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粒癭線蟲病
小麥粒癭線蟲病,又稱小麥粒線蟲病,屬植物寄生線蟲,可侵染小麥外、黑麥、大麥和燕麥,使受害麥苗葉片短闊、皺邊、微黃、直立,嚴重者萎縮枯死。
小麥粒癭線蟲病
症狀
又稱小麥粒線蟲病。染病的小麥苗期至成 熟期都有症狀表現,以在麥穗上形成蟲癭最為明顯。受害麥苗葉片短闊、皺邊、微黃、直立,嚴重者萎縮枯死。能長成的病株在抽穗前,葉片皺縮,葉鞘疏鬆,莖稈扭曲。孕穗期以後,病株矮小,莖稈肥大,節間縮短,受害重的不能抽穗,有的能抽穗但不結實而變為蟲癭。有時一花裂為多個小蟲癭。有時是半病半健,病穗較健穗短,色澤深綠,蟲癭比健粒短而圓,使穎殼向外開張,露出癭粒。蟲癭頂部有鉤狀物,側邊有溝,初為油綠色,後變黃褐至暗褐色,老熟蟲癭有較硬外殼,內含白色棉絮狀線蟲,癭粒外形與腥黑穗病粒相同,但黑穗病粒外膜易碎,內為黑粉孢子。
病原
Anguina tritici (Steinbuch) Chitwood 稱小麥粒線蟲,屬植物寄生線蟲。雌雄成蟲線形較不活躍,內含物較濃厚,具不規則膜腸狀體軀,卵母細胞及精母細胞成軸狀排列。雌蟲肥大捲曲成發條狀,首尾較尖,大小3—5×0.1—0.5(mm),雄蟲較小,不捲曲,大小1.9—2.5×0.07—0.1(mm)。卵產於綠色蟲癭內,散生,長橢圓形,大小73—140×33—63(μm),1齡幼蟲盤曲在卵殼內,2齡幼蟲針狀,頭部鈍圓,尾部細尖,前期在綠癭內活動,後期則在褐色蟲癭內休眠。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粒線蟲以蟲癭混雜在麥種中傳播。蟲癭隨麥種播入土中,休眠後2齡幼蟲復甦出癭。麥種剛發芽,幼蟲即沿芽鞘縫侵入生長點附近,營外寄生,為害刺激莖葉原始體,造成莖葉以後的捲曲畸形,到幼穗分化時,侵入花器,營內寄生,抽穗開花期為害刺激子房畸變,成為雛癭。灌漿期綠色蟲癭內幼蟲迅速發育再蛻3次皮;經3—4齡成為成蟲,每個蟲癭內有成蟲7—25條。雌雄交配後即產卵,孵化出幼蟲在綠蟲癭內為害,後蟲癭變為褐色近圓形。2齡幼蟲休眠於內。一個蟲癭內有幼蟲8000—25000條。乾燥氣候,幼蟲能存活1—2年。該線蟲是小麥蜜穗病病原細菌(Corynebacterium tritici)侵入小麥的媒介體。該線蟲除侵染小麥外,還可侵染黑麥、大麥和燕麥。發病輕重與種材料中混雜的蟲癭量和播後的土壤溫度。土溫12—16℃,適於線蟲活動為害。沙土乾旱條件發病重,粘土發病輕。
防治方法
(1)加強檢驗 防止帶有蟲癭種子遠距離傳播。(2)建立無病留種制度 設立無病種子田,種植可靠無病種子。(3)清除麥種中蟲癭 清水選 麥種倒入清水中迅速攪動,蟲癭上浮卻撈出,可汰除95%蟲癭。整個操作爭取在10分鐘內完成,防止蟲癭吸水下沉。鹽水選用20%鹽水汰除蟲癭較清水徹底,但事後要用清水洗種子。硫酸銨液選法 用26%硫酸銨液汰洗即可。(4)實行3年以上輪作 防止蟲癭混入糞肥,施用充分腐熟有機肥。(5)藥劑處理種子 用50%甲基對硫磷或甲基異柳磷,按種子量0.2%拌悶種子。每100kg種子用藥200g對水20kg,混勻後,堆50cm厚,悶種4小時,即可播種。(6)藥劑防治 用15%涕滅威顆粒劑每667m237.5—100g或10%克線磷200g、3%萬強顆粒劑15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