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常常為家族性發病,外顯率100%。
臨床表現
外觀表現雙側完全性重度上瞼下垂,倒向性內眥贅皮,瞼裂長度一般<20mm(正常長25~30,寬7~12),內眥間距明顯增寬,鼻背低平。有些合併存在小眼球、眼球震顫、眼瞼內外翻、斜視等,如果形成對瞳孔過多遮蓋,可以影響視覺發育,表現視力低常。
檢查
眼瞼長度及高度測量,提上瞼肌力測定,內眥間距測量。
診斷
根據典型的臨床症狀即可診斷。
治療
本病只有手術治療,一般需分次手術,分別矯正瞼裂短小、內眥間距過寬和上瞼下垂。
1.瞼裂短小矯正
輕度瞼裂短小採用內眥成形,內眥贅皮矯正。
2.外眥成形
瞼裂過於短小內眥成形聯合外眥開大成形。
3.上瞼下垂矯正
一般先天性小瞼裂綜合徵都是重度上瞼下垂,所以通常利用額肌懸吊術矯正上瞼下垂。
手術時機:一方面要考慮提上瞼肌自身發育,一方面要防止形成弱視,因此手術宜選擇在3~5歲以後、學齡前進行。分次手術者兩次手術間隔應在半年以上。
手術適應證:參照上瞼下垂手術適應證,如合併眼球上轉肌麻痹,患兒閉目時眼球不能上轉(Bell現象不存在)時,術後易發生暴露性角膜炎,手術應特別慎重。另外由於內、外眥開大術皮膚瘢痕較多,已知為瘢痕體質者選擇手術要慎重。
預後
對於本病的治療,目前的手術方式僅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外觀,瞼裂開大程度有限,開大區缺乏眼瞼睫毛,合併小眼球時術後眼瞼與眼球貼附不良,術後易出現下瞼淚點外移以及眥角手術瘢痕明顯等等。上瞼下垂復發的情況與先天性上瞼下垂相同,而手術量受瞼裂短小的影響,很難過矯,也是影響遠期效果的原因之一。但是一般還是能夠獲得明顯的外觀改善。
預防
基因檢查,產前診斷。