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中醫術語]

二十四節氣之一。《群芳譜》:“氣寒而將雪矣,第寒未甚而雪未大也。”這時我國黃河流域一般開始下雪。

概念

二十四節氣之一,冬季的第二個節氣,時值每年公曆的11月22日前後,農曆十月的下半月,此時太陽到達黃經240°。

解讀

農曆推算四季氣候而劃分的二十四個單位。《素問·六節藏象論》:“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謂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節氣,一年有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每一季節管六個節氣,四個季節組成一歲。每一節氣表示四季氣候變更的每一階段。一年二十四節氣,按順序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小雪是冬季的第二個節氣,時值每年公曆的11月22日前後,農曆十月的下半月,此時太陽到達黃經240°。古籍《群芳譜》中說:“小雪氣寒而將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民間也曾有:十月立冬小雪漲,斗指己,斯時天已積陰,寒未深而雪未大,故名小雪。由於“地寒未甚”,此節氣間我國黃河流域開始降雪,但下雪次數較少,雪量也不大;北方則進入封凍季節,大雪紛飛,銀裝素裹;而南方,特別是廣州及珠江三角洲一帶,此節氣期間則是明顯的深秋氣候,秋風瑟瑟,氣候乾燥,早晚與中午溫差幾乎為10℃。

小雪節氣有三候:“一候虹藏不見;二候天氣上升,地氣下降;三候閉塞而成冬。”這是說此時由於不再有雨,彩虹便不會出現了;由於空中的陽氣上升、地中的陰氣下降,導致天地不通、陰陽不交,所以萬物失去生機,天地閉塞而轉入寒冬。

中醫套用

一、小雪養生

小雪伊始,葉落盡,草枯黃,樹木漸漸顯出裸露的枝幹,天空也偶爾“紛紛揚揚”,卻不見地上“碎瓊亂玉”。這個時候天氣常常多霧陰晦,氣溫越來越低,一副“隆冬到來時,百花即已絕”的景象。寒濕淅瀝,陰盛陽衰,自然界的生物都進入休養閉藏的狀態,以蓄養其生命的活力,也提示我們到了禦寒保暖、防病養生的季節。

(一)小雪神藏於內,拒絕情緒“感冒”

中醫經典《黃帝內經》認為:“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穩定的情緒對人體內臟有良好的影響,七情過度則“喜傷心,悲傷肺,思傷脾,怒傷肝,恐傷腎”。可見精神調護對養生保健很重要。冬三月是天寒地凍、萬物生機潛伏閉藏的季節,人體的陽氣也隨自然界潛藏於內,因此小雪養生需順時調神,斂陰護陽,主要著眼於“藏”字,使精神安靜、淡定自若,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可選擇登高遠眺,飽覽自然美景,使心胸開闊、心情愉悅,以疏泄不良情緒。

(二)冬日不“貓冬”,運動要溫和

由於天氣漸冷,許多人喜歡“貓”在家裡過冬,不願運動,其實這樣不利於健康。天氣不好時可選擇室內運動,如球類運動、踢毽子、保健操等,但不要太劇烈,以免傷了氣血。鍛鍊之前應充分做好準備活動,以防運動損傷。飯後散散步,不要吃完飯就躺下或坐下。

(三)起居有常,耐寒訓練

起居要規律,常通風,常曬衣被,以防範感冒。同時要防止手足皸裂及凍傷,可做一些能提高耐寒力的訓練,比如冬泳、冷水浴等。冷水浴可使人體各系統的功能都得到加強,也可改善局部皮膚的抗寒能力,從而增加體質,預防多種疾病的發生。冬季可根據不同情況選擇全身性冷水浴或局部擦身,局部擦身選擇的部位常常是面部、耳部、手部、腳部等,男女老少均可採用。

(四)飲食調養

飲食除了補充能量、抵禦寒冷外,還應多食一些滋陰清潤、疏肝解郁、調暢情志、活血健腦的食物,如合歡,百合、核桃、黑木耳、菠菜等,以改善陰冷的天氣帶給人們的負面情緒;適量增加新鮮蔬菜、水果的攝入量,補充維生素。

二、小雪防病

(一)冬季抑鬱症

小雪節氣期間,天氣陰冷晦暗,陽光照射較少,因此人們的情緒會受影響,容易引發或加重抑鬱症。主要表現為:患者一到冬季就憂鬱寡歡,情緒低落,整日無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煩躁不安,嚴重者甚至悲觀厭世,出現自殺的想法。中醫的觀點認為該病的發生是因為七情過激,使臟腑氣血功能紊亂,從而精神活動出現異常。而西醫認為該病的發病原因主要是人體生物鐘不能適應冬季日照時間短的變化,從而導致生物節律紊亂和內分泌失調,造成情緒與精神狀態紊亂。

1.日光照射

據世界衛生組織介紹,經常在空氣新鮮、陽光充足的地方活動,對防治冬季抑鬱症有很好的療效。

2.戶外運動

散步和運動能使腳掌穴位(如湧泉穴等)起到刺激與按摩的作用,讓大腦的左右半球交替產生興奮和抑制,使神經內分泌系統得到有效的調節,並促進心血管系統的功能,改善血液循環,增強人的體力和精力,使抑鬱症狀得到有效治療。

3.娛樂

經常聽聽歡快悅耳的音樂,看看輕鬆幽默的喜劇,多參加一些休閒的文藝活動,與朋友談心、聊天,都能夠有效地防治冬季抑鬱症。

4.飲食

多食一些富含葉酸的食物,如獼猴桃、牡蠣、橘子、香蕉、菠菜等,對改善抑鬱症也很有幫助。

(二)支氣管炎

支氣管炎,中醫病名為“咳嗽”,臨床上首先出現呼吸道感染症狀,繼而開始咳嗽、咳痰甚至伴有喘息,若經久不治則會導致慢性阻塞性肺氣腫和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寒冷是支氣管炎發病的誘因之一。在我國北方,尤其是高寒地區,支氣管炎的發病率約占人群總數的20%的以上。已有基礎疾病的朋友應注意,下面簡單介紹一些防治此病方法。

1.飲食起居

注意天氣變化,防寒保暖,預防感冒;冬季適當參加體育鍛鍊,增強抗病能力;平日注意慎食肥甘厚味、過鹹、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可多食梨子、枇杷、百合、山藥等食物;並戒菸戒酒。

2.內服藥丸

內服溫腎壯陽的金匱腎氣丸、左歸丸等,每日2次,每次1丸,連服1個月。

3.冬病夏治

在三伏天進行穴位藥物伏貼療法,效果較好。

具體操作:將白芥子、細辛、花椒、生甘草、桂枝等各等分,研成細末。用生薑汁將藥末調成糊狀,然後捻摶成拇指大小的藥丸,在夏季三伏天將藥丸貼在大椎、百勞、膏肓、肺腧、膻中、定喘、腎俞等穴位處,外用膠布固定。一般貼4-6小時,如有灼痛感可提前取下,局部微癢或有溫熱舒適感可多貼幾小時,最長不能超過16小時。每個伏天(夏季三個伏天)貼1次,每年3次,連續貼3年,可增強機體非特異性免疫力,降低機體的過敏狀態。

4.按摩艾灸防病

配合防感冒保健操,按摩面部迎香穴(位於鼻翼外緣中點旁,鼻唇溝中間)。按摩方法:用食指指尖以左右方向刺激點壓迎香穴,做旋轉揉搓;同時配合呼吸運動,吸氣時向外、向上揉搓,呼氣時向里、向下揉搓,連做8次,儘量多做。每天堅持,可有效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循環,增強對天氣變化的適應能力和抗病能力。晚間可用艾條熏足三里。

(三)胃痛

胃痛又稱胃脘痛。立冬過後,北方的冷空氣不斷向南侵襲,中醫認為,寒主收引凝滯,若侵犯胃脘可致寒凝血淤之胃痛。現代醫學研究也證明,人體受到冷刺激後,血液中的組氨酸增多,從而使胃酸分泌量增加,胃腸就會發生痙攣。此外,天氣寒冷,人們的食慾旺盛,也加重了胃和十二指腸的負擔,故容易導致胃病發生,素有胃病之人在秋冬季更容易復發。

冬季護胃除了防寒保暖、忌食生冷、積極參加體育鍛鍊之外,可用初冬暖胃的良方:

1.桂皮紅糖飲

桂皮(肉桂),水煎去渣取汁,加入紅糖,調勻熱飲。此方有溫胃散寒的功效,可治療胃部受寒所致的胃痛、胃脹等。

2.佛手冰糖粥

佛手柑,煎湯去渣;粳米,加水適量,煮粥,粥成後加冰糖,再加入佛手湯稍煮即可。每日服2次。此方對慢性胃炎、胃氣痛有較好的療效。

3.桂花藕粉

秋季在桂花含苞未放時採收花朵,將其洗淨後陰乾,密封保存。食用時將桂花、純藕粉加紅糖沖調即成。中醫認為,桂花性溫、味辛,入肺、大腸經,有溫中散寒、暖胃止痛、化痰散淤的作用;紅糖具有健脾益氣、散寒暖胃、活血化淤之效,此方很適合脾胃虛寒及脾胃功能較弱的人食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