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食

就食

就食 炒就食:(炒菜)蘇北魯南土語 jiùshí [mess]∶到有糧食吃的地方去 分寨就食 [make a living]∶謀生 就食海外】 呂布亦引兵出屯山陽就食。 第十二回 陶恭祖三讓徐州 曹孟穗大戰呂布 v

基本信息

就食

炒就食:(炒菜)蘇北魯南土語

jiùshí

[mess]∶到有糧食吃的地方去

分寨就食

[make a living]∶謀生

就食海外】

呂布亦引兵出屯山陽就食。

第十二回 陶恭祖三讓徐州 曹孟穗大戰呂布

歷史典故

隋、唐時代的皇帝,常常要攜宮廷到洛陽“就食”。682年關中地區饑荒,高宗讓太子留守長安,自己率宮廷到洛陽“就食”。因為情況緊急,出行倉促,隨從人員竟有半途餓死者。最為戲劇性的是在786年,關中糧倉空空如也,禁軍領不到糧食,威脅譁變。在這個節骨眼上有米運到,德宗大喜過望,跑到東宮對太子狂呼:“吾父子得生矣!”。

長安的糧食主要依靠關中平原,雖然關中平原被稱為富庶之地,但畢竟狹小,容量有限,一旦人口膨脹超過了它的承載能力,或者遇到旱災就會產生糧荒。這種糧荒,遠在秦未統一時就曾出現過。

到了隋、唐的時代,由於歷代的戰爭以及建都的開發,資源已經消耗待盡,所出不足以供給長安。再加上關中平原地方狹小,人口稠密,很難供養大批的官僚貴族。

一旦當關中地區鬧饑荒,把東部地區的糧食運到長安,其代價是相當沉重的。隋文帝在公元為了解決關中的漕運,開挖了廣通渠。但是問題仍然沒有得到解決。

在公元594年的一次災荒中,隋文帝被迫再次到達洛陽去就食,所以他也成為了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個“逐糧天子”。

洛陽居天下之中,離東部經濟中心的距離較長安近。隋煬帝曾經說此地是“天地之所合,陰陽之所合,”還說“水陸通,貢賦等”。所以,隋朝遷都洛陽。

在隋朝的時候,洛陽周圍修建了大量的糧倉,當時洛陽附近的興洛倉是全國最大的糧倉,其規模遠過於長安的太倉。隋朝末年的農民起義瓦崗軍就是先占領了興洛倉,把糧食散給百姓,其實力才可能發展壯大,因此也被唐朝的統治者視為心腹之患,必欲除之而後快。

唐朝的時候,唐太宗,唐高宗,唐玄宗也多次到達洛陽的原因,就是這個原因。唐高宗最後一次到達洛陽是在永淳元年四月,當時關中饑荒,長安城中人相食。甚至皇帝的隨從也有被餓死的。可以說這是一次大逃難。第二年十二月,皇帝在洛陽駕崩,皇帝臨死前還說“若天地神靈延吾一兩月之壽,得還長安,死亦何恨!”

到了中宗的時候,關中再次饑荒,大臣們請求皇帝再次臨幸洛陽,遭到唐中宗的拒絕,他說“豈有逐糧天子邪?”。可是糧食運到長安,卻是以廣大民夫的生命為代價的。

在唐德宗的時候,長安再次出現饑荒,禁軍沒有糧食吃,只得到街頭去乞討,後來糧食到達京城,唐德宗跑到東宮對太子說,“米已至陝,吾父子得剩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