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度[中醫術語]

天度[中醫術語]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指周天三百六十五度。《素問·六節髒象論》:“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

解讀

《素問·六節髒象論》:“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氣數者,所以紀化生之用也。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行有分紀,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積氣余而盈閏矣。立端於始,表正於中,推余於終,而天度畢矣。”

上文中指出天度,是計算日月行程遲速的;氣數,是標誌萬物化生之用的。天在上為陽,地在下為陰,日行於白晝為陽,月行於夜晚為陰,日月運行在天體上有一定的部位,它的環周亦有一定的道路,每晝夜日行周天一度,月行十三度有餘,所以有月大月小,而三百六十五日為一年,因為有了月大月小餘氣積累,於是就產生了閏月。這個推算方法,只要首先確定該年第一個節氣的開始,用圭表測量日影的長短變化,來校正一年之中的時令節氣,和計算日月進程,推算餘閏,如此,天度就完全可以計算出來了。

所謂“天度”指周天三百六十五度。

天度的含義本屬於曆法體系,從按具體星象區劃天空上升到按無形的標誌點均勻區劃天空,於是抽象的天度開始具有時間標尺的作用,並使年、月、日的計算進入量化的階段。

《素問·六節藏象論》天度、氣數之說,是天體運行、天象變化及其與人和萬物密切關係在《內經》中的反映。通過標度日月星辰運行,把握太陽對地面輻射的周期及其它天體對地球的影響,反映天地陰陽之氣消長氣數和生命活動的節律,因而也是《內經》學術體系形成基礎之一。

中醫套用

一、五運六氣歷

《內經》採用四分曆,並獨創發明了“五運六氣歷”。“五運六氣歷”也屬於陰陽合曆,以天干地支作為運算符號進行推演,闡明六十甲子年中天度、氣數、氣候、物候、疾病變化與防治規律,從時空角度反映天地人的統一。《內經》運氣歷採用十天干與十二地支相配以記年、月、日、時的方法,以十天干配合五運推算每年的歲運,以十二地支配合六氣推算每年的歲氣,並根據年乾支推算六十年天時氣候變化及其對人體生命活動的影響。

五運六氣歷劃分的原則是“分則氣分,至則氣至”,表示氣數與天度相對應。五運六氣歷將一年分為六步,也稱六氣。每一步氣占二十四節氣中的四個節氣。每年的六步氣是:第一步氣始於大寒,歷經立春、雨水、驚蟄;第二步氣始於春分,歷經清明、穀雨、立夏;第三步氣始於小滿,歷經芒種、夏至、小暑;第四步氣始於大暑,歷經立秋、處暑、白露;第五步氣始於秋分,歷經寒露、霜降、立冬;第六步氣始於小雪,歷經大雪、冬至、小寒。然後又進入次年第一步氣大寒。由上述六步氣中二十四節氣的分布可以看出,各步氣的起始點均為中氣,第二和第五步氣正是春分和秋分。春分是第一步氣與第二步氣的分界,秋分是第四步氣與第五步氣的分界。如果將第一步氣至第三步氣看作上半年,第四步氣至第六步氣看作下半年,則第二步氣和第五步氣分別為上半年和下半年的中間,春分和秋分二分點就分別是上半年和下半年的分界線,這叫做“分則氣分”。二十四節在六步氣的分布中上半年陽氣當令時,陽氣鼎盛的極點是夏至;下半年陰氣當令時,陰氣鼎盛的極點是冬至。夏至和冬至分別為陰氣生長和陽氣生長的起點,說明“至”是陰陽氣到了極點。這叫做“至則氣至”。至點不在第三步氣和第六步氣的最後,而居於中間,這表示了這兩步氣是陰陽二氣由小至極而又返還的標誌點。

五運六氣歷的每一步氣占四個節氣的長度,大約是60天,其所以取大率六十天的理由是與六十乾支有一種對應關係。《素問·六節藏象論》中說:“天以六六為節,地以九九制會。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復而終歲,三百六十日法也。”實際上是將太陽在天球上的視運行轉化為氣的運行,氣的運行按《周易·繫辭傳》所說“變動不居,周流六虛”分為六步。

二、氣血環流,不違天度

《內經》涉及天文的篇章記載了北斗星、二十八宿、日月及五行星的分布和運動,較多地描述了日月星辰自東向西的環轉運動規律和月相變化,並賦予生物學及醫學意義。《靈樞·脈度》:“氣之不得無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陰脈榮其髒,陽脈榮其腑,如環之無端,莫知其紀,終而復始。”《靈樞·五十營》:“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氣行一周,千八分。日行二十八宿,人經脈上下、左右、前後二十八脈,周身十六丈二尺,以應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晝夜,故人一呼,脈再動,氣行三寸,一吸,脈亦再動,氣行三寸,呼吸定息,氣行六寸……故五十營備,得盡天地之壽矣。”《靈樞·營衛生會》:“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如是無已,與天地同紀。”即營衛之氣在人身,不是靜止不動,而是應天體運動循環周流的,其路徑是周身二十八脈(雙側十二經、任、督、陰蹻、陽蹻),其速度是每呼吸一次運行六寸,循行一周身的長度是十六丈二尺,用時二刻(一晝夜的1/25),一日一夜共運營五十周。氣血保持這樣的正常運行狀態,便會健康無病,可享天年之壽。

基於營衛氣血在體內有次序地循環周流才能保持健康無病的認識,《內經》將許多疾病歸結於氣血運行失常。如最常見的痛症,其發生的機理是:“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素問·舉痛論》);嚴重的大厥之證為:“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素問·調經論》);不眠之證為:“衛氣不得入於陰,常留於陽。留於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蹻盛,不得入於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矣”(《靈樞·大惑論》)。而其治,皆需調節氣血的運行。《靈樞·衛氣行》提出了“候氣而刺”的原則:“謹候其時,病可與期,失時反候者,百病不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