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質
小農意識產生於封建社會,是小農經濟中農民身份和地位的體現,它充分反映著農民為生存而對自己利益的維護,但不包含對權利的捍衛與爭取;它雖是與官文化對立的民文化,但並未從根本上否定官文化的統治,而是在如何適應集權官僚制的前提下,形成維護自己的生存和簡單再生產的初級觀念。小農意識是個體的,但卻是普遍的,它作用於農民,影響於全社會,包括小市民,乃至官僚。時至今日,其傳統至今依然對中國社會各階層的人的觀念有所制約。
具體表現
小富即安
一、小富即安。有小農意識的人,其追求相對較低,只要超過了旱澇保收,吃飽喝足略有結餘的目標,就會產生富有的感覺。其結果一是沒有了從前那種吃苦耐勞,不幹活就要餓肚子的危機感;二是有了結餘就開始琢磨著享受,“燒香修墳包二奶”而不懂得把結餘投入再生產,讓結餘有更多的結餘;三是飄然自得,不可一世。“沒有我哪來的小富”。連罵幾句老婆,踹兩腳自家的狗都以為比美國總統的能耐還大。
缺乏自律
二、缺乏自律。由於小農生產方式是典型的個體行為,自家的地、自家的犁、想下地就下地,想種啥就種啥。所以,沒有規章,也不懂得什麼是制度,不需要約束,哪來的自律。有小農意識的人一般很隨心所欲,公私不分、上下不分、內外不分、輕重不分,不用說作為一個主官應肩負的責任,就連作為一個人與社會相處的標準分寸都談不上。
宗派親族
三、宗派親族。個體經營,勢單力薄,沒有組織,沒有協作,沒有利益責權的共存,自然也就沒有抗風險和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風調雨順的時候養尊處優,一旦出現了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叫天不應,求助無門。唯一可以依賴的就是宗派親族,有小農意識的人只相信同姓同血緣的本家人。為了集合力量戰勝災難除了拉幫結派,任人唯親,恐怕再也沒有別的辦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