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港事件

尼港事件

又稱尼古拉斯耶夫斯克事件,1920年(大正9年),駐尼古拉斯夫斯克(尼港)的日本占領軍被蘇俄游擊隊包圍,日本兵700餘人喪生,122人被俘。

基本信息

事件過程

1920年8月,某一日,廟街(俄國名稱尼古拉耶夫斯克,簡稱尼港)當地居民與日僑發生毆鬥,日俄“尼港事件”爆發,蘇聯紅軍和日干涉軍發生激戰。蘇軍作戰勇敢,很快將日軍封鎖在據點之中,但紅軍的確武器低劣,圍困了日軍據守的領事館郵電局,卻無法攻進去,於是,紅軍一名政委親自找陳世英,登艦訪問,要求借炮轟擊日軍。
尼港事件尼港事件
陳世英為著名愛國將領,就是後來的國民黨海軍第一艦隊司令陳季良,抗戰中江陰海空大戰的司令官。他當即同意借炮給紅軍,把江享艦側部的4.7公厘大炮和格林炮借出,同時將另一側的火炮藏過,以免泄密。
蘇軍得到重型武器,當即猛攻,日軍全軍崩潰,擊斃被俘者數百人。日軍領事館中彈起火,郵電局炮毀,蘇軍一舉控制尼港。但日軍兵力雄厚,增援部隊趕來後將紅軍擊敗。當時的中國海軍都是閩系,北洋艦隊的直接後人,因此切齒甲午之仇。陳世英對日人恨之入骨,在倭國領事館被攻破後,有逃來的倭國兵,陳下令將他們繳械,丟進冰窖里。
被中國軍隊凍死的日軍有人在凍斃前留下文字,被日軍後續部隊發現,中日頓起衝突,陳一方面抵死不承認,一方面在黑龍江生火亮械,和日軍艦隊炮口對峙,毫不示弱。日軍見中國艦隊準備充分,不敢貿然動手,轉而採用圍困手段,封鎖江口,隔斷陳將軍的艦隊達半年之久。陳部糧彈斷絕,所屬都是南方人,在北方海區生活極為不便,但是為國家計,皆冒死堅持,嚴陣以待,每日在甲板擦洗炮彈,以不示弱,當地華僑也想方設法接濟祖國軍隊。日軍終不敢動手,無可奈何。

事件結果

日本政府隨後向莫斯科的布爾什維克政府提交抗議,要求賠償。俄國政府遂捉拿並處決德里皮京,但日本政府仍不滿意,以此為藉口佔領庫頁島北部,日本直至1925年才與蘇聯建交並歸還庫頁島
經過激烈的辯論和談判,最後,還是中方出於“禮貌”讓步了。日本方面也同意因查無實據,雙方停止軍事行動,但提出罷免陳世英永不錄用的條件,以此解決了這起爭端。
段政府罷免了陳世英。“陳世英”的名字不能用,不等於陳世英就廢了,陳世英的字號叫“季良”。
不管叫“世英”還是“季良”,能接著打日本就是好名字,陳改用他的字繼續在海軍中服務,“陳世英”從此大號叫“陳季良”。
陳季良以後擔任了國民黨海軍第一艦隊司令,是抗日戰爭中江陰海空大戰的司令官,抗戰期間以海軍中將銜病殞于軍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