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
足少陰腎經為十二經脈之一。本經脈腧穴有:湧泉、然谷、太溪、大鐘、水泉、照海、復溜、交信、築賓、陰谷、橫骨、大赫、氣穴、四滿、中注、肓俞、商曲、石關、陰都、通谷、幽門、步廊、神封、靈墟、神藏、彧中、俞府,共27穴,左右合54穴。
中醫套用
(一)少陰脈的生理特點
足太陽膀胱經在足小趾末端與足少陰腎經相交接,足少陰腎經與手厥陰心包經交接於胸中。本經一側27個腧穴,6個腧穴分布在足踝部。4個腧穴分布在小腿部,17個腧穴分布在腹部和胸部;起於湧泉穴,止於俞府穴。與足太陽膀胱經相表里。
足少陰腎經從足走腹胸,起於小趾下,斜走足心,循內踝後,沿下肢內側後緣上行,經腹胸第1側線,止於鎖骨下。聯繫的臟腑器官有喉嚨、舌,屬腎,絡膀胱,貫肝,入肺,絡心,在胸中與手厥陰心包經相接。本經少血多氣;酉時氣血注此。
(二)少陰脈的病理意義
《靈樞·經脈》:“是動則病:飢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則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目巟)(目巟)如無所見,心如懸若飢狀,氣不足則善恐,心惕惕如人將捕之,是為骨厥。是主腎所生病者:口熱舌乾,咽腫上氣,嗌乾及痛,煩心心痛,黃疸腸澼,脊股內後廉痛,痿、厥,嗜臥,足下熱而痛。”
本經穴主治“腎”方面所發生的病證:口熱,舌乾燥,咽部發腫,氣上逆,咽喉發乾而病,心內煩擾且痛,黃疸,腹瀉,脊柱和大腿內側後邊痛、萎軟、厥冷,喜歡躺著,腳心發熱而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