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車子[帶篷鐵輪(或木輪)車]

小車子[帶篷鐵輪(或木輪)車]
小車子[帶篷鐵輪(或木輪)車]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清末民初,東北城鄉常可以見到騾子拉的一種帶篷鐵輪(或木輪)車,民間稱之為轎車、騾車、玻璃車,或與拉人拉貨的“大車”相對應,叫做“小車子”。

這種車的起源,應是清代王公貴婦乘做的“官車 ”。在清朝典制中,有關於滿族貴州婦女乘車樣式和顏色的規定,金、紅、綠等顏色代表著身份的高低,而沒有爵位的普通人只用黑色的轅幔。東北地區滿蒙貴州、皇親國戚很多,這類車在清代即不罕見,一些官僚富商之家也起而效仿,以至後來也成為街頭載客的交通工具。

轎車的樣式,好像是在普通的雙輪大車上扣了一座棚子,由車身和車廂兩部分組成,整個車體似比大車略小,但製作較其精細。車身前部是車轅和趕車人坐的車沿子,中部平板是扣車廂坐乘客之處,後有二尺左右長的車尾,既為配重平衡,也可放一些相關物品。

這種轎車,在汽車還很少見的年代,算得上豪華舒適的客運工具了。早期都是貴族大戶自家私有,主要供女眷出門時乘坐,而男子則受滿族風俗影響以騎馬出行為主。轎車通常都是用一兩頭騾子牽引,因為這種牲口力氣大又不容易驚,走起來既快又平穩。富貴人家不僅要挑選高大健壯的騾子,還講究“菊花青”、“野雞紅”等漂亮的毛色。趕車的人也是穿著整潔,最“講究”的並不是坐在車上,而是手執拴在騾子頦下的小纏繩牽著走,兩邊還各有一個“拿轅子的”,走起來快而不亂,加之騾子項上帶的鈴鐺(俗稱“響串子”)嘩啷作響,十分氣派。稍差一點的人家或街上載客的轎車,雖擺不起這種譜,但也都晝把牲口和車收拾得漂亮齊整,以免隆低了這種車輛的檔次。

騾車主要用於城裡的短途往來,但是也可以走十里八里甚至上百里的遠路。坐這種車的人多是不願走路而且家道寬裕的婦女,她們走親戚出遠門時也常坐這種車。在東北農村,如果哪家來了坐“小車子”串門的客人,都被認為是有錢有勢的親戚,全屯子的人都會知道並表示羨慕。因為類似的轎車,在農村只是辦重大喜慶事時,接住在外村有身份的長輩和出嫁的“姑奶奶”才偶爾看得到,一般的人恐怕一輩子也沒有機會享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