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把王梨

尖把王梨是由遼寧省果樹研究所選自尖把梨的大果型芽變新品種,具有優質、果大、抗寒等多種特點,是鮮食、凍食、加工兼用型良種,是秋子梨系列品種中的珍品。

形態特徵

該品種幼樹樹姿直立,樹勢健壯,萌芽率高,成枝力強。抗寒和抗病能力較強,4月上旬萌芽,4月中旬開花,10月上旬成熟,高接樹2年見果,幼樹在定植後4-5年見果,以短果枝結果為主。果實倒卵圓形,平均單果重189克(約為普通尖把梨的3倍),最大單果重280克,被譽為“尖把梨之王”。採收時果面淺綠色,經過後熟期變為黃白色。該品種果皮薄,果心小,可食率高。果肉白色,肉質細膩,果汁特多,酸甜適口,香味濃郁,營養豐富,品質優良。

該品種幼樹植株生長健壯,直立性強;6年生樹高4.15米,東西冠徑4.02米,南北3.04米;新梢平均長度為69.6厘米,粗度0.69厘米,節間長度4.2厘米,枝條萌芽率高,成枝力強。產量表現:定植後4年可見果,5年生樹平均株產5.4公斤,6年生樹12.0公斤;高接樹第三年開始結果,平均株產可達76.0公斤(15年生樹)。

生長環境

尖把梨樹抗寒;可耐零下30~35℃低溫,年需日照1600~1700小時,喜光。尖把梨對土壤要求不太嚴格,砂壤、粘土都能栽培。以上層深厚,土質疏鬆,排水良好中性偏酸的砂壤土為好。在建園時除考慮上述因素外.還要選擇安梨、平梨、花蓋梨等做授粉樹。

分布範圍

尖把梨是寒冷地區發展梨果生產的首選品種之一,在黑龍江南部和內蒙古南部的秋子梨產區都可推廣栽植。

栽培技術

綜述

開原地區多在早春定植,如果秋季定位也適當提早,使苗木能在休眠前有較充分的時間生根成活。定植的樹苗要整齊優質,符合省政府規定標準。由於尖把梨壽命較長,樹冠高大,栽植株行距4×5米,每畝33株。有條件的可實行矮化密植。定植時最好前一年挖好栽植溝或坑,使土壤熟化,我地區在4月10~20日為最佳栽植期。栽後灌水,封土,復地膜,以提高成活率。

尖把梨的根系深廣而稀疏,生長反應較慢,枝葉多集中於一次形成,花芽分化開始較早。只有加強土肥水管理,才能有利於樹體健壯生長,為穩產高產打好基礎。

土壤管理

1.深翻開原地區在早春進行深翻,幼齡園及缺水園在雨季進行環狀溝深翻,深度一般要求70厘米左右。通過深翻可以給根系創造良好環境條件,從而提高抗凍抗旱能力。

2.刨盤。刨盤可分3次進行。一是早春化凍後頂漿刨盤,能起防旱保墒和提高地溫的作用。二是伏季刨盤,可刨除根櫱與雜草,改善土壤透氣性,加速肥料的分解,促進樹體吸收及果實肥大,深度一般15~20厘米。三是在秋季梨樹落葉后土壤熟化,也能消滅一部分在土壤中越冬的害蟲。

3.施肥秋施基肥在采果後落葉前進行,有利於樹體養分的積累,增強抗寒能力。施肥的種類有圈肥、土肥、綠肥、腐熟的人糞尿等有機肥,如果同時能合理地混施一些過磷酸鈣、骨粉、草木灰及硫銨等無機肥類效果更好。施肥的數量,結果樹常以樹的產量來確定施肥數量,每公斤果施農家肥4公斤或綠肥2公斤,幼樹需酌減。施氮磷鉀的比例2:1:2,這些標準要因地因樹而異,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掌握。生產上多採用條狀溝施、放射狀溝施和環狀溝施肥等方法。

4.追肥為滿足梨樹生長發育的需要,全年應當分3次追肥,即萌芽期(4月上旬)、花芽分化期(5月中旬至6月下旬),及後期追肥(8月)。追肥方法一般採用放射狀溝、條狀溝、環狀溝或穴施,深度約10厘米。追肥的同時結合灌水,以便充分發揮肥效。

5.灌水梨樹是需水量最大的果樹,對水的反應較為敏感。要求土壤水分經常保持在田間最大持水量的60%~80%,低於50%時便需灌水。但目前開原市大部分是山地果園,生產條件有待加強與改善。

修剪

開原市80%的尖把梨是老梨樹,象牙山麓百餘年的梨樹株產仍達1000多公斤。這些老梨樹樹體高大,枝條郁密,修剪時首先解決光照,用“開天窗”方法落頭,然後疏除過密無用枝條和衰老枝,充分改善樹體結構,使之光照充足,有利於枝條加粗生長和花芽的形成。

尖把梨9月下旬採收,果重最大可達150克,採收後經20~40天后熟,果實呈金黃色,果肉變軟,石細胞少,細膩多汁,酸甜適口,具有獨特的芳香味,品質極佳,是“凍貯梨”的優良品種。特別是新年、春節期間,喜慶宴席之後,將凍梨用冷水。

果品簡介

尖把王梨幼樹在定植後4~5年見果,7~8年豐產。平均株產15.3公斤。樹體抗寒性和葉片抗病性強,對氣候、土質和地勢要求不嚴。

尖把梨 尖把梨

尖把梨是秋子梨中品質優良的品種,也是北方寒地栽培多年的一個古老品種。平均單果重80克,果肉細膩,風味濃郁,酸甜適口,可暖貯,也可凍藏,在恆溫窖中暖梨可貯至春節前後。抗寒冷(-40.5℃無凍害),較抗病蟲。20年生樹單株產量可達200千克。由於受結果年齡晚、易感黑星病等原因影響,至使尖把梨的生產與發展受到一定限制。經過近年的研究與實踐證明,栽植尖把梨完全可以實現3年見果,6—8年豐產。

尖把梨是遼寧省名優特品種,市場形勢看好,適應鞍山地區栽培,果品酸甜適口,鮮食、冷凍皆宜,特別在春節前後深受消費者喜愛,價格高於其它地產水果,零售價不低於2.00-3.00元/斤。

在岫巖三家子鄉付家村發現的,1987年8月引入,1994年通過遼寧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推廣。

果實性狀

尖把梨平均單果重126克,果實近葫蘆形,果形指數1.06,果面黃綠色,采後20-30天果實即後熟,果肉變軟呈淡色,細膩多汁,石細胞少,酸甜味濃,香氣濃郁;果心比率小,為48.1%,可食率82.0%,果皮薄,總糖含量為11.91%,總酸1.19%,Vc42mg/100g,在0-5℃條件下可鮮貯至春節,充分後熟的果實經變溫凍制後皮黑肉白,汁液增多,香氣濃郁,糖度增加,酸、Vc降低。

岫巖尖把梨不僅適於鮮食和凍制,而且是加工梨汁等產品的理想原料。

優質技術

不穩產原因

易感黑星病:經調查,尖把梨易感梨黑星病,一般5月中旬侵染髮病,7月中旬開始大量落葉,因此營養積累不足,影響花芽分化。同時,幼果果柄基部感病,造成果實早期脫落或影響果實生長,使其失去商品價值。

自花不實:經調查,單一品種的尖把梨(或品種少)園,自然坐果率低,甚至為零。通過試驗,自花授粉不結實,經鏡檢無花粉。2000年鳳城區朝鮮村一組尖把梨園(僅有幾株五九香梨),花期放蜜蜂授粉,而蜜蜂卻不光顧尖把梨花。同時尖把梨花期較早,一般品種花期很難與其相遇,如蘋果梨花期與其相差4~7天(2001年相差7天),南果梨相差2~5天(2001年相差5天),只有山梨花期與其相遇。

營養生長偏旺:尖把梨樹勢較強,由於過去強調樹形,勢必修剪過重,特別是丹東地區生長季雨量偏大,使營養生長偏旺,造成花芽分化困難。

優質途徑

地形、土壤:以選擇南坡、西南坡、東南坡向為好,東坡、西坡次之,北坡儘量不選用。土壤以砂壤、輕壤最為有利。

株行距:以2米×2.5米株行距計畫密植為主,每667平方米植133株。也可考慮2米×3米的變化密植或3米×4米或4米×5米的永久栽植方式。

授粉樹:尖把梨自花不實或結實極少,配置授粉樹很重要。應株間或成行配置占全園總株數1/7的磙子梨、南果梨、五九香、山梨等做授粉樹(花期相同或相近的其他品種亦可)。授粉品種最好3個以上。

配置授粉品種:在丹東地區選花期相遇的雪花梨(地方品種)為好。經測定,雪花梨作尖把梨授粉品種,花序坐果率達100%。其次是南果梨、五九香、早香二號,雖花期比尖把梨晚,但尖把梨花期較長(長達7天),仍可作授粉品種。經兩年試驗,尖把梨開花第7天,用南果梨花授粉,花序坐果率仍可達20%。

授粉和疏果:花期如遇低溫、陰雨、大風,應進行人工輔助授粉,確保當年產量。當果實直徑達到1厘米時,如坐果過多應手工疏果,確保單果重達到100—150克,一般每花序以留1個果為主。若樹上果不多,每花序可留2個果。定果以留邊果為好。

合理修剪:過去丹東地區一直沿用開心形、基部三主枝鄰近半圓形。通過兩年(1999~2000年)對朝鮮村二組梨園調查研究發現,對尖把梨樹修剪只有順其自然,緩和樹勢,解決光照便可連年結果。春季對直立枝拉至30~60°,然後在該枝的左右兩邊,從距基部10厘米處起,每隔10~15厘米對稱割皮到木質部,長5~8厘米,一般3~5處。如果當年割皮後效果不佳,可連年移位進行,直到成花為止(一般連割2年均可成花)。對結果後長勢弱的枝要及時回縮,及時疏除過密枝。2001年5月9日丹東市科委組織的有關專家對該園的管理通過了現場驗收,認為該園的管理確有獨到之處。

尖把梨

前6—8年永久株和臨時株各占一半株數,永久株和臨時株交替栽植。7—9年以後隔行去行,留下行隔株去株,永久行中要考慮授粉樹。

永久株整形與修剪:永久株採用自然開心形為主,主幹高度0.4—0.6米,主幹以上0.2—0.4米內,分布著生3—4個主枝,主枝水平方位為90℃—120℃,主枝與乾夾角為55℃—65℃,每主枝上著生2—3個側,必要時拉枝開角。對其餘枝條主要是通過長放培養枝組,一般連續2年長放即可形成花芽結果,當枝組衰老時應及時回縮更新。過密枝疏除,過旺枝拉平或疏除。永久株還可採用疏散分層形、自然圓頭形等。

臨時株修剪:臨時株不強調樹形,任意生長成某種形狀,不配主枝、側枝,強調枝條、枝組角度開張(70℃—90℃),枝條密度適當,通風透光。以長放為主,促進早形成、多形成花芽結果。必要時對直立旺枝、旺樹進行拉枝、環剝、環割、絞縊,控制生長,緩和樹勢,促使早果、多果,儘早獲得最大產量。6—8年後當永久株成形並占領地面時,應逐步減小臨時株的樹冠,直到最後移出或刨除。臨時株還可採用紡錘形、小冠疏層形等。

土壤管理:栽後第2年起,應進行土壤改良,適時施肥與灌水,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滿足梨樹生長與結果需要。每年8—9月。隨樹冠擴大,在投影外緣挖深、寬0.4—0.5米的環溝。施入20—30千克優質禽、畜肥料。萌芽期和果實速長期,用多點穴法或放射溝法或輪溝法施入三元複合肥,每株1—1.5千克。遇天氣、土壤乾旱應及時灌水。

肥水管理:經過調查,過去施肥大多是穴施、溝施,而現在是將N、P、K化肥按常規用量用水稀釋後,於花前在樹冠下打20~30厘米深孔,按定量要求注入。這種方法見效快,損失小,果實膨大期仍用此法。

多效唑的套用:向土壤或葉片上施用多效唑,能抑制根系生長,縮短枝條節間長度,增加短枝數量,促進花芽形成,提早進入結果期,尤其對旺樹效果明顯。從苗木定植第3年起開始施用,3月上旬土施,每平方米地面為1克(有效成分)。方法是在樹冠投影內,距根頸0.3米遠,挖一個寬5—6厘米,深8—10厘米的環溝,向內施入多效唑。也可在樹冠下,均勻挖6—8個小坑穴向內施入多效唑。葉面噴施時間是在新梢旺長期進行,濃度為1500—2000mg/L,需連續2—3次,每次間隔期7—10天。需要指出的是,弱樹不宜施用,只能用於強旺樹和不易形成花芽的樹,且要根據樹體情況每1—2年進行1次。

防病:搞好黑星病防治,確保不落葉,促進花芽形成。經1999~2000年的藥劑篩選試驗得出,一般在落花後立刻噴福星8000~1萬倍,或腈菌唑5000倍,隔10~15天(天旱15天)再噴1次;第3、第4次噴大生M—45600~800倍;第5、第6次噴1∶2~3∶240倍波爾多液;第7、第8次噴大生M—45或多菌靈600~800倍。

防治黑星病應抓住三個時期:

第1個時期在病葉初現期的5月下旬用藥,可以防止病菌蔓延,壓低病害基數;第2時期在6月下旬到月,是病菌侵染盛期,此期用藥可防止大量果實受害;第3時期在8月下旬到9月上旬,此期用藥可鞏固前期防治效果和減少病菌越冬基數。

第1時期用藥可選擇噴施50%代森銨水溶液1000倍液或50%多菌靈800—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本期用藥1次即可;第2、3期用藥,可選擇噴施1:(2—3):240倍波爾多液或70%乙磷鋁錳鋅400—500倍液或6%樂必耕1000倍液等。

一般情況下,第2、3期用藥各為2次即可,用藥種類應交替變化使用。前幾年所用殺菌劑,儘可能用常規“老”藥,以後再逐漸改用新藥如:福星、大生M—45等。

另外,秋末、冬初應清掃落葉並燒毀;萌芽期樹上噴施硫酸銨200倍液或落花後噴施0.4%尿素液,對剷除越冬病菌,減少初侵染來源具明顯效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