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麥哲倫星雲

大麥哲倫星雲

大麥哲倫星雲,又稱大麥哲倫星系(Large Magellanic Cloud 簡寫為LMC)在南半天球距離南天極約20°左右的地方,位於劍魚座與山案座兩個星座的交界處,跨越了兩個星座[天文學],占據了8°×7°的天區,相當於200多個滿月的視面積。環繞著我們的星系-銀河系運轉,距離約為16.3萬光年,直徑大約是銀河系的1/5,恆星數量約200億顆。在北半球大部分地區都看不見它們,在我國南沙群島一帶,也只能在非常接近南方地平線的地方尋找到它們,中心的超級黑洞比太陽重200萬倍。

基本信息

簡介

大麥哲倫星雲大麥哲倫星雲

大麥哲倫星雲,又稱大麥哲倫星系(LargeMagellanicCloud簡寫為LMC),為銀河系的一個伴星系,距離地球大約16萬光年,直徑大約是銀河系的1/20、恆星數為1/10(大約100億顆恆星)。其雖然比大多數星系大,但通常被當做矮星系。大麥哲倫星雲是本星系群中第四大的星系,其餘三個依序為仙女座星系、銀河系及三角座星系(M33)。

在南半球的夜空中,大麥哲倫星系是一個昏暗的天體,跨立在山案座和劍魚座兩個星座的邊界之間。他的名稱來自航海家斐迪南·麥哲倫,在他繞行地球一周的遠航中觀察到了它與小麥哲倫星系

命名

大麥哲倫星雲大麥哲倫星雲

大麥哲倫星雲是以16世紀葡萄牙著名航海家麥哲倫的名字命名的。

1519年9月20日,麥哲倫在西班牙國王的支持下,開始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繞地球的航行。1520年10月,麥哲倫帶領船隊沿巴西海岸南下時,每天晚上抬頭就能看到天頂附近有兩個視面積很大的、十分明亮的雲霧狀天體。麥哲倫注意到這兩個非同一般的天體,並把它們詳細地記錄在自己的航海日記中。麥哲倫本人後來航行到菲律賓時被一個小島上的土著居民殺害了,但是他的18名部下在1522年9月6日回到了西班牙。為了紀念麥哲倫的偉大功績,後人用他的名字命名了南天這兩個最醒目的雲霧狀天體,稱之為大麥哲倫星雲和小麥哲倫星雲(因為當時人們還不知道它們實際上是兩個河外星系)。

距離

跟所有的星系一樣,確認LMC正確的距離是一項挑戰,多年來測量所得的數值變化極大。主要的困難肇因於作為銀河系外測量距離標準燭光的造父變星和天琴座RR變星,在銀河系內的視差還未能正確的校準;另一個原因則是LMC的金屬含量偏低對發光效率的影響尚不確知。在過去的十年,已經將距離確認在155,000~165,000光年的範圍內,以一個最近的距離模數估計的值是18.56,大約是51.5千秒差距。

位置

大麥哲倫星雲在南半天球距離南天極大約20°左右的地方,位於劍魚座與山案座兩個星座的交界處,跨越了兩個星座,占據了8°×7°的天區,相當於200多個滿月的視面積。大麥哲倫星雲和小麥哲倫星雲之間相距大約20°。

在南半球看大麥哲倫星雲,一年四季都高高懸掛在南天天頂附近,不會落到地平線以下。但在北半球大部分地區看不見它們,在中國南沙群島一帶,也只能在非常接近南方地平線的地方尋找到它。

結構與特徵

大麥哲倫星雲中的N44大麥哲倫星雲中的N44

結構

大麥哲倫星雲的形態類似不規則星系,但有一些螺鏇結構的痕跡。有些推測認為大麥哲倫星系以前是棒鏇星系,受到銀河系的重力擾動才成為不規則星系,因此在中央仍保有短棒的結構

特徵

如很多不規則星系一樣,大麥哲倫星雲里存在豐富的氣體和星際物質,並且經歷著明顯的恆星形成活動。這種大量恆星的形成現象可能是因為大麥哲倫星雲受到了銀河系潮汐力的影響。並且,銀河系的潮汐力也從大麥哲倫星雲中剝離了一些恆星和星際物質,形成了漫長的麥哲倫星流。

大麥哲倫星系內充滿了各種星體和天文現象。當前(2012年)已經在大麥哲倫星雲內發現了60個球狀星團,400個行星狀星雲和700個疏散星團,以及數十萬計的巨星和超巨星。

觀測形態

從我們的銀河系看出去,最明亮的星系是大麥哲倫星雲(LMC)。通常只有住在地球南半球居民才看得到的大麥哲倫星雲,是離我們第二近的星系,它也是小麥哲倫星雲(SMC)的近鄰。在繞著銀河系公轉的11個矮星系中,大麥哲倫星雲也是其中之一。大麥哲倫星雲是個不規則星系,它有個由年老紅色恆星所組成的棒狀核心,外面環繞著年輕的的藍色恆星,以及靠近上面這張影像頂端的明亮紅色恆星形成區-蜘蛛星雲。近代最明亮的超新星SN1987A,就是發生在大麥哲倫星雲里。

超級氣泡

麥哲倫星雲麥哲倫星雲
2012年9月3日,國外媒體報導,天文學家觀測發現了大麥哲倫星雲中一個異常明亮的超級氣泡。大質量恆星產生強烈輻射,在高速行駛時驅逐物質,通過快速演化爆發為超新星。在周圍氣體中的風和超新星的衝擊波產生巨大空洞,被稱為超級氣泡。高能天體物理學中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就是,大麥哲倫星雲中的一些超級氣泡,包括N44,發出的X-射線比在其結構模型中預測的更多。

科學家近年發現一個處在大麥哲倫星雲內的年輕氣泡狀星雲,是一個色彩艷麗且豐富的發射星雲,被命名為LHA120-N55,簡稱N55。

它位於163000光年外的遙遠的大麥哲倫星雲(LMC),全身奇異色彩,天文學家發現其竟然位於一個「超級泡泡」之中,這可謂宇宙中的一大奇觀。

科學家們認為,這類超級泡泡形成於「超新星爆發產生的衝擊波」以及「新形成的恆星產生的恆星風」將附近的氣體與塵埃向四周吹散。隨著時間的推移,泡泡越吹越大,最終其範圍可橫跨數百光年。

在超級泡泡中,N55沒有被吹散,保存得相對完好。另外,還可以發現泡泡中有許多發著明亮藍光的星星,這個星團被命名為LH72。這是第二輪形成的恆星,可能就才幾百萬年的歷史。科學家認為它們與超級泡泡的形成無關,但卻創造了星雲鮮艷的色彩。LH72星團發出的強光剝離了N55星雲的氫原子,使其呈現粉色。而這種粉色的光芒也正是宇宙中新形成的恆星的標誌性信號。

科學家認為,N55這種星雲表明老恆星的死亡,新恆星的誕生。由此N55也被稱作“宇宙中恆星的生死循環之地”。

這些超級泡泡在宇宙中並非永久長存的,科學家們認為隨著內部的恆星繼續以超新星爆發的形式滅亡,產生的衝擊波可以將泡泡吹破,並吹散餘下的氣體與塵埃。

相關發現

2012年:超級氣泡

2012年9月3日,國外媒體報導,天文學家觀測發現了大麥哲倫星雲中一個異常明亮的超級氣泡。大質量恆星產生強烈輻射,在高速行駛時驅逐物質,通過快速演化爆發為超新星。在周圍氣體中的風和超新星的衝擊波產生巨大空洞,被稱為超級氣泡。高能天體物理學中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就是,大麥哲倫星雲中的一些超級氣泡,包括N44,發出的X-射線比在其結構模型中預測的更多。

2013年:“恆星搖籃”

2013年,哈勃望遠鏡拍攝的星圖。距離地球20萬光年的大麥哲倫星雲是銀河系的衛星星系,其中恆星形成區的明亮星光如同萬花筒2013年,哈勃望遠鏡拍攝的星圖。距離地球20萬光年的大麥哲倫星雲是銀河系的衛星星系,其中恆星形成區的明亮星光如同萬花筒

2013年1月,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在大麥哲倫星雲處發現了新的恆星形成跡象,作為銀河系的衛星星系,大麥哲倫星雲在前者引力的作用下形成拉長狀外觀,並圍繞著銀河系,其中的氣體雲發生摺疊坍縮後演化出新的恆星。哈勃空間望遠鏡拍攝的大麥哲倫星雲圖像中,該星雲中存在恆星形成區,從蜘蛛星雲到LHA120-N11扁豆星雲都是大麥哲倫星雲中明亮的“恆星搖籃”。

2019年1月10日,英國杜倫大學和芬蘭赫爾辛基大學聯合研究團隊近日在國際天文學頂級期刊《皇家天文學會月報》上撰文指出,大麥哲倫星雲(LMC)可能在20億年後與銀河系相撞。正如鵝卵石投進平靜的湖面會激起水花飛濺,地球或在這次撞擊中被甩出銀河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