景介紹

1978年建葛洲壩水利樞時,將它遷至 今址,且按原貌重建。 屈原祠包括山門、大殿和左右配殿等建築。山門為四柱三樓式碑 坊,高14米,正中額題“清烈公祠”四字,兩側榜題“孤忠”“流芳 ”四字。大殿系鋼盤混凝土結構,有明清風格,翠瓦飛檐。高聳於崇 台之上,益顯宏偉壯麗。大殿後的屈原墓,乃人們建設的衣冠冢。今 墓前的門闕、石坊等,全是清道光年間原物。 屈原祠依山面江,景色秀美。由此地南眺,大江南岸諸峰歷歷在 目。每逢端午佳節,這裡都舉辦龍舟競渡。屆時,江上彩舟如梭,岸 上遊人如織,熱鬧異常。 1963年和1965年兩次維修。後因葛洲壩水利工程興建,庫區水位升高,1976年7月遷建於縣城東郊今址,占地20.7畝。新祠山門保持清烈公祠原貌,擴大規模,有高17米的牌樓,配房向左右各擴展7米。牌樓蓋琉璃瓦,一級屋角為鏊魚,二級為卷龍,三級為草龍。正中脊飾為寶瓶。牌樓正面,中為天明堂。左右為二龍盤柱,中嵌郭沫若題“屈原祠”三字。額枋為襄陽王樹人題“孤忠流芳”,門匾為張秀題“光爭日月”。整體建築氣勢磅礴,聳立桔樹叢中。一級屋脊下飾飛鳳,天明堂下為松鶴延年,兩旁為麒麟吐玉書,牆面花邊為卷草漢紋、回紋等。整個彩繪以紅、黃、綠、藍四色調配,相映生輝。東西配房為硬山頂,滾龍脊,飾龍鳳圖案。室內可供遊人題詩作畫,品苟小憩。 屈原祠內有屈原銅像、屈原石雕像、碑廊、屈大夫墓,還有屈原紀念館,上下展廳設有“秭歸出土文物展覽”和“屈原生平事跡展覽”。 秭歸城附近還有屈原故里,這是屈原的出生地,其名氣絕不亞於 屈原祠,可作為屈原祠的輔游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