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萹蓄

小萹蓄

小扁蓄,中藥名。為蓼科植物腋花蓼 R. Br.的全草。除西藏外,分布幾遍全國。具有利尿通淋,清熱解毒,化濕殺蟲之功效。用於熱淋,石淋,黃疸,痢疾,惡瘡疥癬,外陰濕癢,蛔蟲病。

基本信息

別名

姑巴草、扁竹、汗多草、黑魚草、習見蓼、米子蓼、地茜、鐵馬齒莧、扁蓄、米碎草、小葉扁蓄、豬牙草、節節紅、節節花、紅節草、虱蓖草、糟麻草、地兔草、水扁蓄、細葉鍋巴草、鍋巴菜

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味苦,性涼。

歸經

歸膀胱、大腸、肝經。

功效

利尿通淋,清熱解毒,化濕殺蟲。

主治

用於熱淋,石淋,黃疸,痢疾,惡瘡疥癬,外陰濕癢,蛔蟲病。

相關配伍

1、治尿路感染和結石:小扁蓄、馬先蒿、瞿麥,水煎服。

2、治蛔蟲上攻:小扁蓄配醋蒸服。

3、治黃疸:小扁蓄配桂枝或苦蕎葉,水煎服。(1-3方出自《本草圖典 第1卷》)

用法用量

9-15g,水煎服。

炮製

一、採集加工

夏季開花時採收。拔取全株,抖淨泥沙,曬乾。

二、炮製方法

揀除雜質,洗淨,切段,曬乾。

形態特性

腋花蓼又名:習見蓼。一年生草本。莖平臥,自基部分枝,長10-40厘米,具縱棱,沿棱具小突起,通常小枝的節間比葉片短。葉狹橢圓形或倒披針形,長0.5-1.5厘米,寬2-4毫米,頂端鈍或急尖,基部狹楔形,兩面無毛,側脈不明顯;葉柄極短或近無柄;托葉鞘膜質,白色,透明,長2.5-3毫米,頂端撕裂,花3-6朵,簇生於葉腋,遍布於全植株;苞片膜質;花梗中部具關節,比苞片短;花被5深裂;花被片長橢圓形,綠色,背部稍隆起,邊緣白色或淡紅色,長1-1.5毫米;雄蕊5,花絲基部稍擴展,比花被短;花柱3,稀2,極短,柱頭頭狀。瘦果寬卵形,具3銳棱或雙凸鏡狀,長1.5-2毫米,黑褐色,平滑,有光澤,包於宿存花被內。花期5-8月,果期6-9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30-2200米田邊、路旁、水邊濕地。除西藏外,分布幾遍全國。

藥材性狀

常見繞成團狀;展開全草長15-25cm,分枝多,莖枝柔弱而披散,表面稍平滑或具縱條紋,有節,節間較短,約1cm,葉互生,狹矩圓形至匙形,長0.5-1.8cm,寬2-5mm,先端稍寬鈍,基部漸細狹而成短柄,全緣,托葉鞘膜質透明。間見乾燥小花殘存於節處托葉鞘內。氣微,味淡微苦。以枝葉密茂、帶小花者為佳。

藥理作用

1、利尿作用。

2、抗菌作用,本品對弗氏痢疾桿菌、宋內氏痢疾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豬霍亂桿菌均有抑制作用。

相關論述

《福建藥物志》:“利尿通淋,化濕殺蟲。治惡瘡疥癬,陰蝕,蛔蟲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