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位於泰山西麓,古時因桃花滿谷而得名。這裡山青樹綠,水靜沙明,自然環境幽靜,空氣清新醉人,遊人至此猶如進入人間仙境。元代道士張志純有詩云:“流水來天洞,人間一脈通。桃源知不遠,浮出落花紅”。桃花源辟有索道,乘索道可直達岱頂。桃花源位於湖南省桃源縣西南15公里的水溪附近,距常德市34公里。前面有滔滔不絕的沅江,後面是綿延起伏的武陵群峰,境內古樹參天,修竹婷婷,壽藤纏繞,花草芬芳,有石階曲徑、亭台碑坊裝點,宛若仙境。 桃花源分桃花山、桃源山、桃仙嶺、秦人村4個景區,其中桃花山、秦人村為桃花源的中心,有桃花山牌坊、桃花溪、桃樹林、窮林橋、菊圃、方竹亭、遇仙橋、水源亭、秦人古洞、延至館、集賢祠等70餘處景點。
從長沙西行200餘公里,便可以到達常德桃花源旅遊區。這裡的主要景點有德山、鐵經幢、夾山寺、壺瓶山、桃花源等。
桃花源簡介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曾描繪過一個令世人無比嚮往的桃花源,據考證,它就位於湖南北部的常德市桃源縣。
桃花源始建於晉代,到唐宋時發展到鼎盛階段,在元代時毀於戰亂,明清以後又開始復興。歷代以來,孟浩然、李白、韓愈、蘇軾等大文豪都曾到過這裡並留下墨寶。現在的桃花源景區內開發了桃仙嶺、桃源山、桃花山、秦人村等景點,景區面積達到了150多平方公里,同時還有沅江風景線、戰國彩菱城遺址、熱市溫泉等可供遊覽。如果你對那些新建的亭台樓閣不感興趣,也至少可以享受到寧靜的田園風光,那裡的自然風光還是不錯的,臨沅江,靠群山,古樹修竹遍面,《桃花源記》里所描繪的“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意境尚可尋覓。此外,沅江自西向東流向洞庭湖,流經桃花源風景區將近70公里,這一帶的沅江既有三峽之險,又有富春江之秀,更為桃源增添了不少美景。
桃花源在歷史上就是中國古代道教聖地之一,有第三十五洞天、第四十六福地的美益。千百年來,桃花源鹹集文人墨客,忙煞古今遊人,陶淵明、孟浩然、王昌齡、王維、李白、杜牧、劉禹錫、韓愈、陸游、蘇軾等都留下許多珍貴的墨跡。解放後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視察桃花源、關心桃花源。1995年3月24日,江澤民主席視察桃花源並題字。
1990年以來,桃花源開始了規模宏大的修復開發高潮。修復開發後的桃花源 ,有神話故鄉桃仙嶺、道教聖地桃源山、洞天福地桃花山、世外桃源秦人村四大景區近百個景點。每年一屆的桃花源遊園會,是湖南省“三節兩會”的重要活動之一。
德山
德山古稱枉山,隋改為善德山,後簡稱德山。位於常德市武陵區東南,北臨沅水。主峰孤峰嶺海拔97.6米,形如青螺。枉水于山麓匯入沅江,屈原《涉江》:"朝發枉渚"即此。相傳舜以天下禪讓於善卷,善卷不受,隱居此山,今留有善卷釣魚台遺址。德山為武陵城舊址,始建於公元前277年。後漢為臨沅縣治,曾予重修。後屢建屢廢。明洪武年間改建為磚城,規模始備。唐宋以來,山上曾建有亭、閣、塔、寺多處,有"天下第五十三福地"之稱。乾明、寶華二寺已毀於民國年間,現僅存舊城遺址和烏龍、白龍二口古井。1988年新建孤峰塔。德山風景秀麗,歷為遊覽勝地。
鐵經幢
鐵經幢位於常市區濱湖公園。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置於德山乾明寺舊址,1979年移至現址。白口鐵鑄成,下粗上細,圓錐寶塔形。幢身17節,20層,仿木建築,用石灰相粘連,中空,高4.335米,底徑0.8米,重1520.8公斤。幢座為石質,高1.42米,呈腰帶狀,邊緣刻有雲蓮紋飾。幢身鑄有8尊半身力士浮雕,10尊釋迦牟尼坐像及龍虎等圖案,還有陰文《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全文和捐資者的姓名官職等。在第8、第11兩層的上部俱有出檐,八面挑角。據考證為北宋遺物。經幢是佛教紀念性建築物,一般石建,而此經幢卻用生鐵鑄成,仿木結構,在我國現存經幢中少見。
壺瓶山
壺瓶山位於石門縣北部南坪河、江坪河鄉。省級重點自然保護區。面積150平方公里,核心保護區53平方公里。壺瓶山主峰海
拔2099米,為湖南省境最高峰,因山頂四周高,中間低,形如瓶口而得名。壺瓶山屬武陵山脈北支,由二迭系灰岩和石英砂岩組成。境內有鎖封岩、隔人潭瀑布、散酒潭、神景洞、龍門出水、九姊妹尖、雷打石、仙人岩、黃蓮洞、犀牛圈、銅船溝、天池等景觀。隔人潭為渫水支流泉坪河流經處自然形成的一個深淵,兩邊峭壁如削,潭水出口下臨懸崖,上寬1.5米,下闊4米,飛流直瀉35米,如銀河倒掛,飛珠濺玉。神景洞寬4米,高1.7米,深數十公里。洞內石筍林立,清泉流淌,岩燕棲息,冬暖夏涼。洞外懸崖峭壁,林木青翠。唐代著名詩人李白游此,曾留下"壺瓶飛瀑布,洞口落桃花"的詩句。壺瓶山因地球史上第三代的海浸和第四紀的冰川運動對其影響較弱,因而成了陸生生物理想的"避難所"。保護區內神景洞、頂平一帶有20多萬畝原始次生林,樹木多達831種,其中屬國家保護的珍貴樹木有珙桐、鍾萼木、連香樹、領春木、楠木等22種;罕見樹木98種;名貴藥材有白三七、天麻等1019種。山中珍稀動物有150多種,其中屬國家保護的有華南虎、獨角牛、梅花鹿、蘇門羚、黃腹角雉、大鯢等30多種,尤以近年發現的白化動物,具有很大的科學價值。壺瓶山是一個少有的生物基因庫和天然森林公園,被生物學家譽為"內藏萬珍的寶庫。"
夾山寺
夾山寺位於石門縣十九峰山麓。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名普慈寺,唐鹹通十一年(870)始建,為唐代高僧善會大師講法之所。宋神宗、元世祖時曾予重修,為澧水流域佛教重地。宋代圓悟禪師主持並著有《碧岩集》,流傳全國及朝鮮、日本、東南亞一帶,鹹奉為"禪門第一書"。據傳善會大師在參禪時品茶,悟出了"茶禪一味"的真諦,故夾山寺又被視為中日茶文化的源頭。1993年修復寺院六殿一宮。現存清建大雄寶殿,面闊七間,進深五間,重檐歇山頂,殿內有北宋大觀三年(1109)鑄鐵鐘。清順治、康熙年間,有奉天玉和尚住持此寺,歿後葬於寺旁。據傳奉天玉和尚即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的僭號。1993年,在此興修了闖王陵和李自成禪隱夾山紀念館。1993年1月,夾山寺被林業部確定為國家級森林公園。公園面積18平方公里。園內主要景點有:碧岩泉、青樟嶺、洗墨池、玉璽井、善會墓、佛光岩、夾山古道等。
桃花源風景區
桃花源風景區位於桃源縣城西南15公里的水溪附近,距常德市43公里。景區東西寬3.5公里,南北長4.5公里,面臨沅水,背倚群山,境內清泉小溪,石階曲徑,亭台碑碣,古樹修竹。每屆三月,桃花盛開,落英繽紛,仿若仙境。早在漢時便以林壑幽靜出名,又相傳為東晉詩人陶淵明著《桃花源記》之地。其景觀始建於晉,興於唐,基本建成了從沅江畔到桃花山的建築群。宋代大盛,元末毀於火。明景泰六年(1455)又建殿宇,明末復毀於火;清光緒十八年(1892)重修淵明祠,沿山布置亭閣,以陶淵明詩文命名。新中國成立後,多次對景區修繕,1992年進行全面修復和開發,使主景區面積擴大到8.12平方公里,包括桃源山、桃花山、秦人村、桃仙嶺四大景區,70多個景點,游路達45公里。桃花源集古老、神奇、幽奧、秀美、壯闊、清麗於一體,融詩情畫意、歷史傳說為一爐,被人們譽為"人間仙境"、"世外桃源"。桃花源曾是中國古代四大道教勝地之一,第三十五小洞天,白馬玄光之天。
瀟湘八景之一"漁村夕照"即在桃花源內。現為國家森林公園、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重點旅遊風景區。千百年來,桃花源豐富的人文景觀、靜謐的田園風光,吸引了無數文人雅士來此游訪。李白、王維、孟浩然、王昌齡、韓愈、劉禹錫、蘇軾、王安石、陸游、黃庭堅等在此留下了大量吟詠詩文,使桃花源聲名益著。景區內多古碑刻,刊古人吟詠和文章書法。桃花源一帶流存喝"擂茶"習俗,相傳始於東漢,游山品茗,儼然當年武陵漁人訪桃花源。桃花源與武陵源旅遊區、吉首鳳凰旅遊區、猛洞河旅遊區相連在一條旅遊線上,構成湖南西部旅遊大區。一年一度的"中國湖南常桃花源遊園會",更使桃花源名著於世。桃花源風景區,主要分為桃仙嶺景區、桃花山景區、秦人村景區等旅遊景點。
桃仙嶺景區
桃仙嶺景區位於桃花源風景區東北部,區內有桃花源牌坊、牌坊公園、劉禹錫草堂、詠歸亭、桃花湖、花影池、金灣園、悠然園、鬥雞場、射擊場等景點。
桃花源牌坊系仿古建築,高17米,寬27米,中空淨跨12米,為目前中國橫跨國道線的第一大牌坊,傳說這裡是人間和仙境的接界處。劉禹錫草堂在景區東側,草屋五間,竹樹掩映。唐著名詩人
桃花源牌樓雄踞在桃花源主景區東端。高16.8米,寬26.8米,中空淨跨12米。具有寬綽的跨度、秀美的雕飾和雄渾的氣勢,集古今彩飾藝術和南北古建築於一體,譽為目前我國橫跨國道最大的"中華第一坊"。傳說這裡是人間和仙境的毗鄰之處。
淵明園 又名靖節園,位於桃仙嶺東側,占地10畝,為桃花源百花園中一幽。園依青山、映碧水,內供陶淵明塑像,並置《桃花源記》碑屏,薈竹類珍品,集名桃大全。觀桃花之燦爛,懷靖節之遺風,彌增景仰之情。
浴仙池 池處雞鳴谷口,傳為七仙女偷下凡間沐浴之處。澆池游觀,清波留香,仙跡難覓。但見嶺松潑綠,幽篁滴翠,紅桃映彩,飛鳥留蹤,藏納一池人間異景。
劉禹錫草堂 幽處雞鳴谷口。有草屋五間,竹樹掩映。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朗州司馬任內,常寓居草堂,吟詩作賦,室內豎有劉禹錫詩碑。屋后蒼松,吞雲吐霧;宅旁幽壑送風,清神爽骨。
桃花湖水面60餘畝,狀如殘月。垂釣蕩舟,可浴可賞,十萬紅桃,一崗松杉,於池中凝翠溢彩。傳說一年七夕,湖上牛郎織女雙雙冉冉而來,忽然波影散亂,雲斂霞收,二人也杳如黃鶴。
桃花山景區
桃花山景區位於桃花源風景區東部。區內主要景點有佳致碑、桃花山牌坊、方竹亭、水源洞、御碑亭、高舉閣、桃花觀、集賢祠等。桃花山牌坊系進入桃源仙境的山門,額題"桃花源"三個大字,兩邊石刻"紅樹青山斜陽古道,桃花流水福地洞天"對聯。牌樓兩側各翼踞一組古亭,每組4座,分別以民間傳說中的八仙命名,占地1500平方米,稱八仙亭。八亭造型迥異,特色獨具。
佳致碑
佳致碑位於牌樓外0.5公里處,高2.4米,厚0.26米,正文"桃源佳致",上款"唐劉禹錫題明趙賢書",下款"光緒十八年余良棟重修"。字型隸書,古雅蒼勁。碑亭飛檐翹角,金碧輝煌。
方竹亭原名"桃川八方亭",八面八角,3門4窗,亭身潔白,亭頂為綠色琉璃瓦覆蓋。亭高6米,牆厚1米,磚石結構。內頂為半球形,亭內立古今石刻6方。建於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為桃花源現存最古老的建築物。亭外方竹叢生,猗猗滴翠,為桃花源珍品之一。附近有碑廊,廊內立有歷代吟詠桃花源的詩碑17方,多系劫餘倖存,其中唐碑3方,書法秀逸,尚可摩讀。
水源洞深20餘米,岩壁上鐫有"劈開真面目"幾個大字,系桃花源八景之一。洞前有水源亭,始建於明代。清光緒十八年(1892)余良棟重修,傳為仙人經常出沒對弈之處。
御碑亭
御碑亭建於清光緒十八年,造型別致,亭內石碑上刊刻清乾隆皇帝題寫桃花源的御製堂詩2首。高舉閣位於景區最高峰障山上,三層,取陶詩"高舉尋吾契"命名,築於清光緒十八年,1988年重建。登此四顧,桃源勝景,盡收眼底。
桃花觀
桃花觀位於桃花山主峰上,始建明萬曆年間,幾經兵火,數次倒塌。現觀為1913年重修, 包括山門、前廳、正廳三部分。山門兩旁石刻"秦時明月,洞口桃花"對聯。觀內懸有歷代名人題匾和近世名家書畫,分外古雅,耐人尋味。觀兩廂有躡鳳、玩月兩亭,相對峙立,宛如鵬翼。觀院有兩顆傳為唐代所植的羅漢松。
集賢祠
集賢祠位於桃花觀下首,境界幽寂。祠始建於唐初,名靖節祠,立有陶淵明石像。明末清初,以奉祀王維、孟浩然、李白、劉 禹錫、韓愈、王安石、蘇軾、黃庭堅諸先賢,改為今名。硬山頂廳堂建築,一廳四室。廳堂正面壁上嵌有清鹹豐年間石刻《桃花源記》,雕樑上懸掛"重訪仙源"木匾。廳堂中供奉有陶淵明木雕像,莊嚴肅穆,兩壁懸書畫多幅。
桃源山景區
桃源山景區位於桃花源風景區西北部,背臨沅水,東南以湘黔公路與桃花山景區為界。區內主要景點有後門洞、問津亭、纜船洲、桃川官、水府閣、空心杉、煉丹台、天寧碑院等。桃川宮背江南向,始建於晉,名桃源觀。唐初規模漸大。北宋末修五百仙人閣、桃川萬壽宮,為桃川宮得名之始。據史書載,桃川宮分上、中、下三宮,"修廊夾五殿,重閣映千樹",僅落腳柱石就達1330根,有"華夏第二宮"之稱。歷代詩人詞家紛紛潑黑於宮牆,萬千香客信徒日日膜拜於觀中,為中國古代四大道教勝地之一。明末皆毀於兵火。現始重建,規劃遠勝於前。
水府閣
水府閣又名黃聞閣,位居黃聞山。舊閣建於明末清初,三層磚木結構,祀楊泗將軍,毀於1961年。新閣四層,高30餘米,與高舉閣南北相對,下瞰桃川,東望洞庭,西顧壺頭,前對白馬渡,江天空闊,風景如畫。天寧碑院建於1992年,以唐代載記天寧書院更名,為江南第一大碑院。三梯布局,占地10餘畝,由碑室、碑屏、碑亭、碑坊、碑廊等組成仿古院落式建築群。碑院內集民間石藝之大成,薈桃花源文化之精華,是一個極具特色的藝術殿堂。
秦人村景區
秦人村景區位於桃花源風景區南部,緊鄰桃花山景區。桃花源傳為秦人避亂而尋居的世外仙境。秦人村因陶詩而名,仿秦時舊制
而建,大多完成於1992年。區內主要景點有秦人古道、秦人古洞、豁然台、秦人居、竹廊、公議堂、奉先祠、餘蔭堂、秦人作坊、秦人街、自樂橋、奇蹤館、延至館、儺壇等。秦人古道位於西山之麓,傳為避亂秦人送武陵漁人走出世外桃源的又一秘境,蜿蜒近千米,由古牌坊、古道、古堡、古點將台、古舍、古洞組成,為江南罕見的先秦風格建築。
面積2.5平方公里。秦人村是世外桃源,民俗的中心。幽處武陵山深腹,四圍重山阻隔,堪稱先秦文化的野史余情在江南的一枝獨秀。洞中多少歲月,塵世幾度春秋?與世隔絕的秦人村,以古、土、野、奇的面貌和晨鐘暮鼓,向天下遊客一聲聲傾訴著久遠的歷史和歲月的蒼涼。
秦人村牌坊 坐落地俗稱秦城的入口,為典型的江南園林牌坊高10米,寬11.8米。坊豕制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劉炳森書寫的錄書楹聯"村舍儼然笑漁人迷不得路,水源宛在偕太守常來問津。"坊額鐫刻原國家農業部長劉中一的"世外桃源"。
秦人古道 位於西山之麓。傳為避秦人送武陵漁郎走出世外桃源的又一秘徑,自漁郎一出異源,幽蔽千載。今武陵人繼陳碧之後,揭千載之秘,鑿通秘徑,敞開神界,使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 源得以展示人間。秦人古道蜿蜒千米,由古牌坊、古道、古舍、古堡、古台、古洞組成,為江南罕見的先秦建築。牌坊古土,秦舍古樸,山洞古幽,踏上秦人古道,未入世外桃源,即給人一種與世隔絕之感。
秦人隧道 位於燒人澗尾。長153米,弧形拱頂,垂壁直道,兩口通視,車馬往來。洞內泉水終歲不涸,風走煙流,北口臨峭,石磴危徑蜿蜒,南口可望群峰拱立,鬱鬱蔥蔥,古色蒼然。
豁然台 因陶記"豁然開朗"句得名。台前半圍,巨型秦磚砌成半牆,牆上垛口數孔,遊人至此,古壇浮空,竹廊通幽。仰望高閣儺壇,俯視良田美池,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頓豁心胸的美感。
秦人居秦人村幾處秦居,均為秦代建築式樣。古窗幽壁,雕樑畫棟,飛檐斗角。室內陳設,極富先秦風味。室外陳設,極富先秦風味。室外田園桑竹,古意蒼茫。遊客光臨,主人會用擂茶款待,還能領略許多不同於外界的生活情趣。
竹廊 譽為天下第一絕,全長1168米。廊亭相聞,結構精巧,造型奇特。遠觀蛇行龍騰,氣勢非凡,古意野趣,淋漓盡致。廊內高掛詩詞對聯,兩旁栽植各類花竹。一覽可飽平生之眼福,一行竟越千年之滄桑。
公議堂 為迴廊形穿斗式木構古典建築。傳為秦人所建,後多次重修。內有院坪、戲台和魚池。公議堂是秦人議事之處。凡祭祀、婚喪、營造等大事,均在此公議處理。
秦人古洞
秦人古洞在桃花潭上方,洞長67米,洞口鐫"秦人古洞"四個大字,相傳為漁郎進入秦人村的通道。秦人村在秦人古洞外,秦人村竹廊長1068米,廊腰亭閣,逶迤蜿蜒,內掛曆代名詩佳圖,兩旁栽有世界各類名竹,是一條藝術長廊。
儺壇位於竹廊的盡頭。秦氏世傳巫教,奉祀儺王。壇前有鐘樓、鼓樓各1座,晨鐘暮鼓,響徹秦村。秦人村內"村民"衣著秦時服飾,供應擂茶、酒飯,以仿秦古幣交易。遊人至此,仿若隔世。
相關詩詞
《桃花源記》[東晉]陶淵明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 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文解注釋:
1.陶淵明:名潛,字元亮,東晉著名的詩人。
2.太元:晉孝武帝年號。
3.武陵:晉郡名,治所在今湖南常德。
4.緣:循,沿著。
5.落英:落花,一指剛開放的花。
6.盡:盡頭。
7.才:僅。
8.儼然:整齊的樣子。
9.屬:類。
10.阡陌交通:田間小路交錯相通。南北小路叫阡,東西小路叫陌。
11.悉:盡,全。
12.黃髮:指老人。垂髫(tiáo):指兒童。髫,古代小孩的垂髮。
13.要:通“邀”。
14.鹹:都。訊:訊息。
15.邑人:老鄉。絕境:與世隔絕的地方。
16.間隔:隔離。
17.乃:竟然。
18.無論:不要說。
19.延:邀請。
20.扶:沿著。向:原先。
21.處處志之,志:名詞作動詞,做標記。
22.尋向所志,志:標記
23.郡下:指武陵郡城下。
24.詣:拜訪。
25.劉子驥:晉代有名的隱士。
26.規:計畫。
27.未果:沒有成為事實。
28.尋:不久。
29.問津:問路,訪求。津,渡口。
交通指南
遊覽線路
相關條目
德山
鐵經幢
夾山寺
壺瓶山
佳致碑
桃花源
桃花觀
水府閣
《桃花源記》
陶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