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美國著名小說家舍伍德・安德森(Sherwood Anderson,1876―1941)的代表作《小鎮畸人》(Winesburg Ohio)於1919年一經發表便被稱為描寫19世紀末美國中西部小鎮生活的又一經典著作。作為美國現代主義小說的引路人,安德森塑造了一群在工業文明的腐蝕、男權統治的桎梏以及傳統禮教的束縛下,渴盼愛與自由卻又疏於交流、為自我所隔離的“畸人”形象。“藝術家的心靈在於能直覺超越理性,以這樣一種超越物慾的感覺透過言表,在言語表達的那些喜怒哀樂的情感中,捕捉更深層次的某種東西,這就是比人的最為深沉的情感更為深邃的生命的節奏。”[1](46)安德森正是把握住了這一規律,將生命定格在那個田園風光溫情脈脈的西部小鎮,定格在那個新舊之交、工農相替的時代環境,定格在愛恨交織、悲喜齊鳴的心理層面,為我們揭示出一個又一個孤獨的魂魅和異化的心靈。
內容簡介
安德森在《小鎮畸人》中栩栩如生地刻畫了一群氣憤而孤獨的人物,一群傳統而又被現實的功利主義所扭曲的人,一群渴望愛與自由而又缺乏交流的“小鎮畸人”。這群畸人因其對美國鄉鎮生活的普遍意義而成為美國文學史研究中不可忽視的對象。
全書包括二十五個篇章,幾乎每篇都可以看作是獨立的人物傳記。全篇以喬治・威拉德為線索與書中所有人物直接或間接都有關係,但他只在少數幾個故事中充當主角。
作品評價
《小鎮畸人》(Winesburg, Ohio)(1919年)包括幾個相互關聯的短篇故事,是安德森的上乘之作。在一個中西部小鎮上,居民們從不同的視角審視自己所居住的城鎮。安德森仔細探究主人公們的心理爭鬥,故事隨著情感強度的提升(而不是以情節為主)而逐步展開。他是最早坦然面對性衝突問題的美國作家之一。在日益工業化的社會,他的主人公們感到迷茫和窒息,在性慾中找到一種宣洩情感和逃避機械生活的手段。
在後來的作品中,安德森繼續探尋潛意識的作用,描述他認為由工業社會所造成的情感壓抑和文化貧瘠現象。《窮苦的白人》(Poor White)(1920年)描寫了一個中西部小鎮如何在工業化過程中喪失自身的美麗和個性。在《深色的笑聲》(Dark Laughter)(1925年)中,安德森將純樸、精神生活豐富的黑人和機械、精神空虛的白人進行比較。雖然他後來的作品也很成功,但都沒能超過《小鎮畸人》。
作者介紹
舍伍德・安德森(Sherwood Anderson,1876-1941年),美國小說家和短篇小說作家。儘管現代評論家認為他的作品過於多愁善感,但是,單就細膩和自然的人物描寫而言,他的作品占有重要的地位。
安德森出生在俄亥俄州的卡姆登鎮(Camden)。他主要靠自學成才,14歲時就開始工作。後來結婚,嘗試過很多工作。1912年,他突然離開自己的家人和工作,來到芝加哥。在那裡,他遇到了卡爾・桑德堡(Carl Sandburg)和西奧多・德萊塞(Theodore Dreiser)等作家,發表了小說《饒舌的麥克佛遜的兒子》(Windy McPherson's Son)(1916年),自此走上文學創作之路。安德森受葛楚德 史坦(Gertrude Stein)早期作品的影響,他的作品又影響到海明威和威廉 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
其他作品包括:詩―《美國中部之歌》(Mid-American Chants)(1918年)。小說―《欲望之外》(Beyond Desire)(1931年)、《吉特 布蘭登》(Kit Brandon)(1936年)。短篇小說―《雞蛋的勝利》(The Triumph of the Egg)(1921年)、《馬與人》(Horses and Men)(1923年)、《林中之死》(Death in the Woods)(1933年)。自傳 ―《講故事人的故事》(A Story Teller's Story)(1924年)、《柏油:一個中西部人的童年》(Tar; A Midwest Childhood)(1926年)、《回憶錄》(Memoirs)(1942年)。1953年和1984年出版了安德森的書信集。1971年出版的《衝動文集》(The Buck Fever Papers)收錄了安德森在報紙上發表的專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