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導引派功法,源起於福建南少林,是少林寺七十二藝之一
解讀
“內勁一指禪”的“內勁”,是人體活動的能量,是蘊藏在人體內的潛力,是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禪”,是梵語,即安定、止息雜慮的意思。“一指”,是指在練功過程中,必須再加上一個特殊的、關鍵性的訓練方法,即十個手指和十個腳趾有系統、有規律的扳動和按動的鍛鍊。
本功法不同於一般動、靜功,也不同於硬氣功、武術。其特點是無須意守,得氣快,功力大。其基礎功法為馬步站樁。功法的特色是通過扳指,以調控十二經經氣的流量和傳注。進而調節臟腑功能,平衡氣血陰陽,達到疾病康復的目的。且可通過扳指,蓄練內勁,加快練功的進程。本功法可以使外氣內收,內氣外放,是訓練發放外氣的較好功法。該功法既能防病治病,又能強身健體,延年益壽,開聰益智。
下面主要介紹初級功中最為重要的馬步站樁功、扳指(趾)法和動功。
(一)馬步站樁功
預備姿勢:放鬆直立,兩腳分開,與肩同寬,腳尖內扣10度左右;兩臂自然下垂,掌心向內;身體中正,目視前方。
起勢:掌心相對,兩臂向前緩緩抬至與肩平;翻掌向上,屈肘收手,經腰間帶脈處向後向外,再向前劃弧;翻掌向下,兩臂略收回,置於體前,同時屈膝下蹲成馬步站樁式。
要領:十趾抓地,但不要過分用力;屈膝下蹲,但膝不超過腳尖;收腹,提肛;圓襠,松腰,松胯;含胸拔背,虛領頂勁,舌舐上齶;鼻尖和肚臍成垂直線(即鼻尖和肚臍的連線垂直於地面);百會和會陰成垂直線(即百合穴和會陰穴的連線垂直於地面);虛腋,沉肩墜肘;小臂和地面平行,兩小臂互相平行,中指和小臂成一直線;手掌呈瓦狀,手指成梯形,拇指和食指成鴨嘴形;上虛下實,面帶微笑,自然呼吸。每次站樁時間不少於30分鐘。
馬步站樁要做到三不要:不要入靜,不要意守,不要把別的功法概念加入本功法;一個強調:強調動作姿勢的準確性;三個穩:起勢穩,站樁穩,收功穩。
每次站樁的時間不宜少於30分鐘,初學者時間可以由短到長,循序漸進,架勢可隨著體力的增強由高到低。
(二)扳指(趾)法
既是本功法的一大特色,也是本功法的關鍵所在。繼馬步站樁10一20分鐘後開始扳指。扳指順序是:食指,無名指,拇指,小指,中指。
要領:兩手放平,掌心朝下,手指放鬆伸直(此時腳趾也同時放鬆),屈食指掌指關節(指關節伸直),慢慢地壓下食指;停1.5—2分鐘後,食指慢慢抬至略高於原位後復原。停1—2秒鐘後,再用此方法依次扳動其餘各指。五指均扳過1次為1遍,如有時間,可連續扳3遍或5遍,再反覆馬步站樁5分鐘左右,即可做收勢功,或做後面的動功。扳指時要儘可能同時按壓相應的腳趾。
(三)動功
動功又稱“內勁站樁功”,它是在馬步站樁基礎上進行鍛鍊的樁勢。講究以勢運氣,以氣助力,以力帶氣,從而達到“氣血並練”、“勁氣並練”、“表里並練”,使氣、力倍增。它主要練能量的貯存和釋放,增強雙手“外氣內收”、“內氣外放”的功能。
1.雙臂攬月
繼馬步站樁姿勢,屈肘,兩小臂收向胸前,離體約10厘米,中指相對,兩臂交錯,右臂在上,左臂在下,互相平行,相距約10厘米;掌心朝下,手指成梯形:右手勞宮穴對準左臂的曲池穴,左手的外勞宮對準右臂的少海穴,攬月5一10分鐘後手指松直,隨即兩臂向兩側同時緩緩拉開,如同大鵬展翅,謂之“拉氣”;略停1—3秒鐘,然後再沿原路復原,渭之“進氣”。反覆做7次。
2.十字後
繼上式,直立,雙肘下落,兩手在胸的10厘米處交叉成十字手,上缺口平天突穴。十趾抓地,收腹提氣,腿部發力推動腰、背、肩、臂,十指朝上成立掌,兩臂同時用內勁向前推出,將勁、氣推至十指末梢,推到盡頭;然後放鬆,將手收回胸前。手推出時吐氣,收回時吸氣,一推一收為1遍,做7遍。
3.抱球
繼上式後恢復馬步站樁姿勢。兩手距腳腹約10厘米,右手在上,平膻中穴,手心朝下;左手在下,平神闕穴,翻掌朝上,兩手勞宮穴相對成抱球狀。抱球5一10分鐘後,兩手同時緩緩地上下拉開,右手向上拉至平百會穴,左手向下至會陰穴,謂之“拉氣”;到位後停1—3秒再緩緩地合攏至肚臍前,兩手相距約10厘米,謂之“壓氣”,停1—3秒後再拉,如此反覆拉壓7次。
4.丹鳳朝陽
繼抱球後,直立,雙手成仰掌護腰待勢。右手拇指分開,四指併攏,勁自下而上發於腳跟而貫通到手指,用內勁向前平推,推到盡頭後放鬆,翻掌向下,向左手方向劃弧,在左手上約10厘米處兩手勞宮穴相對,停2—3分鐘,然後原路返回,至手臂伸直時再翻掌向上,收回腰際。左手動作同上,一左一右各做1次為1遍,共做7遍。
5.仙人指路
繼上式,雙手成仰掌護腰待勢。兩手拇指分開,四指併攏;掌、肘、肩運動,均勻地用內勁向前推出,推到盡頭後放鬆,翻掌向下,蓄勁而收回腰際,反覆做7遍。
6.力劈華山
左腳向左橫跨一大步,重心在兩腳之間;兩手腕交叉於胸前約10厘米處,上缺口對天突穴,指尖朝上。用內勁向上舉起,直插雲霄,雙臂伸直,同時吸氣;用力徐徐朝前下方成弧形劈下,同時呼氣;略停1—3秒,雙手保持手指朝下,不可打彎,直線緩緩向上,肘打彎,提至胸前,同時吸氣;直腰,兩手鬆直,指尖朝上,恢復預備姿勢,同時呼氣。做7遍。
7.海底撈月、懷中抱月
繼上式兩手腕交叉於胸前,兩手掌心朝前,成拉幕狀,緩緩向左右水平分開,貫氣於掌指,坐腕,用力向兩側平推成“大字樁”,同時吸氣;松腕,手指朝下,彎腰,緩緩下落撈月(海底撈月),屈腕,指尖相對,同時呼氣;向上撈起,上身隨勢而起,直腰屈肘,兩臂運動,掌指著力,似抱重物狀,緩緩端至胸前(懷中抱月),同時吸氣;兩手交叉於胸前,同時呼氣,恢復預備姿勢。反覆做7遍。
8.霸王舉鼎
繼上式中的“懷中抱月”勢,兩手緩緩上托至鎖骨處後,小臂內旋,翻掌向上,拇指分開,另四指併攏,中指相對,用內勁徐徐上舉,腰、腿、臂均用力挺緊勿松,成“舉鼎”狀,同時吸氣;隨即兩臂放鬆,從兩側緩緩下落“八卦圈”,同時呼氣;當兩臂落至與肩平時坐腕,運動外撐成“大字樁”,同時吸氣;停1—3秒,再放鬆,徐徐下落,恢復原勢,同時呼氣。做7遍。
9.調氣功
①拉氣
兩腳與肩同寬,全身放鬆,兩手在腹前約10厘米處,勞宮穴相對,成“抱球”狀;左手在下,平神闕穴,掌心朝上;右手在上,掌心朝下,和左手相距約10匣米。開始滾氣時,左手在里向內、向上滾動,右手在外沿左手背向下滾動,滾至右手心向上,並和神闕穴平,左手心向下,在右手上約10厘米,兩勞宮穴相對;拉氣開始,左手向左上方,右手向右下方同時緩緩拉開,停1—3秒;然後“壓氣”,兩手按原路緩緩合攏,恢復抱球狀。然後再“滾氣”、“拉氣”、“壓氣”,要領同上。左右各做1次為1遍。做3—5遍。
②轉氣
右手心向外向上,左手心向里向下—齊翻轉,右手向上推成“托天勢”,左手向下按成”按地勢”,兩手再用力上下推按到盡頭,同時吸氣;向左體側彎腰,謂之“轉氣”。放鬆,直腰,右手從右側向下轉,左手在左側向上轉,謂之“八封圈”,同時呼氣。兩臂轉至與肩平時,掌指上翹90度,用力向左右平推,同時吸氣,謂之“大字樁”。放鬆,同時呼氣,“八卦圈”右手向下轉,左手向上轉,成左手托天、右手按地勢;向右體側彎腰“轉氣”;再放鬆、直腰,“八封圈”左手向下轉,右手向上轉,至兩臂與肩平,坐腕,掌指上翹90度,左右用力推成“大字樁”。
10.收勢
①導氣
接“轉氣”結束時的“大字樁”勢。小臂外旋,掌心向上,屈肘,手向頭上方劃弧,左腳向右腳靠攏,同時吸氣;掌心向下,經有頭前慢慢下落,同時呼氣,導氣至湧泉穴。提手、落手反覆做3遍,恢復直立。
②壓氣一雷聲
做完收勢後,左腳向左前方跨出一步,伸出左手,手心朝上,在揮右臂用手猛擊左手的同時,收腹提氣,發出—聲短促有力的“咦”字音。
中醫套用
內勁一指禪的每一個動作都可以用中醫理論來解釋。如手指(趾)扳動法,是利用是個手指和是個足趾與內臟的聯繫而活動的。根據中醫經絡理論,十指和十趾與人體經絡和奇經八脈有聯繫,在練功扳指時,十指和十趾有規律的扳動,能打通八脈,使全身氣血流行無滯,疾病就無從產生,並能達到平衡陰陽蓄積內勁適時外放的目的。
一、少林內勁一指禪對生理的影響
1.具有調節呼吸頻、通氣量和呼氣吸氣時間的作用;
2.具有雙向調節血壓的作用
3.具有調節心臟功能形態、周圍循環和大腦血液循環的作用;
4.具有調節血液成分及其理化特性的作用(如,血脂、血小板、神經遞質類等);
5.具有調節神經中樞系統的作用;
6.可用於協助心理完成思維操作和情緒操作的作用。
二、少林內勁一指禪對疾病的治療
(一)治療特點
氣功療法是中醫治療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具有傳統中醫學的基本特色,同時還具有不同於中醫其他療法的自身特點。可概括為:整體、主動、自然、綜合四點。
(二)適用疾病
心血管系統:冠心病、陳舊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慢性心肌炎、心肌炎後遺症、原發性高血壓病、低血壓、高血壓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
消化系統: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胃下垂、胃腸功能紊亂症(胃腸神經官能症)、慢性腸炎、腸粘連、慢性肝炎、肝硬化、神經性厭食、老年性便秘。
呼吸系統:哮喘、支氣管擴張、慢性支氣管灸、肺結核、肺氣腫、矽肺、胸膜炎、感冒。
運動系統:關節炎(風濕性關市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及其他關節炎)、頸椎病、肩關節周圍炎、退行性腰椎炎、骨質疏鬆症、進行性肌營養不良、肌肉萎縮、腰肌勞損、軟組織損傷。
內分泌系統:甲狀腺機能亢進、甲狀腺機能減退、糖尿病、肥胖症。
神經系統:中風后遺症、神經性皮炎、偏頭痛、神經衰弱。
泌尿生殖系統:腎病綜合徵、慢性腎炎、陽痿、遺精、早泄。
此外,婦科的月經不調、痛經、慢性盆腔炎、於宮肌瘤、更年期綜合徵、乳腺小葉增生、功能性子宮出血;五官科的近視眼、青光眼、耳嗚、聽力減遲、慢性鼻炎、慢性扁桃體炎、慢性牙周炎、口腔潰瘍;疑難病症如惡性腫瘤、紅斑性狼瘡等疾病亦屬於氣功療法的適用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