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
小腸的生理功能是主化物和泌別清濁,故小腸的病理變化主要反映於消化功能障礙和清濁不分等方面。常見有小腸虛寒、小腸實熱、小腸氣痛等證。
中醫套用
1、小腸虛寒證
臨床以小腹隱痛喜按,腸鳴泄瀉,小便頻數不爽,舌淡苔薄白,脈細緩等為主症。每見於現代醫學之慢性腸炎等疾患。多由於脾胃虛寒發展而成,主要是小腸陽氣虛衰,機能減退,泌別清濁失職之故。
治法:溫通小腸。
方藥:吳茱萸湯(《傷寒論》,人參、吳茱萸、生薑、大棗)或厚朴溫中湯(《內外傷辨惑論》,厚朴、陳皮、茯苓、草豆蔻、木香、乾薑、甘草)。
2、小腸實熱證
臨床以小便赤澀疼痛,或見尿血,心煩,口瘡,咽痛或莖中痛,舌紅苔黃,脈滑數等為主症。多由於心火移熱於小腸而致病。
治法:清心通淋。
方藥:小薊飲子(《玉機微義》,生地、小薊、滑石、木通、蒲黃、藕節、淡竹葉、當歸、山梔子、甘草)。
3、小腸氣痛證
臨床以小腹絞痛腹脹腸鳴,排氣則舒,或陰囊墜脹疼痛,連及腰脊,下控睪丸,苔白,脈沉弦等為主症。常見於現代醫學之腸痙攣、疝氣等疾患。多因飲食失節,寒溫不調,或因負重過度,以致小腸氣機郁滯或虛陷而發病。氣機郁滯,故小腸急痛、絞痛,腹脹腸鳴,排氣後滯氣暫通,則脹痛緩解。氣機下陷,則小腸下墜陰囊,而成疝氣作痛,可見陰囊墜脹,連及腰脊並下控睪丸而痛。苔白,脈沉弦,則為氣滯之象。
治療:治用川楝子、橘核、小茴香、荔枝核俱焙炒為末,白酒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