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小麥哲倫星系 (英文:Small Magellanic cloud,SMC)是一個環繞著銀河系的矮星系,擁有數億顆的恆星。它位於杜鵑座,在夜空中看似模糊的光斑,大小約為3゜,由於平均的赤緯是 -73゜,所以只能在南半球和北半球的低緯度地區看見。他看似銀河系被分割的一個片段,由於表面光度很低,要在黑暗的環境下才能看得清楚。它與在東方20゜的大麥哲倫星系成為一對,都是本星系群的成員。在20萬光年距離上的小麥哲倫星系是最靠近銀河系的鄰居之一,也是肉眼能看見的最遙遠天體之一。在它的外側邊緣,有一個年齡在500萬年的年輕恆星團NGC602。NGC602被新誕生的氣體與塵埃包圍,出現在這張絢麗的哈勃影像中。絢麗的起伏和向後掃去的形狀強烈的表明了NGC602內大質量年輕恆星發射出了高能射線以及衝擊波,侵蝕了塵埃物質並觸發了恆星誕生進程慢慢向遠離星團中央的方向發展。在小麥哲倫星雲的估計距離上估計,這張影像大約覆蓋200光年,還可以在這張清晰的影像中看到不同種類的背景星系。背景星系距離我們有數億光年遠,遠遠遠於NGC602。
推測小麥哲倫星系原本是棒旋星系,因為受到銀河系的擾動才成為不規則星系,但在核心仍殘留著棒狀的結構。
發現與命名
葡萄牙航海家斐迪南·麥哲倫(Ferdinand Magellan)和他的船員們在第一次環球航行中有大量的時間研究南天的星空。其結果是,兩個對於南天的天空守望者來說輕易可見的天體奇觀即被命名為麥哲倫雲。我們現在知道這些太空雲彩是不規則星系,是我們更大的旋渦星系銀河系的衛星星系。上圖拍攝的小麥哲倫雲實際跨度為15000光年左右,含有幾億顆恆星。它位於杜鵑座,距離我們大約21萬光年遠,是銀河系的已知衛星星系中第四近鄰的星系,僅次於大犬座和天馬座矮星系以及大麥哲倫雲。這幅華麗的景象中還包括兩個前景的球狀星團NGC 362(左上)和47 Tucanae。壯觀的47 Tucanae距我們僅13000光年遠,圖中位於小麥哲倫雲的右側。
近期有關研究
最近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天文學家們利用NASA的斯皮策太空望遠鏡上的紅外攝像機,觀測小麥哲倫星雲中一顆超大質量恆星爆發後遺骸中的豐度,再次發現與銀河系恆星爆發相同的問題:塵埃豐度太少,只有理論預言的百分之一。這個巨大的差異對科學家們試圖解釋早期宇宙恆星形成的理論提出的嚴峻挑戰,因為早期恆星爆發產生的塵埃被認為是下一代恆星形成的“種子”。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天體物理助研Snezana Stanimirovic說:“以前的大多數工作都只集中於銀河系,因為沒有足夠高解析度的望遠鏡能看到其它星系的情況。但是現在斯皮策太空望遠鏡的解析度足夠觀察到附近的小麥哲倫星雲了。因為小麥哲倫星雲中的超新星經歷了與早期星系類似的演化,所以對它的研究可以檢驗早期宇宙塵埃形成理論。”
Stanimirovic猜測理論與觀測的差別可能與某種影響重元素沉積到塵埃中的機制有關,它可能是猛烈的超新星衝擊波對塵埃分解的比例更高或者是天文學家們丟掉了紅外攝像機觀察不到的冷塵埃。這個新發現同時也可能意味著大質量恆星吹出來的風改變了塵埃形成的地點。
Stanimirovic與伯克利、哈佛大學、加州理工學院、波士頓大學和其它幾個國際研究組織的同事們組成了小麥哲倫星雲斯皮策巡天(S3MC)研究小組。他們利用斯皮策望遠鏡空前的高解析度研究星系中大質量恆星、分子塵埃星雲和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超新星遺骸放射出的輻射大部分都是紅外線,所以斯皮策望遠鏡可以很好的看到它們。
S3MC小組計畫利用斯皮策望遠鏡進一步觀測超新星爆發出的顆粒的化學成分。
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公布了近一周來的精彩太空照片。這些照片集中展現了美宇航局“斯皮策”太空望遠鏡及其他太空觀測設備捕捉到的壯美日全食和奇幻麥哲倫流等奇異太空景象。
釋放巨型噴流
奇幻麥哲倫流(圖片提供:Nidever, et al., NRAO/AUI/NSF and Meilinger, Leiden-Argentine-Bonn Survey, Parkes Observatory, Westerbork Observatory, Arecibo Observatory)
在這張來自羅伯特-拜爾德綠岸射電望遠鏡的照片中,兩個麥哲倫星雲(圖像右下角白點)釋放出大量的氫氣(紅色),這些氫氣在銀河系下方(藍白相 間部分)形成一道弧線。最新照片顯示,所謂的麥哲倫流(Magellanic Stream)比之前天文學家估計長了40%左右,表明這種現象可能源於25億年前。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天文學家戴維-尼德威爾(David Nidever)在一份聲明中稱,那個時候,兩個麥哲倫星雲“可能已經相互靠近,拉開了恆星大規模形成浪潮的序幕。”據他介紹,這些活動可能引發了恆星風 和大爆炸,使得第一批麥哲倫流向銀河系方向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